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探析

中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探析

来源:筏尚旅游网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Sci.2008,36(19):8385-8388 责任编辑 王淼 责任校对 卢瑶

中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探析

杨俊中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 中国古代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农业文明和农业生态观,包括和谐共生的农业生态保护思想及以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为核心的农业生态保护制度,并重视农业技术在农业生态保护中的应用。通过对我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和现代农业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探析,阐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和保护制度对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以及建立现代农业生态保护制度的重要性。关键词 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文明;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 F3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8)19-08385-04

ExplorationandAnalysisofAgro2ecologicalProtectionThoughtinChineseAncientAgricultureYANGJun2zhong (EnvironmentandPlanningCollegeofHenanUniversity,Kaifeng,Henan475004)

Abstract Undertheinfluenceofconfucianculture,agriculturalcivilizationandecologicalthoughtswereformedinlong2termChineseancientagriculturalpractice,whichweredifferentfromtheoneofforeigncountries,includingharmoniouscoexistenceofagro2ecologicalprotectionthought,agro2ecologicalprotectionsystematthecoreofcombiningdays,geographyandphysicalproperties,andpayingattentiontotheapplicationofagriculturaltechnologyintheagro2ecologicalprotection..ThereferencemeaningofprotectionthoughtandsysteminChineseancientagricultureto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mod2ernagricultureandtheimportanceofestablishingmodernagro2ecologicalprotectionsystemwaselaboratedthroughexploringandanalyzingtheagro2ecologi2calprotectionthoughtinChineseancientagricultureandtheecologicalenvironmentalproblemsinmodernagriculturaldevelopment.Keywords Agro2ecologicalenvironment;Agriculturalcivilization;Ecologyprotection

1 古代农业文明与农业生态保护思想

古代的农业生态保护思想,是漫长农业实践中人与自然矛盾关系演化的结果,贯穿了整个农业文明发展过程。追溯农业文明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人类从早期对自然的恐惧和膜拜到使用不断改进的工具改造自然,人类从利用自然的过程开始向征服自然的过程演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由统一走向对抗。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不断受到农业生态环境反馈性变化所带来的种种困扰和报复。过度耕作和收获引起的土地贫瘠和土壤功能下降,促使休耕轮作制度产生,对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矛盾的探索和思考,产生了/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0为核心的/三才0农业发展理论[2],以及以/趋利避害0为核心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强调/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0。

世界文明中心的演化是人与自然矛盾过程的缩影,深刻反映出人类与农业文明、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的内在关系。为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人类向农业生态系统不断输入物质和能量,系统的物质能量平衡受到持续的扰动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变化,新平衡的产生会给农业文明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古埃及、古印度以及中华文明都是随着生产工具的逐步改善和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形成的。文明中心的形成和人口的迅速增长,需要更多产品的支撑,迫使人们加大对农业自然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过度的索取必然导致森林破坏,旱涝频发、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迅速下降。对于一些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变化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如灌溉农业的发达造就了灿烂的巴比伦文明,灌溉引发的盐渍化又使其最终崩溃和消亡。对土地的过度耕作和不合理利用导致日益加剧的水土流失,最终吞没了曾经高度发达的玛雅文明。希伯来文明的没落,也是人与自然对抗的结果;在希腊,曾经丰饶富裕而孕育过瑰丽多姿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

基金项目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4BJJ003)。

作者简介 杨俊中(1963-),男,河南漯河人,讲师,从事生态经济方

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 2008204223[1]

的土地现在只剩下裸露的骨架,所有肥沃松软的表土都被冲蚀殆尽,原先许多可耕作的土地现在变成了荒山,肥沃的平原变

为一片沼泽[3]。追溯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所有农业文明的兴衰都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为农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文明的发达和对产品的需求引起的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必然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反过来又阻碍了文明的发展。在频发的由生态环境变化造成的灾害面前,迫使人类不断反思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认识,由/趋利避害0向生产实践中建立逐渐完善的保护制度发展。

