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期 总第 课时 教 案 课题 5.《鲁迅自传》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共2课时 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教学2.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目标 3.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教学深入理解鲁迅所学专业几经变化与思想发展过程的内在联系。 重点 教学准确理解鲁迅为国为民,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品格。 难点 教法教师讲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法 教具 准备 教 学 过 程 (接上节课) 四、(课堂小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有三: (一)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作者仅用千字左右,便将自己近50年生平,包括家庭、求学、工作与创作的情况尽收笔下,语 言高度概括。例如,作者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本是很复杂的,需要很多的笔墨,然而作者只用一段 文字就把复杂的思想变化过程叙述清楚了。由此不难看出,本文的容量很大,这也反映出作者具有 非凡的驾驭语言的功力。 (二)线索分明,层次清晰。 本文从整体上看,用的是顺叙写法,即以时间为序自述生平,重点叙述了个人经历中的主要内 容,线索非常清楚。 (三)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本文共四段,内容各有侧重,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从内容上看,第1段写在故乡时的少年生活;第2段写青年时代离乡在外求学的情况;第3段写回国之后的工作情况;第4段写在文学创作上的成果,衔接紧密。从结构上看,首段结句写要离乡“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次段写“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段末写“我便回到中国来”;三段首句是“我一回国„„”,段末是“一直住在上海”。尾段写自己的创作和著述情况。段与段之间自然勾连,过渡巧妙。(先由学生自己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 五、重点了解和掌握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 (一)比较阅读 (结合练三) 1.指导学生自读附文二《老舍自传》。 (1)边读边正音:怙hù 奠diàn 券quàn (2)了解老舍四十岁以前的生平经历。 2.思考讨论:《老舍自传》与《鲁迅自传》有哪些异同点。 提示:可以从语言、写法上作比较。 语言方面:前文文言味较浓,后文是流畅的白话文;前文基本采用短句,且句式整齐(骈偶句), 后文则完全是散文句式;前文语言幽默诙谐,后文语言平实庄重。 写作方面:都采用了传记写法,都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并突出重点。 (二)引导阅读“单元说明”,了解什么是传记,传记的分类,什么是“自传”,传记的一般写法,怎样阅读人物传记。 同桌讨论后班级交流: 【点拨】 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 传记可分两类:一类是自述生平的,叫“自传”;一类是由别人撰写的,称“传”或评传。 “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先写明自己的出生年代、籍贯、家庭情况。然后 或按年代、或按年龄,写自己读书工作的情况,一直写到写自传的时候为止。可把自己的经历分成 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突出一个方面,几个阶段又有内在的联系。传记常用“点”“面”结合的写 法。“点”是具体叙述,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要点;“面”是概括叙述,使“点”环环相连。表述 力求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不必铺陈。好的自传,在陈述中饱含感情。 (以上文字可投影,可印发讲义,指导学生以课文为例,体会并掌握“自传”的一般写法。) 六、阅读欣赏 (一)过渡: 课文是鲁迅先生用“自传”的形式介绍自己,可理解为“鲁迅眼中的鲁迅”,鲁迅先生也曾用诗表达了他的人生宣言,这首诗就是《自题小像》(述志诗,即P31补白诗《无题》)。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注:①灵台:心灵。②神矢:古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的神箭。传说被丘比特的神箭射中,就会发 生爱情。这里借以表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③风雨如磐:喻指灾难深重。④故园:泛指当时正在风 雨飘摇中的祖国。⑤荃不察:语出屈原《离骚》中“荃不察余之衷情兮”,表明对祖国的深切之爱。 ⑥荐轩辕:荐,贡献;轩辕,即黄帝,我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这里借指祖国。 (二)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诗意:我的心无法逃离对祖国的眷恋,面对“风雨如磐”的黑暗的祖国,要将那一腔的爱国热 忱托寒星传达,虽然祖国的人民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不能知晓,但我无论如何要把我的青春热血 奉献给祖国。(或:尽管祖国在黑暗中,我没有办法不爱她,虽然满腔热忱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献 我青春的热血。) 点拨:这首诗写在鲁迅去日本求学之初,鲁迅受革命思潮的影响,毅然剪去象征着满清奴隶身 份的辫子,表示和反动的清王朝决裂,并拍照题诗,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这首为自己所照相片后题 写的小诗。“诗言志”:年仅二十一岁的鲁迅,痛感祖国沦亡危机和一代青年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忧国忧民,于是立下了以自己的鲜血为国报效的救国救民之志。表达了作者眷念祖国、立志报效人民的思想感情。透露出鲜明的时代气息。这种宝贵的思想一直贯穿在鲁迅的整个人生之中。 这首诗的内容和感情可与《鲁迅自传》一文相印证。 W:(结合练二)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哪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从中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和品格)? 对照板书引导D: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一)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 学堂”,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二)到东京留学决意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 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三)弃医从文,学文学,走文学救国 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这三次大的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特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 鲁迅先生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自觉地将个人的追求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 在一起)和积极正直、谦逊冷静的品格。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三次转折的原因和在鲁迅一生中的重大意义。 【点拨】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在他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期间,看到一部时事影片中日 本人屠杀中国人,竟有中国人在一旁围观,看“热闹”,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因 此,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 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想提倡文艺运动 了” 。这是鲁迅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①②③④ ⑤⑥ 【作业】课外练笔 1.请学生模仿课文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自传(必做)。 2.采访一位长辈,代他(她)写一篇自传(选做)。 【板书设计】 《鲁迅自传》 《老舍自传》 (异)语言: 白话 多文言 散句 骈 句 庄重 诙 谐 (同)写作: 传记(自传) 时间顺序、突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