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海南热带作物资源概况

海南热带作物资源概况

来源:筏尚旅游网
海南热带作物资源概况

1、海南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概况

除热带水果(下文专述)外,热带作物常指橡胶、椰子、腰果、胡椒、咖啡、可可、龙舌兰麻、油棕等几个主要类型的作物。

橡胶:橡胶树(Hevda brasiliensis Mule Arg)并非海南原产,海南的橡胶树是1906年从东南亚国家引进的。

海南橡胶树栽培品种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大规模推广品系有RRIM600、PR1O7、GT1、热研7-33-97、热研88-13、大丰-95;中规模推广品系有7个;小规模推广品系有15个;试种级的有30多个。目前,海南有橡胶树种质资源7个(变)种,共5889份,其中Amazon橡胶种质5866份;边沁橡胶、矮生小叶橡胶、光亮橡胶、少花橡胶、色宝橡胶各1份;光亮矮生橡胶变种11份;杂交品系7份。

椰子:据毛祖舜等人(l992)对海南岛椰子种质资源考察报告,按椰子植株高矮、雌雄花期异同分为高种、矮种、杂交种三个品种。高种椰子按果实大小、叶片、果实颜色分为:青绿椰、红椰、大圆果、中圆果和小圆果椰子5个类型。矮种椰子分为:红椰、黄椰、绿椰三个类型。杂交种分为:青绿马畦、褐红马畦二个类型。

腰果:属漆树科腰果属,常绿乔木,全世界已发现11个种,且全部起源于南美,但到目前为止海南只有Anacardium occidetale L.这一个种。但种质资源还比较丰富,主要类型有丰产、抗寒、抗风、特殊种质四个类型。

胡椒:海南胡椒最早于1947年引种于柬埔寨,1951年引进马来西亚大叶种,1978年引进古晋种,1980年引进斯里兰卡高产杂种斑尼约尔1号。胡椒种质资源比较丰富:在栽培种质资源中大叶种是当家品种,另外有云选一号系早熟、抗胡椒瘟病种质,古晋种系丰产种质,73-5系小叶种与大叶种杂交组合的抗风、抗病种质,兴热1号系杂交组合的耐荫种质。在野生种质资源中:在陵水发现保亭胡椒、在乐东、万宁、三亚、陵水、琼中等地发现了有价值的野生种质如大叶、海南、陵水、毛胡椒、华南胡椒、大叶复毛胡椒、小叶爬崖香、萎叶、假、斜叶、光轴苎叶等。

咖啡、可可:咖啡、可可和茶叶同为世界三大饮料作物。咖啡最早传人海南是在清光绪年间,因失管而失败,1909-1911年侨商自秘鲁带回咖啡种子在儋州种植,1920年华侨带回大粒种在文昌种植,1935年从爪哇引进中粒种咖啡在澄迈种植。小粒种咖啡是1940年由法国传教士传入,1973年以后从国外和我国云南引进14个编号种质。海南可可是1954年由华侨从印尼引入兴隆华侨农场,1956-1962年保亭热作所和兴隆试验站也相继引种成功,1985年后农垦采用椰园间种可可扩大试种成功。咖啡栽培种有阿拉伯种(Coffea arabic)的俗称小粒种、罗巴士塔种(Coffea canephora)俗称中粒种和利比里亚种(Coffea liberica)俗称大粒种;海南可可种质亦有三类:克利奥洛(Criollo)、福拉斯特洛(Frastero)和特立尼达(Tribitario)。

龙舌兰麻:龙舌兰麻俗称剑麻,属引进种质。番麻引进最早,时间已无人查考,普通剑麻于1928年引进,70年代改种高种、耐病的H.11648麻。此外海南还有蓝剑麻、假菠萝麻、灰叶剑麻、亚洲马盖麻等。

油棕:海南自1926年至1987年先后三次引进油棕试种。有非洲油棕(E.guineensis Jacq)和美洲油棕(E.olefera Baiky)两个种。根据油棕核壳厚度,非洲油棕又分为杜拉变种、比西夫拉变种,丹那拉变种。 2、海南热带作物自然条件概况

据《海南岛农业区划报告集》海南的宜热作地面积为81.14h㎡,占全省面积的3.87%。热作土地资源非常丰富。同全国其他热区相比,其水热条件有明显的优越性,表4~表9列

出了我国热作种植区的气象因素比较。从中可以看出海南热带作物气象条件有许多方面优于广东、福建、广西、云南热作种植区,如在太阳辐射日照时数、月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温度方面优势较为明显。但仔细分析海南的气象条件也有它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表4 海南同其他热作种植区的月太阳辐射量 单位:千卡/平方厘米

月份 海南 福建 广西 云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总量 8.3 7.5 10.1 11.6 13.4 12.4 14.0 12.5 11.0 10.1 8.1 7.7 126.7 广东 7.4 6.4 7.6 9.0 10.7 10.7 13.6 12.7 11.4 11.1 8.9 7.9 117.3 8.0 6.0 6.9 6.0 8.6 6.9 9.8 11.7 10.8 14.4 13.9 11.8 10.8 8.8 8.2 123.6 8.6 11.9 11.5 12.5 12.2 11.6 9.9 7.9 6.6 111.5 8.7 10.0 12.8 13.2 13.5 11.1 11.0 11.2 10.9 9.9 8.2 7.9 128.4 *海南热作区为海口、儋州、万宁、琼中、东方、三亚的平均值;广东热作区为湛江、汕头、普宁平均值;福建热作区为厦门、漳州、诏安平均值;广西热作为南宁、合浦、龙州平均值;云南热作区为景洪、勐腊、河口、元江、景谷、瑞丽平均值。(下同)

