一、单项选择题
1、调节教师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D
A、道德评价 B、道德水准 C、道德理想 D、教师职业道德
2、属于思想建设和属于精神文明的是:B A、法制 B、德治 C、专制 D、人治
3、人们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伦理习惯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表现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B
A、美德 B、道德 C、师德 D、德育
4、道德是一种自觉地维护社会秩序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准则,只能通过自己“修炼”,因此具有:C
A、利他性 B、示范性 C、内省性 D、强迫性
5、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这体现了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中的:C A、为人师表 B、热爱学生 C、爱岗敬业 D、团结协作
6、教师必须系统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现了教师知识结构具有:B A、基础性 B、系统性 C、全面性 D、创新性
7、规定教师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 的义务是:A
A、《教师法》B、《教育法》C、《未成年人保护法》D、《宪法》
8、教师应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是《教师法》规定中A
A、第五条B、第十五条C、第二十五条D、第三十五条
9、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是:C
A是实践“三个代表” B、科学发展观
C、为人民服务 D、无私奉献
10、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公民享有:C
A、人生自由权 B、生命健康权 C、受教育权 D、名誉权
11、教师故意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学生信件是侵犯了学生的:D A、生命健康权 B、受教育权 C、名誉权 D、隐私权
12、有关公民的道德品质、生活作风及其他素质的社会评价是公民的:B
A、隐私 B、名誉 C、形象 D、待遇
13、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着的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必然性的联系,它反映着教学内部的各种关系间的本质联系叫:C
A、教学艺术对 B、教学原则 C、教学规律 D、课程标准
14、《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或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所在单位可以予以:B
A、停薪留职 B、解除合同 C、下岗待聘 D、开除教职
15、统帅人们灵魂的精神支柱是:A
A、理想和信念 B、人生价值 C、向往与追求D、理想和目标
16、用来调整个人同他人、个人同社会利害关系的手段是:D A、法律手段 B、宗教信仰 C、道德特征 D、道德规范
17、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这体现了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是:B
A、身正为范 B、为人师表 C、爱岗敬业 D、教书育人
18、教师的职业特点使教师的社会理想和信念具有:A
A、现实性和示范性 B、现实性和历史性
C、示范性和历史性 D、示范性和独特性
19、微观的教育观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认知,其特征之一是:A
A、情感性和评价性 B、主观性和客观性
C、情感性和客观性 D、阶段性和时效性
20、新世纪教师师德修养的基本点是:B
A、发展学生 B、发展自己 C、发展学校 D、发展教材
21、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前提是:C A、建立机制 B、注重实践 C、形成观念 D、构建体系
22、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和社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是:D A、生活理想 B、职业理想 C、道德理想 D、社会理想
23、教师整体发展,尤其是教师职业道德和人格健康发展的主要基础是:D
A、政治素质 B、身体素质 C、业务素质 D、心理素质
24、不正当地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属于侵害学生的:D
A、人格权 B、人身自由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25、教师在网络世界中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一个:A
A、“主我”与“客我”统一的过程
B、“真我”与“假我”统一的过程
C、“真”与“伪”统一的过程
D、“美”与“丑”统一的过程
26、新环境道德的核心理念是:C
A、保护环境,停止发展 B、治理环境,减少污染
C、可持续发展 D、发展为第一要务
27、通过多侧面、多色彩、多渠道的国防宣传,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种方式为:B
A、渲染式 B、熏陶式 C灌输式 D、活动式
28、师德修养是学校管理成功的:C
A、重要保障 B、重要前提 C、重要基础 D、重要内容
29、教师内心信念在自我道德评价中主要是通过 C 发挥作用 A、教育理想 B、教学目标 C、教育良心 D、教育观念
30、新的教育本质观认为,教育不仅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更应该有培养 A 的功能
A、创新能力 B、环境保护 C、特殊才能 D、生活经验
31、对学生的培养及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C A、能力 B、学识 C、态度 D、方法
32、学生在学校各项权利中最主要、最基本的一项是:A
A、受教育权 B、生命健康权
C、性的不可侵犯权 D、人身自由权
33、教师未经学生同意,按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或让学生分发试卷即侵犯学生的:A
A、隐私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 、人身自由权
34、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 C 比道德宣言或道德演讲更能教育学生
A、人格魅力 B、知识学问 C、道德行为 D、教学业绩
