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8(2):288—290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6—06,8(2):288—290 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安俊学,闫 明,王振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沈阳1 10161)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高等学校就业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但由于传统就业工作方法和就业思路的 滞后,社会和高等学校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服务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做到充分就业、合理就业,不仅需要高等学校在就业工作 上更新观念,加强指导,同时也需要大学生对就业问题进一步加深认识、理性思考。因此,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是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做好职业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规划是解决就业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工作;高等学校;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713(2006)02—0288—03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不争的事实。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如 何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开辟就业门路,在保证毕业生就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而促进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业体制已由“国家统招统分”转变为“双 向选择自主就业”,与此相适应,高等学校就业工作的内容和实质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但从目前各高等学校 所进行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看,仍然拘泥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统招统分政策时的模式,就业工作部门基本 还是扮演着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传递信息、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工作中处于非常被动和尴尬的地位,主动 的、积极的、灵活多样的就业指导工作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分析高等学校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解决 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学校在就业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意识和主动出击的观念。思想上仍存在等、靠、要心理 扩招后,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现端倪,对此高等学校也都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其重点是改进和加强了就 业工作,但是当专业需求不旺盛时,就业工作仍然无计可施,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学生还都缺乏主动寻找人才 市场和积极应聘各种职位的勇气和能力。从学校角度看,国家把就业工作与招生工作挂钩之后,毕业生就业率 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经济效益,凸显出就业工作位置越来越重要,但这种作用只是片面的,还不足以影响 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大部分高等学校,尤其是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高等学校对此还未引起足够的重 视,学校虽然每年都强调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但除了召开双选会这种形式外,高等学校还缺乏更为直接明了的 市场化操作,比如到社会上为毕业生就业做宣传,像推销产品一样为毕业生发现和寻找就业岗位的实际行为还 少之又少。 (二)学校就业工作仅仅停留在职业介绍和服务层次上,职业指导作用处于空白状态 从学校和就业工作部门的角度看,许多高等学校已经为就业工作动了很多脑筋,也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和 财力,每年专门为毕业生准备多次双向选择洽谈会,通过各种渠道搜罗就业信息,并及时公布,这些工作无疑为 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非常多的信息来源,也促成了很多学生就业。但从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来看,大学生不就业的 一个重要原因并不是没有就业信息或没有用人单位,而往往是毕业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完全凭对用人单位的 些外部了解就决定取舍,由此错过了很多就业机会。这种现象表明,无论学校如何强调“以积极主动的姿态 一收稿日期:2005—12—15 基金项目:沈阳农业大学青年基金课题 作者简介:安俊学(1974一)。男,沈阳农业大学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安俊学等: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289・ 参与就业”或是“先就业后择业”,但在大学生身上却没有得到积极回应,甚至个别学生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认 为学校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利益,只把提高就业率作为就业工作的宗旨。 就业的主动性产生于毕业生本身,毕业生主动就业是就业工作的关键所在。如何使大学生确立起就业的 主动性,是学校和就业工作中首先要思考的,这就要求学校能对学生进行就业信息传递、就业形势分析、个体测 评、职业——人格匹配分析、职业生涯规划等一系列工作,而从目前学校就业工作人员现状和学生数量这两方 面对比来看,实现上述的一系列工作用目前的工作方式完成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 职业培训和指导,授人以渔,使他们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即能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开发潜能和进行职业生 涯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使毕业生全身心、充分主动地投人到就业工作中,而不是造成现在“学校着急,老师着 急,但毕业生不着急”的反常现象。 (三)学校需与企业建立顺畅沟通的机制,以消除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不信任 从学校举办双选会的反馈信息上来看,社会用人单位认为目前高等学校毕业生欠缺的主要是:眼高手低, 一般工作瞧不上眼,但真正到了工作岗位上又很难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实践动手能力差,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 学中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而实践环节奇缺,一些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甚至连起码的专业操作都不能完成;知识 陈旧,涉及面窄,现在很多课程几十年不变,因此,毕业生知识得不到更新的结果就是毕业生到了工作单位连先 进的仪器设备都没有见过,更谈不上如何操作新型设备;诚信意识淡薄,缺乏把企业作为家或把工作当成事业 的精神,往往是这山望那山高,在单位中刚有一点成就马上跳槽到一些条件更好的单位,使用人单位也非常担 心,因而也不愿意在人才培养上下大力气。 