表5 海南同其他热作种植区的日照时数 (单位:小时)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总量 海南 141.9 130.8 163.8 197.4 239.6 215.6 246.8 209.5 183.5 183.6 159.6 152.6 2233.0 广东 137.6 95.8 广西 95.5 76.3 97.8 116.1 158.3 162.8 230.8 209.9 201.8 214.1 185.6 167.5 1979.2 86.1 199.8 184.1 175.7 216.0 202.5 203.1 181.9 154.8 129.6 1840.1 福建 161.1 120.8 130.2 152.6 168.9 171.8 270.1 247.8 218.3 228.4 194.2 180.7 2244.6 云南 175.2 189.9 237.6 211.1 206.9 150.5 145.3 155.0 170.3 158.1 152.2 160.4 2095.5 表6 海南同其他热作种植区的月均温 (单位:℃)

月份 1 2 19.2 14.9 13.2 15.0 16.8 3 22.2 18.0 15.7 18.8 18.8 4 25.2 21.6 19.9 21.0 23.5 5 27.5 25.2 23.7 26.5 25.6 6 28.0 27.1 26.3 27.7 25.9 7 28.1 28.4 28.4 28.3 25.8 8 27.4 27.9 28.1 27.7 25.3 9 26.4 26.7 26.8 26.5 24.7 10 24.6 23.6 23.3 23.3 22.5 11 21.9 19.8 19.4 18.9 18.8 12 19.3 16.1 15.0 15.3 15.4 年均 24.0 22.0 21.1 22.0 21.6 海南 18.1 广东 14.1 福建 12.9 广西 13.5 云南 14.8 表7 海南同其他热作种植区的月均降水量 (单位:mm)

月份 1 2 26.2 47.9 63.8 29.7 18.8 3 40.2 4 5 6 7 8 9 10 11 37.4 34.3 31.2 52.0 12 年总量 雨日数 海南 22.4 广东 32.1 福建 39.1 广西 28.4 云南 7.3 82.3 160.0 199.9 192.5 256.5 336.8 255.0 110.6 40.3 1722.8 146.0 24.6 1741.2 144.1 28.0 1368.3 128.0 24.1 1356.6 145.0 27.2 1326.5 165.3 64.6 152.5 253.1 341.6 217.9 264.4 209.9 82.5 83.3 125.3 174.8 276.6 182.9 186.1 126.6 54.0 46.1 25.5 88.9 172.5 240.6 221.7 248.5 137.0 73.6 67.9 140.6 209.7 252.2 263.0 147.5 92.3

表8 海南同其他热作种植区的月空气相对湿度 (单位:%)

月份 海南 广东 福建 广西 云南 1 82 77 75 76 81 2 84 82 78 78 77 3 83 84 80 81 69 4 81 85 81 80 70 5 81 85 83 79 75 6 82 86 85 82 81 7 82 82 81 82 85 8 85 84 81 84 86 9 86 83 78 81 85 10 84 78 72 77 85 11 82 76 71 77 85 12 82 76 73 76 85 年均 83 81 78 80 80 表9 海南同其他热作种植区的月均风速 (单位:米/秒)

月份 海南 广东 福建 广西 云南 1 3.0 2.8 2.6 1.9 1.2 2 3.0 2.9 2.8 2.1 1.5 3 2.8 2.8 2.7 2.1 1.6 4 2.9 2.6 2.5 2.1 1.5 5 2.8 2.4 2.5 2.0 1.4 6 2.7 2.2 2.3 1.8 1.2 7 2.6 2.4 2.4 2.0 1.1 8 2.4 2.1 2.2 1.6 0.9 9 2.4 2.3 2.7 1.5 0.9 10 3.0 2.6 2.9 1.5 0.8 11 2.1 2.7 2.8 2.7 0.8 12 2.9 2.7 2.6 1.6 0.9 年均 2.8 2.5 2.6 1.8 1.2 大风日数 11 6 15 5 9 ①光热资源丰富,光合生长潜力巨大,但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不利于改善品质。

按光温资源估算的光合潜力水稻为56.25t~66.00t.h㎡,甘蔗为450t.h㎡,橡胶干胶为11.85t.h㎡。笔者对海南不同生态类型区的不同作物按平均水平混合计算得到的光合潜力列于表10。可见各类作物生产潜力巨大。再从表6来看海南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比起其他热作种植区均要小,这虽然可满足热作终年生长的需要,但不利于提高品质。

表10 海南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光合潜力平均值

生态类型区 东部沿海平原湿润、轻冷害、重风害生态类型区 北部内陆丘陵湿润、有冷害、风害生态类型区 中间山区湿润、重冷害、基本无风害生态类型区 东北部沿海平原半湿润、轻冷害、重风害生态类型区 北部沿海平原、台地半湿润、有冷害风害生态类型区 西北部丘陵半湿润、轻冷害、轻风害生态类型区 西南部丘陵半湿润、轻冷害、轻风害生态类型区 西北部沿海平原半干旱、轻冷害、重风害生态类型区 西南部沿海半干旱、轻风害、无冷害生态类型区 ②雨量充沛、但降水集中,干湿明显