35、具有较高 A 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 A、职业道德修养 B、教学水平
C、教学艺术 D、职业道德理论
36、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 B 的根本
A、以德治国 B、以德兴教 C、依法执教 D、育人为本
37、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以 B 教育为核心
A、教育观念 B、理想信念 C、职业道德 D在职培训
38、 C 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桥梁
A、生活理想 B、人生目标 C、职业理想 D、社会实践
39、 A 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A、示范性 B、内省性 C、利他性 D、实践性
40、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都要受 D 的制约
A、教育部门 B、教育环境 C、教育方法 D、教育观念
41、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都能得到自己的发展,这是检验教育者是否坚持 A的一块试金石
A、育人为本 B、以德兴教 C、面向全体 D、精英教育
42、对教师来说,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主,发展学生的强势智能,这就是 D 的表现;
A、热爱学生 B、全面发展 C、大众教育 D、个性化教学
43、在一定情况下,对个别学生的违法违纪现象,教师可以采用?D手段,以保证教育要求的实现,但不能超越法律的限度
A、打骂 B、罚跪 C、变相体罚 D、惩戒
44、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通过 B 来构成的。
A、情感关系 B、师生关系 C、伦理关系 D、教学关系
45、 C 对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A、教师的学识B、教师的言行C、教师的人格D、教师的教学
46、 C 是教师神圣的权利
A、管理学生权 B、民主管理权
C、教育教学权 D、获取报酬待遇权
47、教师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法律的规定,向法定主管机关申述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称为:B
A、教师行政复议期 B、教师申诉制度
C、教师行政诉讼 D、教师调解制度
48、“出格”人才来自于:A
A、教学评价 B、道德约束 C、环境陶冶 D、智商高低
49、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学的评价的是教师自己的D A、教育行为 B、教育理由 C、教育方法 D、教育观念
50、提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的是前苏联教育家:D A、凯洛夫 B、赞可夫 C、马卡连柯 D、苏霍姆林斯基
51、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八条规定,公民主享有:D
A、受教育权 B、个人隐私权 C、人身自由权D、生命健康权
52、教育法律关系中两个最重要的主体是:C
A、教育部门和下属学校 B、教育机构和非教育机构C、教师和学生 D、教育领导和教师
53、孔夫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D
A、走路身体一定要端正 B、对学生下命令一定要正确
C、自己做好了,不教育学生,学生自然会学好
D 教师自己以身作则,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54、某市教委在教师中随机调查,问“你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都回答“是”。而当转而对他所教的学生问“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时,回答“体会到”的学生仅占10%!这说明:A
A、教师还没有掌握高超的沟通与表达技巧
B、教师尚不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
C、教师缺乏信心 D、教师缺乏爱心
55、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宪法》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学活动符合法制化。这就是:A
A、依法执教 B、爱岗敬业 C、热爱学生 D、严谨治学
56、既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根本大法,也是教育类法律的根本大法的是:D
A、《国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7、教师要成功进行自己的人格修养,最好采取哪种策略:C
A 、“取法乎下”B、“取法乎中”C、“取法乎上”D 、“无法即法”
58、一个人作为权利和义务(尤其是政治权利与义务)主体的资格,这是:D
A、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格 B、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C、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D、法律意义上的人格
59、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B
A爱工作 B、爱学生 C、爱学校 D、爱教育事业
60、人们面对利害道德主体应该作到的事情就是:D
A、权利 B、权力 C、利益 D、义务
61、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B A、依法执教 B、教书育人 C、爱岗敬业 D、团结协作
62、中国人有句俗语说“师生如父子”,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D
A、师生关系就是父子关系 B、师生关系基本等同于父子关系
C、教师对学生既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又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偏爱
D、教师对学生既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却没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
偏爱
63、在人们的理想中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理想是:C
A、生活理想 B、道德理想 C、社会理想 D、职业理想
64、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B A、发展 B、创新 C、教育 D、人才
65、在《论语》中记载着许多孔子关于“仁”的解释,孔子“仁”的中心是:A
