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简答思维和语言的不同:①、从功能说二者不同。二者有各自的内容和形式。思维内容是客观事务的反映,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包括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语言的形式是语言的声音和词,词组,句子等。 ②、范畴不通。思维属于精神范畴,语言属于物质范畴。思维要用语言形式来进行,概念和语词、判断和推理等并不完全意义对应。
3、说明什么是儿童语言获得的“模仿说”和“强化说”:模仿说”和“强化说”都是偏重于外部条件的关于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 (2)“模仿说”认为儿童只能通过对承认语言的模仿来掌握语言的。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中语言环境是不可缺少的,与语言环境隔绝的儿童,如聋哑儿童,就不可能学会语言。 (3)“强化说”认为儿童学会语言除了模仿,还需要外界的强化刺激来形成语言习惯,例如,父母对儿童说的话进行夸奖或纠正就是一种外界的刺激。
4、简述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关系:组合关系体现在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横向关系。聚合关系是在组合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有共同的特点,故能聚合归类。组合是横向的结构关系,聚合是归类规则,有了组合、聚合关系,便展现出了整个语言平面,聚合关系是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或者说是从组合关系中分析出来的,而组合关系又表现为聚合类的线性序列。所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有机地统一,不可分割。
5、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①、语言是使一个人能够理解和被别人理解的全部语言习惯理解的全部语言习惯,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的数额会部分。②、谚语是个人“说话”的具体的行为和结果,在每个的发音、用词和使用的句子结构等方面体现出个人的特色。③、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而含有个人要素或个人杂质的说话行为和说出来的话只能属于言语。
6、元音和辅音的区别:①、气流是否受阻。发元音时气流畅通无阻;发辅音的时气流受到阻碍。②、肌肉是否均衡紧张。发元音的时候,发音器官的各部分保持均衡的紧张。发辅音的时候,只有形成阻碍的那一部分器官紧张。 ③、气流的强弱。发元音的气流较弱。发辅音时气流较强。
7、什么叫语音的同化?举例说明
语音的同化是语流音变中常见的现象。它指语流中两个邻近的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近,这叫做同化。同化主要是为了读起来顺口。其中没有变化的音叫同化音,起了变化的音叫做被同化音。例如:汉语中“辛苦”(yink6),在语流中读成(xingk6),舌尖中音[n]被舌根音[k]同化为舌根鼻音[粤],棉袍[mian35pou35]读成[miata35pou35],舌尖中音[n]被双唇音[p]同化为双唇音[m]。英语中tank(坦克)中的舌尖中音[粤]被舌根音Ck]同化为舌根浊鼻音[粤],读为[庇Qk],dogs(狗)[,]在舌根音 [g]之后被同化为浊音[2]
8、举例说明汉语词双音节化的作用:①同音词少了。如yi这个音节,文言有“一、医、衣、依”等好多词,改成双音节的“医疗、衣服、依靠”等词,就都不是同音词了。②多义词少了。如文言“道”这个词,有“道路、道理、道义、道学、道德”等许多意思,
改成双音节词,它们的意义也就分开了。③可能还有韵律的作用。有的词语组合变成双音节后读起来比较顺口。如制/电影片 变成:电影/制片
9、怎样区分词和词组 ①、区分词和词组要看一个语言单位是不是最小的独立运用的单位,是,是词;不是,是词组。②、如何判断一个单位是不是最小的独立运用单位,要用扩展法判断:如果能扩展,则不是最小的,是词组;如果不能扩展,则是最小的,是词③、扩展法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扩展后语言单位的意义基本不变;扩展后组合关系不变;一次扩展后,还可以继续扩展。
10、如何理解语法规则的递归性:“递归”指的是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
2、语言中句子的格式和长度各不相同,而且抽象也不能使新的规则不断地衍生,这样就需要让一种规则多次起作用。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限手段可以重复使用的规则。
3语法规则的这种递归性质,使它成为一种简明的规则,帮助人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时举一反三,以繁驭简。
11、在述谓结构中,为什么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个述谓结构可以有多少变元以及可以有何种性质的变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决定的。比如“睡觉”的意思是“进入睡眠状态”,在这种行为中,只有行为发出者而不会有另外的涉及对象,因而“睡觉”作为谓词就只能带一个表示行为发出者的变元。而 “喝”作为谓词就可以带两个变元,即行为的发出者和这一行为所涉及的客体。因为谓词语义规定了述谓结构的内容,从而也就规定了句子的语义框架,有了这个语义框架,再用符号谓词语义要求的变元把这个框架填满,就产生了句子的命题。因此,我们说,在述谓结构中,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
12、语言意义和语境意义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区分二者?(1)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有一般与个别、稳定与临时的分别。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意义,通常称做语言意义;而个别的、临时的意义则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表达的意义,通常叫做语境意义。(2)区分这两种不同的意义,是因为以意义为研究对象的语义学只研究语言形式所表达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即语言意义,而不研究那些个别的、临时的语境意义。
13、简答文字类型的分类标准以及汉子所属的类型:文字的类型可以根据两种不完全相同的标准来分类:(1)根据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语言中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
来分类。(2)根据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 (3)汉字的类型:①根据字符跟语言中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汉字是一种词语文字。②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想联系的标准,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
14、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区别:①确定的范围不同,地域方言以地域分布确定范围;社会方言以社会分工、集团的不同。②表现的特点不同,地域方言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音系统上;社会方言一般词汇上。③发展方向不同,地域方言发展成独立语言;社会方言不可能发展成独立语言。
15、语言发展为什么具有渐变性?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如果采取突变的方式,一夜之间面目全非,人们将会一下子丧失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的一切活动将会突然终止,其后果是不堪想象的。语言的交际职能决定了它不可能采取突变的方式,而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二、事物的发展由量变产生质变,语言的发展变化也正是走的这条路。例如现代汉语的时态助词“了”,是从古代汉语的动词“了”虚化而来,其演变过程大约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动词“了”大约出现在汉代,是“终了、了结”的意思。由于动词“了”常用在动词之后充当补语,地位不及一般的动词,于是逐渐虚化,大约到了唐宋
之际,“了”才出现了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的用法,成为时态助词。三、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由语言新质要素的长期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不可能一下子出现质的突变。即使人为地想让它发生突变,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文字可以进行改革,而语言不能改革,只能因势利导逐渐使其规范的原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