从表7可以看出,海南降水还算充沛,但降水非常集中在5-11月,占全年降水的87.7%,而其他月份仅占12.3%,干湿季非常明显,而与其他热作种植区相比,如与云南相比,云南年雨量虽只有1326.5,年降雨日数比海南多了近20天,降水过程相对要均匀得多,这对降水的利用效率而言就非常有利。

光合潜力(t.h㎡) 119.925 124.313 114.563 121.875 126.750 121.875 116.025 131.625 134.063 ③常风大,多台风,风害威胁大

海南受季风、海风、台风影响都很明显,从表9可以看出海南年均风速达到2.8米/秒,各月风速都在2.O米/秒以上,因此常风特别大,而云南种植区,全年平均风速仅1.2米/秒,各月风速均在2.O米/秒以下,是一种静风生态环境,比起海南来说,这种环境更能适宜种植橡胶。海南不仅常风大,而且还有台风威胁,海南平均每年登陆的台风约2.8个(包括登陆和影响在内年均5.8个)。台风对农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带来了雨水,同时也形成大风和暴雨,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威胁。 (二)海商热带资源利用现状

1997年,海南热作总面积为44.69万h㎡,占海南宜热作地的55.1%。其中橡胶占热作面积的82.93%,椰子占6.5%,腰果占1.75%,胡椒占2.68%,咖啡占0.25%,剑麻占0.74%,香料占0.17%,南药占4.98%。

海南热作生产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60.9%和59.8%、剑麻面积和产量分别占20.7%和11.5%、咖啡面积和产量分别占12.6%和12.3%、胡椒面积和产量分别占84.8%和80.2%、椰子面积和产量分别占97.0%和99.4%、腰果面积和产量分别占99.9%和l00%、香料面积和产量分别占3.4%和6.4%、南药面积和产量分别占32.2%和49.4%。 (三)海南热作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海南发展热带作物因其资源条件的优越性而十分有利。但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持续发展的问题,从而影响到海南热作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产量低、热作生产潜力和增产潜力远未挖掘出来

在各类热带作物中,除椰子、腰果、胡椒的单位面积产量高于其他热作种植区的以外,橡胶、剑麻、咖啡、香料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橡胶平均亩产才70kg,比云南植胶区每亩低34.8kg;仅有光合生产潜力的8.9%,比全国平均水平每亩低3.99kg;剑麻平均亩产才125.7kg;比广东、广西、福建均低,比全国平均水平每亩低67.47kg;咖啡平均亩产仅45kg;比云南、广东水平低,比全国平均水平每亩低15.54kg;香料作物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说明海南热带作物的增产潜力巨大。再从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来看,目前海南热带作物种植面积占宜热作地的55.1%,说明生产发展潜力还很大。生产潜力和增产潜力还未挖掘出来。 2、市场不稳定、热作生产波动大

海南虽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但由于地处边陲基础薄弱,近10多年各方面虽然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农业生产和市场流通与信息传递仍与大陆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海南热作产品的市场定位基本是祖国大陆,虽然只隔海峡,虽然有了Internet信息网络,但市场与市场信息以及信息的实效性、准确性仍然难以满足发展热作生产和需要,致使在生产上带有一些盲目性,什么价高就种什么;再者热作大多为多年生作物,一年种植多年受益,可见市场预测对开发热作资源亦十分重要。前几年胡椒10元/kg还销售不出去,槟榔也只有3-4元/kg的收购价,农民积极性严重受挫,1998年其价格又猛升,但产品数量又非常有限,农民又开始大量种植,生产波动很大。 3、劳动生产率低下,竞争不力

热带作物中,橡胶在海南应是支柱产业之一。前已述及海南的橡胶单位面积平均产量只有70kg/亩,土地生产力是很低,同时还应看到,自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其劳力优势已丧失,大量胶工外流,胶园失管,这主要是胶工劳动生产率较低,工资不高造成的。正由于天然橡胶在生产过程中,土地生活力和劳动生活率双低,就使得橡胶在与国际市场接轨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致使国营农场陷于困境。其它热带作物种质分散,无规模效益,劳动生产率更低,根据农业普查资料,全省农村住户平均耕地9.14亩,主要是粮作、糖料、油料、瓜菜,而热作仅有0.5亩,再分到不同种类,面积就更小,根本谈不上规模效益和加强竞争力。

4、热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经济效益不高

海南的热作资源非常丰富,热作产品也同样多种多样,几乎所有热作产品资源都是原料在市场成交,加工增值环节相当薄弱,致使宝贵的热作产品资源白白流向它处,而海南人民并未得到应有的效益。据专家估计,热作产品经加工后至少可增值10倍,有些甚至上百倍,这样推算,海南热作产品由于加工落后,特别是深加工问题,每年超码有l00亿元的经济损失。

(四)热带作物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1、利用热作种质资源优势,大力选育推广优质高产品种

要从根本上提高海南热作的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力,除进行科学管理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力选育、引进、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据多年资料推算,在栽培技术相当的情况下,优良品种平均可增产20%以上。为此,我们建议充分利用海南热带作物丰富的种质资源的优势,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与传统选育种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一批具有高产优质适合海南生态环境特点的热作新品种,使海南的热作生产及资源开发走上一个新台阶。 2、大力推广持续高产的栽培新技术

良种良法配套,促进持续高产,已成为生产者和科技工作者的共识,为此,我们建议在热作生产中根据不同热作种类的生物学特性和各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大力推广持续高产的栽培新技术,如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控花促果技术,水肥调控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等。 3、合理布局,扩大生产,提高规模效益