A、爱人 B、人心 C、诚信 D、谦让
66、教师、学生中合法权益集中体现是;A
A、学校合法权益 B、教育行政部门合法权益
C、学校领导合法权益 D、社区合法权益
67、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A
A、教师 B、学生 C、学校 D学习
68、“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是:C
A、并列的 B、递进的
C、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 D、互补的
69、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习过程应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C
A、知识 B、技能 C、经验 D、见闻
70、纯粹的知识技术的传递与习得过程不是:B A、教育 B、教学 C、学习 D、模仿
71、提出让学生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的是:C A、陶行知 B、杜威 C、夸美纽斯 D、布鲁纳
72、一个人全部理想的归宿和基础是:
A、社会理想 B、职业理想 C、生活理想 D、道德理想
73、关于“师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于私情之爱 B、对少数优秀学生的爱
C、严慈相济 D、师爱不具有育人的作用
74、教师对待学生应该一碗水端平,这表明师爱是一种
A、溺爱 B、严爱 C、泛爱 D、偏爱
75、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个特点:
A、复杂性、创造性 B、主体性、示范性
C、连续性、广延性 D、长期性、间接性
76、谦虚谨慎,尊重他人,谦虚好学,团结互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这体现了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中的: A、严谨治学 B、热爱学生 C、尊重家长 D、团结协作
77、人们在对某种理想长期追求实践中形成的坚定不移的精神状态称为:
A、信仰 B、信念 C、理念 D、理想
78、教师对教育的本质、教育过程及其各种关系的性质、运行方式等的基本认识称为教师的:
A、教育观 B、教学观 C、发展观 D、学生观
79、教师擅改学生的报考志愿,不允许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教师侵害了学生的
A、人格权 B、人身自由权 C、隐私权 D、受教育权
80、 教师私拆学生的信件,不正当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侵害了学生的 A、人格权 B、人身自由权 C、隐私权 D、受教育权
81、教师将学生关禁闭、用手铐拷学生、禁止学生回家、课间禁止学生自由活动等做法都是侵犯了学生的
A、财产所有权 B、名誉权 C、隐私权 D、人身自由权
82、“教育法”规定,教师有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这简称为:
A、民主管理权B、科学研究权C、教育教学权D、人身自由权
83、教师应具备远远超过教科书的知识含量 ,体现了教师知识结构应具有;
A、系统性 B、基础性 C、全面性 D、创新性
84、下列对教学过程本质的定位不正确的是;
A、教学过程实现的主要形式是师生互动
B、教学过程是生命力量呈现的过程
C、平等对话是交往互动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D、教学过程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
85、教师在一般教学情况下有效地实施所设计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教学情境的能力称为:
A、教学实践能力 B、教学设计能力
C、教学评价能力 D、教学技巧
86、北京市某小学的口号:“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争取明天行„„” 这种教育观是
A、思想情感也是力量 B、让学生生活在希望之中
C、以育人为本 D、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二、判断改错题
1、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必然联系。
3、教师对优生的偏爱是自然的,无可非议的。
4、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5、教书育人就是特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6、“中国古代韩愈对教师的解说(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并没有反映教师这一概念的完整内涵。”
7、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8、教师拥有惩戒权,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度的体罚。
9、“教育规律是提出和制定教育法律的重要依据,只要注重强化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就能顺利做好教育的各项工作。”
10、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11、师德行为的选择仅仅受外部条件的制约。
12、教师职业良心同教师权利相联系,并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
13、教育观念可以影响教师的师德修养认知和行为的一致性。
14、“作为一名教师应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如对节假日补课不主动积极,那是师德低下的表现”。
15、教育公正要求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这是比较抽象的难以实现的。
16、师德评价的依据就是看教师的道德行为的动机。
17、教书育人就是特指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
18、“教师打骂学生的行为其实也没什么,他们都是恨铁不成钢,也是对学生负责。”
19、师德规范体系是由社会道德、家庭美德、职业职业道德三部分组成的道德。
20、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学生家长给教师送礼完全是正常的人之常情。
21、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22、没有了解的爱是盲目的爱,没有了解的教育是毫无价值、无的放矢的教育。
23、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是新时期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
2、教师含义是什么/他应该履行哪些义务?