同世界其他农业文明相比,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有着持续和悠久的历史特点。李约瑟曾指出[4],在这块古代文明相当发达,最早具备工业化初始条件的区域,一直到18世纪西方工业文明蓬勃兴起,工业化进程日新月异之时,它却依然继续着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不为工业化所带来的巨额财富所动摇,这种持续的农业文明和高度集中的君权专制思想,最终阻碍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原始工业化0演进过程,形成独特而持久的农业文明。

中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的形成也受到文化观念的影响。和西方文化基础和主流思想对自然的征服观念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天人和谐共生的思想,重在从人类的本体性美德出发,着重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从肇基已基本为不同的原则所支配0,/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生产技术革命的结果,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而是逐渐通过政治程序所造成的财富极度集中的结果0[5]。从文明所反应的结果来看,中华文明是受/和谐0、/延续0的文化观念所支配,这种文化观念在精神层面上表现为人跟自然资源、跟其他的人、跟整个宇宙是连为一体的,是和谐有序、无对无争的;反应在生产生活层面上,则是遵从/顺天时,量地利0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总原则;反应在制度层面上,则是顺应需求和人类行为的高度制约上。这种和谐共生的制度观念,是/天人合一0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农8386 安徽农业科学 2008年

业管理和农业生态保护实践中的运用和体现[6],有效地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文明的持续演进。2 中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和保护制度

2.1 和谐共生的朴素农业生态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过程中,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文化道德体系,并通过/儒家的制度化0来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渗透和控制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也反映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孔子就把对自然的神圣性敬畏赋以天道,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思想和生态观念,当作人类生活的信念和行为规范。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声焉,天何言哉0[7]。将自然视为人与万物的生命本源,自然之道是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主张以/天意0建立人间秩序,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减,系莫人焉。0把道德规范赋予一种至高无尚的崇拜物之上,如/天或神0要求人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以求接近与天和谐的境界。荀子提出/天人相分0,认为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日月运行,风雨变化,四时更替和万物生长都是自然规律这只无形的手控制的,人从属于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但人在天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存在。人可以通过人治促进天地人三者并进,既要利用改造自然又要遵循自然规律,并进行有度的开发,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故荀子又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0[9]。即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是有固定规律的,要掌握自然本性原则和改造自然原则。/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0人类社会出现的饥荒、疾病、殃祸,不是自然界的祸始,而是人们没有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造成的,强调天地人和谐共生,以达到荀子所说的/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0的目的。其实现途径又在于/法治之本也。0董仲舒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0[10],天指自然界,是自然界的天然性;人指人类,/天人感应0即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董仲舒又说:/天亦有吝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之相副,以类分之,天人一也。0喜是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怒是自然生态的恶化。这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键在于人的行为/与之相副0。

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对生物的重要作用,对物候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物群居的规律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我国最早的历书夏代5夏小正6就明确记述了物候和农事之间的关系[11],西周5伐崇令6中/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勿赦0。应该说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环境法规。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开发自然,向自然索取,先秦儒家认为这种索取要有节制,不能过度,因为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的增长非一日之功,因此节制利用自然资源是十分必要的。儒家提倡节俭,反对统治者毫无节制的聚敛搜刮,一味/伐其本,竭其源0既不符合万物生长之规律,也不符合治国治家之道德。我国先秦时期,人们对农业生态环境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制定了一些改造农业生态环境的制度和措施。这些在5尚书6、5周易6、5周礼6、5礼记6、5诗经6、5管子6、5孟子6、5荀子6等都有记载和论述。在论[8]

述与农业有关的问题时,一般都把/天、地、人0和谐协调作为基本的理论出发点和价值取向。5管子#禁藏6中说:/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民强0。这就是说,人们只有在农业生产中,做到天时、地

利、人和三者的和谐与协调,才能出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富民强的局面。5周礼6主张/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0,/谓依其所用木之多少,为其出山入山之日数,恐其逾期多采,则财物罄尽,故为期限以节之。0说明制造农具要砍伐季材就行了,只有这样才能不使山林匮竭,材用缺乏,才可节约自然资源。同时,5周礼6主张通过政府颁布法令禁止乱砍滥伐树木,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2.2 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的农业生态保护制度