海南现有各种热带作物(除橡胶外)面积不大,且分散各个市县,根本不成规模,更说不上规模效益,正因为如此给生产、管理、销售也带来了许多麻烦,海南现还有大量宜热作地未加利用,为此我们建议根据市场分析和预测,对海南热作种植进行合理规划,系统布局,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扩大种植面积,形成规模效益。 4、热作产品利用价值的深度开发和加工增值

海南在热作产品资源利用价值的深度开发方面工作做得不多,热作产品的潜在价值和优势价值还未摸清,在这种情况下,就将产品销售出去了,对资源造成的浪费不言而喻。为此我们建议:①橡胶方面:加工开发天然橡胶初产品,如继续研究天然橡胶一致性问题,探求天然橡胶干燥理论以获最佳经济效益,不断完善改性天然橡胶等;强橡胶木材的综合利用;研究胶清废水的利用,如利用胶清废水生产肥料、制作化妆品、橡胶材料强化剂、抗生素和酿酒等。②其他热作方面:南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及贵重药品的生产;胡椒咖啡的深加工;腰果梨酿酒等等,促进热作产品的增值和热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热带水果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一)海南热带水果资源概况

1、海南热带水果种质资源极为丰富

据许树培(1993年)按照国内果树归类的原则,已查得海南有果树种质47科,96属,330种(包括变种、品种和类型),其中野生资源78种,但目前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不足10种,源于海南或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有86种,如榴莲、面包果、山竹子、红毛丹、番荔枝等为典型热带果树,不耐寒冷,需高温高湿环境才能正常开花结果,仅在海南部分市县有发展商品生产的可能;芒果、菠萝蜜、人心果、尖蜜拉、杨桃、蛇皮果、金星果、蛋黄果、毕当茄、西印度樱桃等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蛇皮果和尖蜜拉大陆极少见,菠萝蜜已普遍种植,种质资源丰富,人心果已发现有10个植物学性状明显不同的类型,杨桃类型亦十分丰富。海南芒果品种资源更为丰富,已发现有3种(芒果、冬芒、桃叶芒),65个不同的品种和类型(经过近几年的引种估计品种还会更多)。菠萝包括卡因(Cayenne)、皇后(Queen)、和西班牙(Spanish)三个种群10个品种。据曾惜冰等人(1993)海南香蕉种质资源考察报告,

海南栽培蕉有香蕉、大蕉、粉蕉、龙芽蕉四个类型;野生蕉有AB型和BB型,阔叶猕猴桃含有极丰富的Vc,比中华猕猴桃高6-8倍,在海南山区分布极广,是一种良好的Vc源,可大力开发利用,同时应加强保护防止外流。橄揽、乌揽、余甘子都是分布广、蕴藏量大的野生水果,是制造凉果和饮料的优良原料应直接开发利用。

其它热带水果种质亦极为丰富,是海南发展热带水果的资源宝库,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珍贵宝库。

2、海南发展热带水果的土地资源 据海南省林业局(1996)《海南省森林资源调查成果》,海南现还有荒地、无林地、灌木林地以及蔬林地资源63.683万h㎡,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8.8%,发展热带水果还大有余地。 3、适合多种热带、亚热带水果生产的气候资源

海南由于地形复杂,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气候小区,适合多种多样的热带亚热带水果生长。东部和中部山区,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冬季有适当的低温、雨量充沛、湿度大,适合发展柑桔、荔枝、柿子等亚热带果树;东南沿海台地和低丘地区高温多雨高湿,冬季无霜,适合红毛丹、山竹子,面包果、榴莲等典型热带果树生长;西北至西南沿海各地及丘陵区气温高,日照强,太阳辐射能量大,雨量少且干湿季明显,适合发展芒果等热带果树。 4、发展热带水果的时间(季节)资源

海南地处热带、纬度低,气温高,在同类水果中成熟期比大陆早1个月以上,这就能及早上市,抢占市场。加上海南的岛内交通、海空交通比大陆许多热带、南亚热带地区要发达,便于及时上市,可以优惠的价格占领国内外市场。因此,海南发展热带水果具有优越的时间资源。

(二)海南热带水果资源利用现状

根据1999年3月海南省统计局和海南省农业厅的专项调查,1998年全省菠萝种植面积220987亩、亩产1640公斤,香蕉种植面积206l52亩、总产265466吨、亩产14645公斤。 除菠萝平均亩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6.5kg,香蕉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5kg以外,其它水果的平均亩产都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荔枝比福建低121kg/亩(1997年统计数据,以下略同),略高于其它省份;龙眼比广东、福建低35-45kg/亩,略高于广西、云南;芒果低于全国水平15kg/亩,仅有四川的28%;柑桔橙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kg/亩,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6%。

(三)海南热带水果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资源利用事低,发展潜力大

目前海南各类水果种植面积为103h㎡,其中芒果占35%,香蕉20%,荔枝、菠萝各占13%,其它在10%以下,与海南的土地资源优势相比,与全国相比,其潜力均未挖掘出来。目前海南还有相当多的土地资源可供开发热带水果。

2、热带水果种质资源利用事低,保护不力,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破坏

海南的果树有330种,其中野生果树有78种,源于海南或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有86种,而目前已经开发利用的不到30%,形成商业种植的不到10%,许多珍贵资源未加开发利用。具有海南特色的名、优、特、稀水果种质基本上还未利用。

