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数学-不等式.知识框架

高中数学-不等式.知识框架

来源:筏尚旅游网


不等式

模块框架

高考要求

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 要求层次 重难点 ab≥ab2(a,b≥0) 一元二次不等式 C 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不等式

要求层次 C 重难点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知识内容

版块一.不等式的性质

1.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和b,在ab,ab,ab三种关系中,有且仅有一种关系成立.

高中数学.不等式.知识框架

1

3.两个实数的大小比较:

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b,对应数轴上的两点,右边的点对应的实数比左边点对应的实数大.

作差比较法:ab0ab;ab0ab;ab0ab.

其中符号表示它的左边与右边能够互相推出.

4.不等式的性质: 性质1:(对称性)如果ab,那么ba;如果ba,那么ab. 性质2:(传递性)如果ab,且bc,则ac. 性质3:如果ab,则acbc. 推论1:(移项法则)不等式中的任意一项都可以把它的符号变成相反的符号后,从不等

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

推论2:如果ab,cd,则acbd.

我们把ab和cd(或ab和cd)这类不等号方向相同的不等式,叫做同向不等式.

推论2说明: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可以分别相加,所得的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推广:几个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相加,所得到的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性质4:如果ab,c0,则acbc;如果ab,c0,则acbc.

aa实数大小的作商比较法:当b0时,若1,且b0,则ab;若1,且b0,

bb则ab.

推论1:如果ab0,cd0,则acbd.

推广:几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相乘,所得到的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推论2:如果ab0,则anbn(nN,n1). 推论3:如果ab0,则nanb(nN,n1)

<教师备案>1. 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b,有ab0ab;ab0ab;

ab0ab,这几个等价符号的左边反映的是实数的运算性质,右边反映的是实数的大小顺序.由此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可以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这是不等式这一章的理论基础,是不等式性质的证明,证明不等式和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据.

在学习了不等式的性质后,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还可以用作商法,与1比较,但这时要注意分母的正负情况.

2.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关系,实际上是比较它们的值的大小,又归结为判断

它们的差的符号,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比较法是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它有两个基本步骤:先作差,再变形判断正负号,难点是后者.这里的代数式的字母是有范围的,省略不写时就表示取值范围是实数集,它的主要变形方法有两种,一是因式分解法,二是配方法,变形时要尽量避免讨论,让依据尽量简便.

3.可以介绍异向不等式,并提醒学生注意什么样的不等式可以相加相减.对于不等式的性质与推论,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进行推导(比如性质4的推论3可以用反证法证明),让学生知道这些定理的来龙去脉,在不等式的证明中减少想当然,对数学证明的严格化有一定的认识.

版块二.均值不等式

ab≥ab,当且仅当ab时,有2等号成立.此结论又称均值不等式或基本不等式.

ab2.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b,叫做a,b的算术平均值,ab叫做a,b的几何平均值.

2均值定理可以表述为:两个正实数的算术平均值大于或等于它的几何平均值. 1.均值定理:如果a,bR(R表示正实数),那么

高中数学.不等式.知识框架

2

3.两个正数的积为常数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两个正数的和为常数时,它们的积有最大值.

<教师备案>1.在利用均值定理求某些函数的最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函数式中的各项必须都是正数,在异号时不能运用均值不等式,在同负时可

以先进行

转化,再运用均值不等式;

⑵函数式中含变数的各项的和或积必须是常数;

⑶只有具备了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才能使函数式取到最大或最小值.否

则不能由

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只能用函数的单调性求最值. 运用均值不等式的前提有口诀:一正二定三相等. 2.均值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半径不小于半弦.

C⑴对于任意正实数a,b,作线段ABab,使ADa,DBb; ⑵以AB为直径作半圆O,并过D点作CDAB于D, 且交半圆于点C; AODab⑶连结AC,BC,OC,则OC,

2∵ACBC,CDAB

∴CDADBDab, 当ab时,在RtCOD中,

ab有OCCDab.

2当且仅当ab时,O,D两点重合,有OC3.已知:a、bR(其中R表示正实数),

ababab2有以下不等式: ≥≥≥ab≥11222ab222BabCDab. 2a2b2ab其中称为平方平均数,称为算术平均数,

222ab称为几何平均数,称为调和平均数.

11aba2b2证明:2ab212ab≥0 242ab≥ 222a2b2∴2a2b2ab≥∵a、bR,∴,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22abab1(ab)2≥0 224ab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2222高中数学.不等式.知识框架 3

ab12∵ab(ab)≥0 24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ab2ab(ab2ab)22ab(ab)ab2ab∴ab ab11ababababab(ab)2≥0

ab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11ab了解这组不等式对解决一些不等式的证明题会有帮助,可选择性介绍.

22

板块三.解不等式

1.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的整式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如下表(以a0为例):

判别式

0 0 0 b24ac yyy

二次函数

yax2bxc x1Ox2x (a0)的图象 Ox1=x2xxO 有两相异实根

x1,x2 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相等实根

2baxbxc0 没有实根 bb24acx1x2 (a0)的根 2a2a

(x1x2) 一xxR,且 元ax2bxc0 xxx1 实数集R b二 (a0)x 或xx2

2a次

式ax2bxc0

xx1xx2   的 (a0) 解 集

注:有关含有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问题,若能把不等式转化成二次函数或二次方程,通过

根的判别式或数形结合思想,可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其方法大致有:①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②参数大于最大值或小于最小值,③变更主元利用函数与

高中数学.不等式.知识框架

4

方程的思想求解.

2. 解不等式

2⑴解一元二次不等式通常先将不等式化为axbxc0或axbxc0 (a0)的形

2式,然后求出对应方程的根(若有根的话),再写出不等式的解:大于0时两根之外,小于0时两根之间;

⑵分式不等式主要是转化为等价的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或者高次不等式来处理; ⑶高次不等式主要利用“序轴标根法”解.

高中数学.不等式.知识框架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