2.2.1 /时禁0制度。早期由于工商业和其他农村手工业相对落后,特别是先秦至汉时期,生活资料的来源十分依赖自然环境的供给,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如果大力发展农业,就会有衣食保障,对山林川泽的天然产物需求就会减少。对自然的这种实践理性,体现为一种行为规范)))时禁,它并不是主张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认为对自然的利用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违背自然节律,以时杀伐。只有对自然有度的开发,才能保证自然资源的丰富供给而不枯竭。因此,一般时节山林川泽是封禁的,只有在遭受自然灾害或收成欠缺时,这些自然资源才向百姓开放。最有代表性的是5吕氏春秋6中把每月应作农事和环境保护事宜列出,作为一种制度使农户自觉遵守。在汉代也有有关植树、山林坡地利用的诏令,对砍伐、渔采等进行严格控制,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淮南王刘安在5淮南子6一书中仿照5吕氏春秋6,也对十二个月应作农事和环境保护之事作了叙述。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要有益于生态环境的发展,只有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生态系统才能不断地向人类提供持续的支持能力。5齐民要术6在对传统农学思想进行总结时说,/顺大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0提醒人们种庄稼必须遵循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总原则,加上人力的作用,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违反自然规律,则会劳而无获。中国古代农业实践中所制定的一系列不同时节对动植物的保护制度,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生态保护思想,也是古人在长期的农事实践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经验总结,并为后人代代传承,成为现代农业生态保护理论产生的思想基础。

2.2.2 因地制宜的农业资源开发和保护制度。中国具有比较丰富的农业资源,由于对农业资源认识程度的局限,以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的制约,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程度不高。所以,历代都比较注重农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重视通过法令和行政措施,以防止对农业资源的过度破坏。如秦汉时期很注重开荒垦田,大力实行/戍边屯田0等政策,鼓励垦田,且/务尽地力0,/屯田0既开垦了边境的沃土,蓄积了丰富的粮食,加强了边防建设事业,同时也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随着农业的发展,开发土地已是各朝各代的共识,同时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还认识到各地土地的肥瘠、结构和性质是可以通过人工改变的,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要对土地资源进一步的开发,而且还要对土壤进行治36卷19期 杨俊中 中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探析8387

理,要保持/地力常新0,/深耕熟犁,壤细如面0[12],才能起到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作用。

在秦汉时代就有很多土地制度,其中包括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由于当时人们不懂得施肥,所以他们采取爰田制。1975年在湖北梦云县出土的5秦简6中,就有对农田水利、作物管理、水旱灾荒、风虫病害、山林保护等的具体规定。5田律6就是农业生产方面的法律制度,5厩苑律6、5仓律6、5工律6、5金布律6等也有一系列规定,涉及到具体的农业生态保护措施,尤其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生态平衡保护。这些法律制度保护的对象有树木、植被、水道、鸟兽、鱼鳖等,并对捕杀、采集的时间和方法也作了具体规定,甚至对违反规定者还明确了如何甄别处罚的办法,体现了法律易于执行的特点,和现代农业法、环境法的条款规定非常相似。2.2.3 重视农业技术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注意到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人们也知道了结合除草来制造肥料。如5吕氏春秋6记述:/季夏之月,,,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雍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0提出了除草沤制肥料的时机及其肥田的作用。这也是符合现代生态学提出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规律。5吕氏春秋#上农6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先秦时期的农业文献,其中,5任地6、5辨土6、5审时6等则是农业技术专著,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土地利用、耕作制度和自然气候条件等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问题,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的农学思想及价值,同时也体现了农业生产中天、地、人之间的辩证关系,阐述了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掌握自然规律,就能够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取得期望的农业收成。隋唐五代时期,政局相对稳定,统治者也很注重农业的发展,故隋唐时代尤其是唐代,农业得到很好的发展,生产技术有较大的改进,粮食产量也有很大的提高。并且运用精耕细作、晒田技术、兴修水利、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病虫害的防治等多种技术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达到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目的。在此期间,人们发明了用生物和其他防治农业病虫害的方法如用鸟类来捕捉蝗虫、用蚁来防治柑树的蛀虫、用猫头鹰灭鼠、用无毒的粘性药汁驱除危害庄稼的飞禽、用无毒药物拌种避虫等[13],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这一时期还在物种的传播与动植物的驯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桑蚕从北方引入南方、茶从南方引入北方、把境外的动植物物种引入境内并驯化,这些都丰富了我国的动植物物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同时由于当时良好的社会风尚的约束,野生动物也受到了很好的保护。宋元时期,统治者也很重视农业的发展,宋代采取了一系列的农业生产制度,如实行间作造田和退田还湖、海涂围垦,保持地力常新与土地治理,增加复种指数,针对农业生产特点和自然规律,开展轮作、套种、农户庭园、混交林等多种经营,日趋完善的保护制度使农业生态系统得以有效的维护。