由于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未进行专门立法、亦未设立专门的热带水果种质资源保存区或库,致使海南热带水果种质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过去已经报道过的一些种质已不复存在,如钟义报道连心果(Iansium domesticum)的2个品种“杜古”和“浪馓”已冻死灭迹,野生榔色木(L.dublium)也不见踪影。 3、栽培技术落后,产量低、品质差

海南虽然水果种质资源非常丰富,高产优质品种更是不少,特别是近年来从岛外亦引进了许多水果良种,如芒果中有台农1号、爱文、金皇等,马来西亚杨桃,泰国石榴、台湾青

枣,台湾莲雾等等,但由于栽培技术落后,良种良法不配套,致使产量低、品质差,难于形成名牌,给销售带来许多困难,从而给热带水果的持续发展增加了阻力。 4、采收、贮运、保鲜、加工技术落后,产业化程度低

海南的水果生产近几年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产业化程度非常低(椰子除外),基本上以鲜果进入市场进行销售,由于采收、贮运、保鲜、加工技术严重滞后,使得更大的增值效益而没有得到,给海南水果资源的增值效益造成巨大浪费。

5、缺乏全省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种植分散、栽培品种混杂、质劣低效

近几年海南水果虽从面积上看比建省前的1987年增加了131%,总产量也增加了171%,但质量和效益上并未看到本质的突破,还没有哪种水果形成产业链。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全省总体规划(包括土地规划、品种规划、技术规划)合理布局,各市县、各乡镇、甚至各家各户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有什么种苗就种什么种苗,从而形成了种植分散、栽培品种混杂、质劣低效的局面。据农业普查资料,全省农村住户平均种植果树0.46亩,虽然全省总面积不小,但十分分散。如芒果生产,全省各市县均有种植,面积虽然达到了52万亩,(仅次于广西而居第二位),而总产量则低于广东、广西,单位面积平均产量也远低于四川、广东、广西。再者由于芒果栽培品种多达50多个,有时一个芒果园就多达几个品种,这不仅给生产管理造成不便,给加工企业也造成质量不稳定的局面,这也是不能很好地产业化的一个根源。

(四)海南热带水果资源开发对策建议

1、实行全省一盘棋,对水果生产进行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形成规模生产大力推进名牌战略

建议各市县克服地方主义、各家各户克服小农经济思想,由省政府实行全省一盘棋,对水果生产进行总体规划,包括对土地资源、品种资源、技术资金、市场进行科学论证,合理布局,使水果形成规模,上档次,大力推进海南水果的名牌战略,促进海南水果的持续发展。 2、大力开展良种良法配套的水果高产优质高效的综合栽培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 海南目前普遍存在同样是优良品种,但产不出同样优质的水果的现象,如香蕉,台湾莲雾、杨桃、芒果等水果,比起原产地或进口果无论其颜色、外观、品质都有所差距,除本省气象因素以外,主要就是栽培措施问题,栽培措施影响品质是人所共知眠为此,我们建议:①近期:主要是针对目前推广或引进和品种进行配套的高产栽培措施的研究、示范,如灌溉技术、施肥技术、病虫防治技术、控花控果技术、修枝技术、水果套袋技术、采收技术等;②长期:利用海南优越的种质资源和引进的资源,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或常规选育种技术,选育出适合海南环境条件特点的高产优质品种,并辅以具有海南特点的综合技术措施,创造具有海南风味特色的名牌产品。

3、加强海南水果种质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发利用海南的野生水果资源

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已成为国内外的共识。种质资源将是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海南拥有极为丰富多样的水果种质资源,也就意味着海南人民比别人将拥有更多的财富。虽然目前我们的技术对许多种质还不能很好利用或利用价值不大,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种质资源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保护好这些种质资源意义十分重大,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从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考虑,保护海南水果种质资源,并在不同生态类型区建立3-4个种质保存区,以维持海南资源的完整性。

保护的目的在于利用和发展,建议大力开发利用和驯化海南的野生水果资源。如橄榄、乌榄、余甘子等蕴藏量大的野生水果,可直接开发利用来制作凉果和饮料;桃金娘资源可开发制作果酱、果酒和滋补品;维生素含量极高的阔叶猕猴桃用来制作保健饮料,以补充人体的维生素C;海南酒勒既可作柑桔矮化砧木,也有很好的药用价值等等。 4、加强贮运、保鲜、加工工作,促进海南水果资源的可持续产业化开发

海南水果在采收、贮运、保鲜、加工方面,是海南水果产业化发展的薄弱环节,既是造成水果发展不稳定的因素之一,也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水果采收、贮运、保鲜、加工的联合科技攻关,争取在短期内取得成效,然后,根据水果发展的布局情况,建议若干种类的水果龙头

加工企业,加快水果产业化进程,促进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国土资源特点及开发建设条件

第一节 全省概要

海南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 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1995年底全省总人口723.8万(常住人口),基本居住在海南岛,其中少数民族近120万人。

海南岛热带面积占我国热带总面积的42.4%。北隔18海里的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连,西与越南为邻,东为菲律宾的吕宋岛,南连西、南、中沙诸岛,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相望,居世界环球航道附近,地理位置独特而重要。全岛近似椭圆形,地形中高周低,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环形层状地貌。其中山地占全岛总面积的25.4%,丘陵占13.3%,台地占32.6%,阶地、平原及其他占28.7%。现设2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12个县(其中黎族苗族自治县2个,黎族自治县5个)。西、南、中沙群岛另设有办事处(县级)。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建省以来,紧紧围绕以改革开放促开发建设的工作指导方针,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全国率先实行“小政府、大社会”新体制;率先实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和实行生产资料价格并轨;率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率先实行企业法人直接登记制度;率先在基础设施领域实行股份制和投资综合补偿;率先推行现代税收征管制度改革等,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走上快速发展轨道,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基本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争取三、五年内赶上全国平均经济水平”的目标,为到本世纪末达到国内发达地区的水平、进而赶上东南亚经济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二节 国土资源特点及经济发展现状

