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 施 方 案(修定)
我校《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申报后被列为市级一般课题(课题立项编号:ktsb-2010-15)。经领导批准,同意开题研究。为确保课题研究有序、有效进行,如期完成研究任务,特对2010年9月15日讨论制定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予以修定。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较多的进步和发展。而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听课观察中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有差异,课堂教学低效。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重“结果”轻“过程”,练习欠精当,事倍功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如:“自主探究”不充分,“合作、交流”过程简短,全员参与性不够);学力培养不够,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课堂评价浮于表面,缺乏导向性和激励性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指南》,我们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本研究着眼于以学生长远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以求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用以大面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一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有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还有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报告及其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纵观国内外研究,多是侧重于宏观理论研究,相对微观的、可直接用于指导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性策略研究尚需同仁们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我们提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着力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用以大面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1.课标关于有效数学教学的相关界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2.关于课题研究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界定
课题组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组织和帮助下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其中的发展,包括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发展;生成性的发展;面向未来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较多的进步和发展。
四、理论依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论 崔允漷认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3、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是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设置的问题应该设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是合适的,所谓“摘挑子,要让学生跳一跳”。如果问题设在现有发展水平区域内,学生不需要跳就能摘到“桃子”,那就对学生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但如果问题设在超过最近发展区,学生即使使劲地跳,也不可能摘到“桃子”,对学生也同样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4、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来看,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按照巴班斯基的观点,最优化最重要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所有的教学行动都要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的效果是最佳,也
就是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增加负担。
5、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的理论要点:1.9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90%以上的学习目标,区别仅是时间长短;2.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总结性评价。
五、本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和总结反思,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表现进行理性分析,以学生长远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进而大面积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六、本课题研究内容
1.学习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 2.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表现进行理性分析; 3.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七、本课题研究假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不仅可以将国内外有关系统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中,实现已有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升值,还可以为其它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供参考,带动其它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一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八、研究方法
1、文献法。借助网络和有关书籍,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对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进行调查,并作理性分析 3、实验总结法。主要是采用班级教学实验研究,通过一定时期的实验,对阶段实验进行总结,从中找出优劣,更好地改进习作教学方式。
九、本课题实施步骤及分工 第一阶段(2010年8—12月):制定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潘先德、付兵负责);组织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柳昌雨、毛自环、王怀伟、黄天寿负责)。主要成果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有关培训资料。
第二阶段(2011年1月—2012年7月):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听课,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构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王忠稳、柳昌雨、王怀伟、黄天寿负责),在实验验证、个案分析中不断完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黄天寿、杨艳、骆烨、周吉飞负责)。主要成果为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行为表现的理性分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第三阶段(2012年8—12月):整理分析课题研究资料,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推出研究成果,并做一定范围的推广普及工作,形成结题报告(王忠稳、柳昌雨、王怀伟负责)。主要成果为报告《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十、本课题拟创新点
1.将国内外有关系统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中,实现已有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升值;
2.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操作性强,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大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十一、本课题预期成果 序号 1 完成时间 2010.8—12 成 果 名 称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 有关培训资料 成果形式 承担人 方案 潘先德 培训资料 付 兵 论文 王怀伟 教学实录 黄天寿 案例分析 柳昌雨 报告 王忠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行为表现的理性分析》 2 2011.1—2012.7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课堂教学实录、案例分析和相关论文 3 2011.8—12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十二、本课题研究的措施保障
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课题研究工作,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组和研究组,加强了对本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与指导。
2、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研究经验和组成结构:
课题负责人是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乡中心学校业务副校长,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17年,曾主持市级一般课题《小学高年级“四步式”习作教学研究》,参与省级电教立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减轻小学高年级习作课业负担实验研究》的研究,在国家、省、地、县发表和获奖的论文有13篇,有一定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研究时间有保证。主要参加者学历本科1人,大专8人,中专1人,均长期从事教学教研工作。其中,有4位教师曾参加过省市级课题研究,有2位教师长于现代教育技术研究,8位长于数学教学研究,对本课题的研究有时间保证和质量保证。
3、完成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课题组所在学校领导比较重视教研工作,每年从有限的经费中拨取部分经费作为教育科研专用经费;课题组所在学校有一个图书室、四台台式电脑、两台手提电脑,教育科研设备有保障,便于捕捉和处理有关研究资料;有丰富的关于课题研究的书籍、杂志等研究资料10余种;实验仪器有保障。此外,课题组牢固树立了“不仅要作好教书匠,还要作好教育专家”的坚定信念,为该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保障。
十三、本课题研究组成人员 课题领导组: 组 长:李缙钭 副组长:王忠稳
成 员:潘先德 柳昌雨 毛自环 付 兵 课题研究组
组 长:王忠稳 副组长:柳昌雨
成 员:潘先德 柳昌雨 毛自环 付 兵 王怀伟
黄天寿 杨 艳 骆 烨 潘阳红 周吉飞
2010年12月9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