3 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和谐发展的朴素生态思想是我国古代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遵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特别是和谐发展的农学思想是中华文化珍贵的历史遗产,正是在这一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农业传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明。尽管这种农业文明是依靠直观经验和抽象思辩相结合的方法,只是朴素的农业生态保护思想,但却包含了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思想。尽管缺乏实证分析和理论体系的指导,但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来说,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借鉴意义。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中,在接受西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同时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强烈冲击,太多、太快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无限制的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无限的0[14]文化观念,和谐共存的农业生态观念受到淡化和忽视,超出农业生态承载能力的掠夺式经营,对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制剂的大量使用和依赖,导致了诸如土地沙化、盐渍化、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加剧了多种农业灾害的频繁发生,农业生态系统正变得越来越脆弱和不稳定,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断下降。

人与自然的不协调甚至是强烈冲突,给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依照孟、默、荀子之论,人是万物之灵,有意志,有思维,能够自觉地寻求出一条维系、支持自己生命系统繁衍生息之路,而不应该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自趋灭亡。可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加之一定时期的人口增长失控,以致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和适当比例被破坏,为持续发展造成了障碍。一是表现在生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间协调不力。人类为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组成了一定生产、经济机构和社会团体,建立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以维持各自的经济利益。这就有一个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的矛盾,内在利益与外在利益的矛盾,当代人的利益与下一代人的利益的矛盾。为了眼前利益过伐森林、过牧草原、滥施化肥、滥用农药、过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据统计,我国森林面积每年递减150hm,造成许多地区气候异常;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16%,草原面积的14.4%发生退化和沙化,沙漠化土地己占国土面积的13.39%,特别是20世纪中叶大量使用的DDT、六六六和现在仍然使用的各种杀虫剂,长时间滞留在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成为持久性环境污染物,长期在环境中积存,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对人类健康和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损害;各种点源和非点源排放,使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全国2004年的污水排放量达到482.4亿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1.1亿t,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61.3亿t,河流和水源水质严重下降,73%的河段,50%以上的城市饮用水源,19%的淡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业和城市发展与农业争水问题突出,污水灌溉更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发达地区无节制地使用林木、能源,低价索取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以致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区域差别扩大,一些地区贫穷落后;为了当代人的利益,对土地、矿产资源掠夺式的经营与消耗,以致造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不协调,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障碍。因此,顺应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特别是现阶段,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优化农业环境,减少工业对农业的危害,以和谐理性的制度建设来推2

8388 安徽农业科学 2008年

动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和良性运转。

我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中,十分重视通过农业生态保护制度的建立,以维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并在实践中形成了涵盖农业生产多个环节的生态保护规章和制度。随着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深刻变革,农业生态保护法规、制度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虽然我国也拥有多部环境保护法、资源法、农业法律和法规,但这些法律规范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只作了某些原则性的规定,其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对一些环境与资源破坏行为应负的责任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效实施。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生物和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开放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化,必须有完善的制度设计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知道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因此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立法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立法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方面,通过立法加强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加强对野生植物和优良土著动植物品种的保护和管理,严格控制野生植物出口和外来有害物种的入侵;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强化对农业生产、产品的污染控制和监督管理,禁止或限制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避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污染,限制对化肥、饲料添加剂、植物生长素、农用化学制品的使用,鼓励无毒无害的生物制品和传统的生态学方法的运用,从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上去协调,使各部门的行政政策、管理制度、内部规定都统一到法律途径上。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不仅受到农业内部资源要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系统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内部资源要素和外部环境要素共同构成现代农业的支撑系统,它主要包括农业资源支撑系统、生态环境支撑系统、技术投入支撑系统和政策制度支撑系统。因此,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说,生态因素、制度因素、技术因素和资源因素是制约其发展的主导因素。农业发展的制度支撑系统主要有农业(上接第8382页)

差为:Mw=?2.2mm,小于10mm,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为?7.31vv[]=?4nR

1.6mm,小于5mm限差,每公里水准测量全中误差为:Mw=?mm,每公里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为Mv=?