一、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1. 土地资源较多,生产和开发潜力大。 海南岛土地总面积344.2万公顷。可用于农林牧渔的土地人均约0.476公顷。已开发利用土地约315.2万公顷,未被开发利用土地约29.0万公顷,其中可用于大农业开发利用的约占90%左右,土地后备资源量较多。待开发利用的荒地很多都是集中连片,宜于机械化开垦和耕种。由于光、热、水等条件较为优越,生物生长繁殖速率远比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快,农田终 年可以种植,不少农作物每年可收获2—3次,不论是现有的农业用地还是可开垦的农业用地,都有着较大的生产和开发潜力。 2. 水资源总量多,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海南岛的雨量主要是季风雨和台风雨。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2000毫米,年降水总量约585亿立方米。受地势影向而形成的呈放射状独流入海的154条河流,流程短、落差大,加之降雨期集中,可利用率不高。可利用的地表水资源约114亿立方米/年,每年平均入海的水量达194亿立方米。全岛的地下水资源总量约79亿立方米/年,其中可利用量约11亿立方米/年。全岛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99.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77.5

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6亿千瓦小时。 3.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热带气旋频繁。海南岛平均气温22℃—26℃,太阳总辐射量约120—140千卡/平方厘米,光照率为50—60%。日照时数西部沿海地区最多,中部山区最少。海南岛多雨中心在中部偏东山区,年降雨量约2000—2400毫米,西部少雨区降雨约1000—1200毫米,形成东湿西干格局。影响或登陆海南岛的热带气旋每年一般为7—8次,5—11月为其活动最盛期。热带气旋虽具灾害性的破坏力,但是大部分地区年雨量的31—36%,西部、南部年雨量的41—45%,却来源于此,亦有其有利的一面。 3. 生物资源种类多,珍稀物种比重大,生长繁衍快。 海南岛的陆生脊椎动物有561种,其中有11种两栖类动物和21种哺乳动物为海南特有,海南坡鹿、黑冠长臂猿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海洋水产资源具有品种多(800种以上)、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而且渔场广阔,是我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 海南岛的植物生长快,种类多,是热带雨林、季雨林的原生地。全岛有维管束植物4200余种,约占全国总数的七分之一,其中630多种为海南特有。此外,有针阔叶树种1400多种(乔木达800种),其中458种被列为国家的商品材。 4. 海洋面积广阔,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海南省是全国人大授权的唯一有海域行政管辖权的省份,所辖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拥有包括西、南、 中沙群岛在内的大小岛礁600多个,是我国最大的海洋省。全省海洋渔场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可供养殖的沿海滩涂2.57万公倾。南海海域油气资源前景广阔。海南岛沿海1528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小68个港湾,许多港湾具有良好建港条件;海水化学资源丰富,是我国南方主要海盐产地之一。海域环境良好,加上优美的热带风光,是发展热带滨海旅游不可多得的地方。 5. 矿产资源种类多,部分矿种优势明显。

已探明具有一定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种共57种,在国内占有重要或一定位置的矿产主要有铁矿、石英砂、天然气、钛锆砂矿、蓝宝石、水晶、三水型铝土矿、油页岩、化肥灰石、沸石等。其中,石碌铁矿的铁矿石储量占全国富铁矿的71%;锆英石和滨海砂钛矿储量分别占全国总储量的60%和70%。石油、天然气主要蕴藏在南海海域以及琼北地区的陆地。黄金、水泥灰岩、花岗岩石材、矿泉水等也具开发价值。煤炭资源缺乏,仅有一定储量的褐煤和油页岩。

6. 旅游资源具有热带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海岛风情。 全省可利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丰富,最具吸引力和开发价值的是滨海沙滩、山岳和原始森林。在环岛海岸线上,沙岸约占50—60%,沙滩宽数百米至上千米不等,向海坡度一般为5°。此外,五指山、尖峰岭、天涯海角、民族风情等也极具有开发潜力。1986年1月,国家旅游局将海南岛列为全国七个重点旅游开发区之一。 二、经济发展较快,但总体实力较弱

1995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381亿元(当年价,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建省前1987年增长1.9倍;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264元,超过了全国人均4791元的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344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5.8%;农民人均纯 收入1552元,为全国人均水平的98.4%。基础设施发展速度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是总的讲,经济实力仍然不强。首先,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结构不合理,全省人均工业总产值、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人均占有量、资金利税率、产值利税率等经济效益指标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次,农业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机械化水平不高,农村用电、化肥施用量少,远海和深海捕捞能力低等,农业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人口增长较快,富余劳力较多

1995年,全省总人口为723.8万人,人口密度为213人/平方公里,虽然属于人口较少的地区,但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此外,由于经济基础较差,在业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过大,劳动力比较富余。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海南15—59岁的人口有385.1万人,占总人口的58.7%,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3.1岁,年龄结构属成年型。全省15岁以上人口438.9万人,其中在业人口333.5万人,占76%。在业人口按行业分,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4%,从事第二产业的占9%,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7%,劳动力在绝大多数地区目前是富余的。但多数劳动者缺乏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必须尽快改变,方能适应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形势。

