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鸿戴 巧玲
一、泛真人秀时代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
如果说,2005年的《超级女声》给广电总局带来的是欣喜,并在《2006年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报告》中给予了颇高评价:“《超级女声》的成功带动了真人秀节目的大量推出”的话,一年之后,这种态度已经有了改变:在2007年1月召开的全国广播影视局长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表示,2007年,广电系统将把净化荧屏视频、坚决抵制低俗之风作为宣传管理重点,加强对法制类、娱乐类特别是选秀类节目的管理,确保健康向上、有益无害。9月20日,广电总局又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管理措施和细则,进一步规范群众参与的选拔类广播电视活动和节目。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泛真人秀现象已经引发了一定的问题。也正因如此,对于泛真人秀时代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进行审视和反思,也就有了现实的必要。纵观当今的电视荧屏,娱乐路线走得是如此彻底:不仅明星娱乐,而且大众娱乐;不只娱乐节目娱乐,其他类型的节目,也纷纷添加娱乐的元素。大众的参与让我们看到了真人秀节目的盛行,而当像《创智赢家》(东方卫视)、《绝对挑战》(央视)等职场真人秀节目,《交换空间》(央视)等装修真人秀节目,《相约新家庭》(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成龙计划》(天津卫视)等教育真人秀节目,《民星大行动》(东方卫视)等公益真人秀节目,《我是当事人》(天津卫视)等法制真人秀节目,《为您服务——完美假期》(央视)等旅游真人秀节目,《丘比特之箭》(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
道)等婚恋真人秀节目纷纷展现荧屏的时候,不仅是中国电视 娱乐节目,甚至其他的中国电视节目也进入到了一个泛真人秀的时代。那么,电视真人秀节目与现实社会的契合何在呢?这种契合又是否暗含了电视节目的发展逻辑?
二、电视真人秀节目对现实的契合
经济学的“边际效益递减”原则告诉我们:企业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后,增产部分的利润率是递减的,原因一是增产使成本加大,二是会吸引其他竞争者进入造成利润分流。所以在同一
种节目类型中,当第一个节目获得意外成功后,它的追随者赢得的关注和收视效益却是递减的,并且还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而不断降低。①然而尽管如此,在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史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轮又一轮的克隆之风劲吹。这其中当然有追逐短期利益的盲目,但是我们也无法回避“类型”理论的合理性。类型可以在观看前制造出某种期待,在观看中引导受众理解电视节目,观看后则方便人际间的传播,使之顺畅地进入到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去。②“类型是引导观众选择和观众期待的首要因素”。③美国著名的电视文化研究者约翰•菲克斯做了更清晰的表述:“类型(类别)是一种文化实践。为了方便制作者和观众,它试图为流行于我们文化之中的范围广泛的文本和意义构建起某种秩序„„电视是一种高度‘类型化’的
媒体,很少有在既定类型范畴之外的一次性节目”。④所以我们不难理解真人秀这种类型在电视节目中的盛行,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它暗
合了现实社会的诸多需求:
1.低门槛、零距离——受众参与性的充分实现
受众的参与性是受众主体性得以实现的基础,一个不具备参与性的节目,是无法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注意力经济时代被观众留意甚至接受的,所以电视节目制作机构无不在参与性上大做文章。电视节目的参与性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种是心理参与,一种是亲身参与。比如《新闻联播》、《面对面》等节目,是通过节目题材的接近性、问题设置的关键性和节目编排的灵活性等手段来调动观众的心理参与。而《开心辞典》、《梦想中国》等节目,则是通过节目环节的设置,给观众提供表演的舞台或者短信支持的平台,调动了观众的亲身参与。电视真人秀节目将舞台让位于观众,只要想“秀”,便有“秀”的机会。这种低门槛、零距离使得电视观众的参与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与鼓励。
2.权力、规则的突破——受众主体性的体现
把受众看作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即“受众即市场”的受众观,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大众传媒向企业经营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就已经出现了,在大众传播事业成