而毕业生则认为,现在就业压力增大,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认为现在是买方市场,不把大学生作为人才,存 在一种欺行压市的不健康心理,甚至一些企业还以设定实习期为名,把毕业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缺乏对人才的 基本尊重和企业的人才培养理念。所以,大学生即使找到了工作也不会把企业当作自己的人生舞台,没有在这 里长久发展的念头,只当作是一处临时落脚点,一旦有了好的机会,马上另攀高枝,缺乏基本的诚信,这种相互 不信任、不尊重对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是一种损害。 高等学校作为毕业生的培养方,应代表毕业生的利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对等的谈判,比如对大学生如何培 养,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应承担何种义务,企业应为毕业生设置哪些平台,企业应建立何种企业文化和用人机制 这些基本问题上,进行深人的探讨,以消除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隔阂和偏见。对此,高等学校一方面要加强与 企业的沟通,尝试在企业中建立更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为企业和毕业生创造“磨合”空间;另一方面,要结合 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多开设社会需求的专业课和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选择。 二、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就业工作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锐意创新,全员参与,拓宽就业的广度和深度 要做好就业工作,必须先树立起就业是学校中心工作的理念。高等学校就业工作不仅是社会就业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敏感程度和影响范围又远远超过社会就业的其他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将直 接影响到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甚至于科教兴国战略。所以,将高等学校就业状况作为考核高等学校工作的重 要指标,并采取向社会公布毕业生就业率的方式,来促进高等学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 工作不仅是国家教育工作的重点,尤其应是高等学校工作的重点。从这层意思上讲,高等学校培养学生应该像 生产产品一样,不仅要负责生产,还应该负责销售,这是关系学校声誉和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下大力气来研究 就业工作,并把它与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密切联系起来,面向市场办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在这种情况 下,学校一方面要适应社会就业环境的变化,拿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在组织领导、管理体制、人员 建设上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还要营造全员参与就业的氛围,全校上下共同在就业工作上下功夫,为毕业生多渠 道地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二)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办学,与企业构建亲密的关系,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质量和特色是高等学校在就业市场上能否取胜的根本因素。高质量可以使一个学校的毕业生在竞争中脱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9O・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8卷 颖而出,特色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 培养模式和规格、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着眼于世界科学发展前沿,不断改革,敢于创新,适应科技进步和知识 更新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大学生科技实践能力和 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建立起持久而广泛的联系,让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一些企业中设立教学、科研、社会 实践基地,真正让学生接触、投身于实践,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认识社会,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从而激发学 生树立起奋斗目标和人生发展方向,克服盲目和空虚的情绪,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充实自己,成长成才。 其次,高等学校要对社会需求进行科学预测,从而在教学改革和专业调整上做到超前设计,在招生计划上做到 超前预测,在教育模式上做到超前培养,以适应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开展系统的职业指导.加强就业教育和就业咨询服务,使大学生具备基本的择业知识和能力 职业指导是就业指导的改革和发展,也是促进就业的科学手段,高等学校要以现在的就业指导机构为依 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本着既解决实际问题,又放眼长远发展的原则,可先以就业指导为 主,以职业指导为辅,在逐步建立就业市场、完善就业机制的基础上,加紧进行就业工作前沿理论的研究和创新 实践,循序渐进,实现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的转变。在工作中逐渐突出职业指导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完善就业 机构改革,并通过建设实习和培训基地,对大学生有计划、有条件地开展全程式职业指导。 、 当然,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作为高等学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为每个高等学校 的实际情况不同,其就业工作方法也不应该是一个模式,这就要求大学之间要彼此沟通,互相借鉴,同时对学校 内部和外部的环境进行广泛的分析调研,为就业工作打开新的局面。 目前,一些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已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改进,并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如高等学 校专门从企业人才资源部门挖人来做专职职业指导老师,将职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甚至猎头公司也冲进校园对 毕业生进行包装,原来看似另类的高等学校就业指导现在已逐步确立起其主体地位。这些现象都表明,高等学 校就业工作正逐步走上市场化的轨道,与社会需求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趋势不仅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开 展就业工作,对于高等学校进行新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段宝霞.大学生生就业管理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10—11. [2] 张登沥.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5):75—77. [3]赵霞.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5,(4):123—123. [4]金自如.高等学校扩招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J].教学研究,2005,(4)-28. [5] 黄紫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6):26—27. [6]郭忠孝.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建议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60—262. [责任编辑于洪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