第三节 开发建设条件

有利条件:

一、区位条件独特。海南地处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近傍香港,遥望台湾,内靠我国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地区。海南在这种大格局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将有条件发展成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南海资源开发利用的基地,海南铁路通道建成后,这种优势将会进一步明显加强。

二、政策相对优惠。国务院赋予海南实行比其他经济特区更加优惠的政策,进行改革有更大的灵活性;全国人大授予海南省人大以地方特别立法权。建省以来,海南运用这些政策和权力,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机制发育和完善的政策法规,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也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三、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建省以来,全省开发建设成就显著,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体系不断健全,法制建设和社会治安得到加强,社会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深层次、多功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已基本形成,为大规模开发建设创造了较好的软硬环境。

四、有众多的爱国爱乡华侨。海南是我国主要侨乡之一,有华侨和港澳同胞约200多万人。广大华侨和港澳同胞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或直接投资参与家乡的建设,或帮助引进资金技术和沟通购销渠道,对海南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基础差,起步晚,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与其他沿海省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农业技术水平低,农作物单产不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还有约60万农村人口没有脱贫;工业基础薄弱,新的支柱产业尚未形成;企业素质不高,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亏损面大;科技、教育和劳动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自我积累能力和融资能力较弱,资金缺乏。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作出极大努力。

第四章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主要产业的发展和布局

一、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海南省土地资源总面积为344.21万公顷(详查数,下同)。1994年土地利用现状为:耕地75.96万公顷(毛面积,下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2.1%;园地50.3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6%;林地145.9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4%;牧草地(已利用草地)2.14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0.6%;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含特殊用地)19.8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8%,其中城镇用地2.54万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12.09万公顷;交通用地2.3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水域18.6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未利用土地28.9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 二、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上已形成三个环带,即沿海平原台地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防护林以及城乡居民点为主的环带;丘陵地区以橡胶等热带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经济用材林为主的环带;中部山区以林为主的天然林自然保护区中心带等三个不同的环状立体圈层利用带。

2.土地资源类型多样,结构复杂,有利于农业、热作、林业、牧业等多种利用。土地利用的大趋势基本符合其资源优势,但也暴露出单一化倾向,各种用地比例不尽协调。土地利用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其中又以粮食和橡胶为主,其它热作及果树发展不够。

3.土地利用方式仍以传统方式为主。目前土地利用中虽已引入不少现代化方式,农机、化肥、农药、良种、电力等已有不同程度推广,但农业劳动基本上以人力和畜力为主,农业科技还很落后。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利用不充分,利用率较低。从耕地利用状况看,农作物复种指数较低,仅189%,还有16.67万公顷的中低产田未得到改造;林地中疏林、幼林、灌木林占相当大的比重;已利用的草地,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草质退化严重;只有27.7%的淡水水面得到养殖利用;2.57万公顷的浅海滩涂已利用养殖的仅0.37万公顷。

2.土地利用与水资源和水利设施地域分布不够协调和配套。除东部和东南部耕地、园地比重大,气候温润,水资源丰富,水利设施较好外,西部、西南部和东北部耕地、园地较多而水资源紧缺,水利设施不配套。北部水资源较丰富,但城市、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增长较快,供水偏紧。中部山区水资源丰富,但耕地较少。这对土地利用尤其是成片开发和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3.土地开发强度大,用养结合差,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由于森林资源过度砍伐、山区毁林开荒和刀耕火种等人为破坏因素,加上干旱、大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2.19万多公顷。此外,由于投入不足,用养结合差,土壤肥力下降,影响了耕地质量。

4.作物用地结构不够合理。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油料作物比重偏低。在园地作面积中,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水果类仅占7.5%。在营林的树种中,以桉树为主,其次是木麻黄和大、小相思树,缺少贵重用材树种。

5.乱占滥用耕地,浪费土地问题突出。1985—1992年的7年间,虽然全省新增耕地近4.67万公顷,但耕地总面积仍减少了0.04万公顷。耕地减少除因国家基建和改种果树占用外,主要是由于农村建房占用耕地较多。此外,1992年后的“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也造成了大量的耕地被乱占滥用,甚至占而不用,造成了土地很大浪费。

三、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

(一)粮食

发展粮食生产的重点是稳定面积,增加投入,依靠科技,提高单产。计划粮食 作物用地长期稳定在267000公顷左右,主要是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单产和复种指数, 确保全省口粮基本自给。

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区。计划在现有的粮食主产区,各市县县城郊区、蔬菜主产 区和水利设施完善,农田排灌系统健全的地区,建设20万公顷基本农田(见表4—2) 。基本农田必须保持长期的稳定,确需占用的,应由省人民政府审批。

表4—2 各市县基本农田保护取面积 单位:万公顷

市县 面积 市县 面积 市县 面积 海口 0.084 屯昌 0.679 三亚 0.709 琼山 2.272 万宁 1.090 琼中 0.420 文昌 2.531 儋州 1.755 保亭 0.347 琼海 1.657 东方 0.869 白沙 0.367 定安 1.109 昌江 0.533 通什 0.167 临高 1.445 乐东 1.431 澄迈 1.535 陵水 1.000 加强粮食基地建设。建设商品粮基地是提高单产和商品率,实现海南粮食基本自给的重

要措施。商品粮基地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不允许任何单位以任何名义擅自占用,特别是不允许在商品粮基地上搞开发区。商品粮基地市县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发展更多的优质粮食和饲料用粮。