3、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4、什么是教师的发展观,新世纪的教师应该树立哪些发展观?
5、英特尔网络给教师职业道德带来什么影响?
6、为什么说环境意识是师德修养的应有之义?
7、为什么说教师的健康心理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8、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和牲是什么?
9、为什么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和要求要高于其他职业道德?
10、为什么说教师职业修养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11、为什么我们要施行“以德治国”的基本国策?
12、不什么说教育创新是时代对师德修养的新要求?
13、如何提高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4、优化教师自身的智能结构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15、教师侵犯学生权利行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6、简析新时期教师的教育观、发展观、学生观?
17、搞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8、怎样理解理想和信念在师德修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19、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是什么?
20、教育观念对教师行为有哪些影响?
21、人民教师应享受哪些权利?
22、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首先建设的意义。
23、教师道德评价的标准及要求是什么?
24、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5、如何做到关爱学生?
26、怎样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27、简述教师的职业纪律?
28、师德建设的核心必须处理好的“三个关系”是什么?
29、教师道德教育的现代要求是什么?
30、环境教育的涵义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31、国防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是什么?
3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3、教师的专业素质应包含哪几个方面?
34、简述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35、教师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应该履行哪能职责?
36、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37、当前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怎样的挑战?
四、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1、试述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智能结构或专业素质。
2、为什么说教师增强法制观念是依法执教的前提?
3、谈谈教师的健康心理是师德修养的内在基础。
4、新时期中小学教育在道德建设方面面临哪些新挑战?
5、结合社会实际,谈谈新世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
6、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7、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什么要求和挑战?
8、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现实意义。
9、教师道德教育的现代要求是什么?
10、论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
11、试述依法执教与以德育人二者之间的关系。
12为什么说教师终身学习对其自身的智能结构的优化具有特殊意义?
13、联系实际,谈谈新世纪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是我国在新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这样胡时代胃 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而培养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 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是我国 糟心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首先,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增强师德修养的前提。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是教师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规范,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明辨职业活动中的是非善恶,从而增强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自觉性。与此同时,还要不断陶冶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在处理人际关系、评价某种行为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没有这种内心体验即诉诸情感的道德认识,教师的道德行为就缺乏内在动力。应该说,师德修养的增强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构成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相对完整的道德意识。
其次,磨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同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是教师履行职业道德行为的有力保证。道德意志在道德素质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道德生活中,一个具有顽强道德意志的人,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也能抵制外部的腐蚀和引诱,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道德意志在道德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没有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但是如果没有道德意志,即使有了道德行动,也不可能持久。此外,道德信念是教师对道德理想、道德人格、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是由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所铸成的比较稳固的“合金”,是人们的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的媒介和内驱力,它使道德行为表现出明确性和一贯性。可以说,道德信念是道德品质构成的核心要素,是人们的道德行为最深层的根据和重要保证。
最后,要重视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部状态,表现为道德言论、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在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均属道德意识范畴,它们的作用在于指导和影响道德行为的抉择。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停留在道德意识阶段而不去行动,不去履行道德义务,那么,他就只能具有某种道德意愿和动机,而不具有实际的道德品质。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再把这种道德意识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即践履社会道德要求,完成道德义务。如此身体力行,循环往复,逐步成为人的一种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
总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艰苦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必须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仰。在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中,投身教育实践是完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也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惟一标准。人民教师只有真正具备了职业道德自觉性,才能把师德修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总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艰苦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必须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磨练道德意志,鉴定道德信仰。在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中,投身教育实践是完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叶黄素检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惟一标准。人民教师只有真正具备了职业道德自觉性,才能把师德修养贯穿与整个教学活动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