1WW[]=?1.68mm,小于10mm的限差,各项限差符合NF5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6的要求。5 结论

GPS快速静态定位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劳动强度小、周期性短、效率高等优点,可以在C级以下控制网中应用,但为了提高精度,增加可靠性,应进行GPS控制网的优化设计,适当增加观测期数,增加多余观测,增加独立基线数,保证一定的重复设站率,每个GPS点至少与3条以上独立基线相连,短基线边直接进行同步观测,网中最小异步环的边数不大于6条,为提高整个网的精度,选一定数量的GPS点作为参考站构成骨架网[2]。

GPS网平差应对起算点进行内部符合性检核,选用精度经济体制、经营机制、政策法规和组织制度等。纵观我国经济发展,从古到今经历了简单农业经济,到复杂农业经济,到农工商多产业协调发展的复杂经济时期,经济阶段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发展观念的变化,观念的改变又促使经济政策和法规的改变,从而完成支持农业发展制度的变迁,我国古代传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观,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制度变迁,这种伦理观念的存续拥有巨大的惯性,它在世代交替甚至是社会形态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仍然会沿着原有的路径运行。新观念的形成往往是外部环境条件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巨大威胁、遭受许多挫折的情况下才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而逐渐形成的。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习俗、习惯、观念等都是经济运行中非正规的,然而却是十分有效的规则约束,而这些规则都具有自我增强、自我延续的性质。正是由于习俗、习惯、观念和制度都拥有一定的延续性和可更新性这样的双重属性,所以,古代农业生态环境制度对当今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

[1]郑度.人地关系与环境伦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37(3):1-6.[2]李根蟠.农业实践与/三才0理论的形成[J].农业考古,1997(1):100-114.

[3]柴艳萍.古代农业文明兴衰的启示)))生态环境呼唤科学发展观[J].

道德与文明,2004(4):55-58.

[4]刘钝,王扬宗.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李约瑟难题及其相关问题研

究论著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5]李亦园.生态环境、文化理念与人类永续发展[N].文汇报,2004211212.[6]赵敏.中国古代农业管理思想新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6(2):23-26.

[7]阮元.论语:阳货[A]//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25-26.[8]王小健.儒道生态思想的两种理性[J].大连大学学报,2001(3):6-7.[9]王森.荀子白话今译[M]北京:中国书店,1992,104-105.

[10]李丙寅.中国古代环境保护[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29-31.[11]夏纬瑛.夏小正经文校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

[12]刘生龙.浅谈中国古代史中农业发展的史实对现代农业开发的意义

[J].学科教育,2001(11):17-19.

[13]张法瑞,柳永兰.生态伦理观与可持续农业的生态道德准则[J].中国

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45-50.

[14]曹玉华.中国古代朴素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探讨[J].成都教育学院

学报,2004(1):24-25.

高的起算点,舍去精度低的已知点,利用外部已知点进行检核,提高二维约束平差的整体精度。

GPS高程拟合应选用一定密度并分布均匀的GPS/水准点作为起算点,设计几种拟合方案,综合考虑已知点的精度、内符合精度、外部检核精度以及未知点的精度,确定最优方案。山亭区城镇地籍调查控制测量项目高程拟合成果精度与三、四等水准测量相当。

TrimibleDINI12电子水准仪具有高精度、高速度的优点,不但能消除读数误差,还能自动记录,进行数据处理,应用时注意利用仪器内置的程序进行检校。观测时,还应经常检查前后视据差、前后视距积累差,防止超限。

GPS与电子水准仪结合,利用GPS高程拟合求得待定点的高程,真正实现GPS技术在几何和物理意义上的三维定位功能,快速获得地理信息,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参考文献

[1]魏二虎.黄劲松.GPS测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