为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就更为普遍。真人秀节目中,
由于大众评委和观众的短信支持对于比赛结果具有相当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说东方卫视的《舞林大
会》等节目,观众的短信支持量可以决定一位已经被PK下来的选手能否复活,所以对于媒介和专业评委的权力是一种消解,也是对传统电视节目中由传媒或代表精英文化的专业评委说了算的游戏规则的一种颠覆性重构。在新的节目规则中被赋予极大权力的受众与媒介机构一起,成为明星的制造者,从而实现了充分的主体性。3.PK与竞争——现实社会的缩影
在娱乐选秀类真人秀(如《超级女声》)和职场真人秀(如《绝对挑战》)等节目中,PK既是节目基本的构成环节,也是用来抓住观众的有效手段。PK一词原本出现在电子游戏中,意为“玩家之间的打斗”,用在真人秀节目中,则成了“同台对决”的代名词。PK使得真人秀节目充满了竞争、选择、淘汰的激烈和残酷。这个过程宛若现实社会的缩影: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无处不在。然而真人秀节目的引人之处绝不止于它与现实社会的零距离,更重要的,是它让观众领略到了竞争里的情感与知性:从《超级女声》中,我们感受到了选手之间融融的友情;在《加油!好男儿》中,我们体会到暖暖的亲情;在《绝对挑战》中,我们看到的是选手的智慧与勇气„„PK的结果很重要吗?——也许是,因为最终的胜利会演绎一场现实版的灰姑娘的童话;然而也许不是,因为PK的过程中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辉、智慧的光芒,一样可以令选手虽败犹荣,名声大震。而诸如《绝对挑战》这样的节目,则更是让观众受益匪浅,因为其中选手们对于从书本上
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演绎,以及专家的点评,在润物细无声之中,传授着谋职就业立足于职场的本领。不同的元素拓展着真人秀节目在不同向度上的张力与魅力,所以才有了不止于电视娱乐节目的泛真人秀时代的到来。
4.认知、教育、娱乐、审美——真人秀节目对媒介功能的全方位回归
西方学者通过多年的研究,概括电视具有认知、教育、娱乐、审美等四大功能。随着消费社会的成型,电视的娱乐功能日益凸显。⑤电视娱乐节目在中国电视荧屏上的盛行,就暗合了这一规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艺术系于丹教授将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归纳为综艺类节目、游戏娱乐类节目、益智博彩类节目、真人秀节目四个阶段。在真人秀节
目中,呈现给观众的已经不仅仅是娱乐性、消遣性和趣味性,如前面提到过的各类真人秀节目,它们所展示出的,是对于认知、教育、娱乐、审美等媒介功能的全方位回归,从而从多个方面和层次上满足了现代受众的需求。
三、对于“真人秀”热潮的冷思考
当我们看到一个泛真人秀时代到来的时候,很容易想起当年由湖南卫视掀起的席卷全国的快乐旋风与爱情速配旋风。于是一种隐忧悄然而
至:“真人秀”浪潮意味着什么呢?
1.同质化节目与非群体化传播时代的矛盾
媒介技术与媒体数量的大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随着媒介数量日益增多,媒介形式更加多样,使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性越来越大,媒介传播由受众追逐媒介变为媒介适应受众的需求,媒介满足部分受众的某种需求成为必要。于是媒介日益向专业化、“窄播”等方向发展,受众被分化为越来越小的群体,从而形成了媒介的非群体化传播。处于非
群体化传播时代的媒体,不仅要在媒介风格上鲜明定位,其节目风格也应有所区分,才能找准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仅就当今中国的各个卫视而言,各家电视台都在试图寻找和做足定位。比如旅游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等,在这方面都做得比较成功。但是在频道定位日益突出特色并逐步完善的同时,节目的同质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超级女声》、《名声大震》等电视真人选秀类节目,就具有鲜明的同质化倾向。其实,回顾不算太长的中国电视业的当代发展,同质化的节目俯拾皆是。某个推出的新节目稍创收视率新高,立即在举国的荧屏上下掀起一股模仿、克隆的浪潮。这暴露出中国电视长期以来存在的创新
乏力、节目细分市场不够等制约电视业长远发展的问题。创新乏力受制于多方面的原因:
比如出于风险和节目制作成本等考虑,电视制作机构更倾向于生产已经比较成功的某类型节目;或是缺乏创新的能力等等。人才的匮乏、视野的局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众多的中
国电视节目在此起彼伏的相互克隆之中踯躅而行。而面对入世后日益激烈的竞争,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已经必须提升到媒体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考虑。因此,从相关制度上大力突破,在
人才引入与培养等方面加大力度,以激活和发掘出媒体内部与外部的资源与优势,成为媒体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2.媒体性质与文化责任的追问
在泛真人秀节目的一片喧嚣中,有一家境外商业电视台,以其独有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