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实现海南粮食发展的目标,要在稳定粮食用地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增加粮食单产。首先,要加强高产粮田的开发建设,逐步扩大吨粮田面积,计划发展到33000公顷。其次要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优良组合品种,使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第三,要加速优质米推广工作,计划优质粮食作物面积,2000年达到133000公顷,2010年达到167000公顷;产量由1992年占粮食总产量的17%提高到2010年的40%。第四,建立健全农技服务体系,通过多形式和多层次,向农民普及农科知识,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必须充分认识粮食问题的特殊重要性,采取得力措施,确保粮食稳定增产。要依法保护耕地,开垦宜农荒地,提高复种指数,保持粮食面积长期稳定;要坚持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旱涝保收、稳定高产农田;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粮食生产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发展道路。 (二)甘蔗

发展甘蔗生产总的指导方针是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要以糖厂为中心,在糖厂10公里范围内建立高产稳产甘蔗基地。对远离糖厂或在丘陵、山地的蔗地应尽快调整下来,退蔗还林或种植木本经济作物,以防水土流失,造成环境恶化。对远离甘蔗主产区和布局不合理的糖厂,应该转产或搬迁。兴修水利,改善甘蔗地的灌溉条件,是提高甘蔗单产的重要措施。计划在全省建立23000公顷水浇地,重要的甘蔗基地乡镇都要建立330—660公顷甘蔗水浇地。同时,要建立健全甘蔗技术推广机构,指导农民科学种蔗,积极推广良种,采取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轮种等措施,提高单产。此外,要正确发挥价格在市场机制中的作用,逐步放开原料蔗的收购价格,政府主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做好服务工作。

(三)油料

计划在文昌、儋州、乐东、东方、定安、琼山、昌江、琼海、陵水、临高和万宁等市县建立32个油料生产基地乡镇,面积在2万公顷以上。基地建设要实行工程措施和

农业措施相结合,技术措施和经济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努力提高单产水平。计划到2000年,建设13000公顷高产稳定花生田,2010年达到20000公顷。 (四)瓜菜

海南瓜菜生产发展很快,尤其冬季瓜菜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瓜菜的需求量将有较快的增加。蔬菜基地布局建设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为城镇居民和旅游者供应蔬菜的基地,二是主要面向大陆市场的冬季蔬菜基地。

城镇蔬菜基地。按每万城镇人口需菜地35公顷计算,到2000年需常年菜地约10000公顷,到2010年约需15000公顷。为稳定城镇的蔬菜供应,要把蔬菜基地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尤其是大中城市和重点旅游城镇必须具有稳定的蔬菜供应基地。各市县要切实加强菜蓝子工程建设,增加菜地的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对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海口市到2010年人口将达到100万人以上,而海口市郊菜地有限,已不能满足蔬菜生产需要。计划在琼山、定安、澄迈等市县建设二线常年蔬菜基地,在文昌、琼海、屯昌等市县建设三线常年蔬菜基地,以保证城市蔬菜的有效供给。

冬季瓜菜基地。充分利用海南与大陆的时间差、季节差和品种差,从南部向北部,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从水田地向坡园地,从老菜区向新菜区发展,主要发展早、优、稀、特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增强竞争能力。计划在三亚、琼海、陵水、万宁、东方、乐东等市县各建设3300公顷南菜北运基地,以瓜类、豆类等为主;在文昌、陵水、乐东、东方等市县各建设2000公顷西瓜基地;在通什、琼中、屯昌、白沙、昌江等市县各发展330—700公顷蔬菜生产基地,以西红柿和豆类为主。 (五)热带作物

发展热带作物,应成为构建海南特色农业的主攻方向。要按照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确定发展重点,充分利用各个不同地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高、适应性强的热作品种,特别要继续抓好橡胶生产基地的建设,同时积极开发新的优势热作品种。积极发展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推行科学化、集约化、基地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不断提高单产和质量,增强竞争能力。热作种植面积2000年达到56万公顷,2010年达到67万公顷,其中橡胶用地将稳定在45万公顷左右,主要是增加其他热作和水果用地。 热作物区域布局

1.琼北丘陵台地种植区,包括琼山、定安、澄迈、临高和文昌、儋州大部分地区。本区待垦荒地较多,是今后橡胶、咖啡、香草兰的重点扩展区。西部的澄迈、临高、儋州台风灾害较轻,适宜种植橡胶、咖啡、胡椒、澳州坚果、香草兰等。东北部的文昌、琼山、定安以种植椰子、胡椒等为主。

2.琼东南台地丘陵种植区,包括琼海、万宁、陵水和屯昌、文昌部分地区。本区适宜种植椰子、胡椒、橡胶、咖啡、南药、香草兰、可可等。南部的水热条件最好,将重点发展香草兰和可可等作物。琼海—万宁—陵水沿海阶地,是构成环岛椰子带的主要种植区。

3.中部山地丘陵种植区,包括琼中、白沙、保亭、通什和屯昌、儋州部分地区。本区适宜种植橡胶、咖啡、胡椒、益智、香草兰等,重点是发展橡胶、咖啡、大叶茶和槟榔等。本区是全省贫困人口较集中的地区,今后应加大热作的开发力度,扶助山区人民加快脱贫步伐。

4.琼西南丘陵台地种植区,包括三亚、乐东、东方和昌江县。本区适宜生长典型热带作物,今后重点发展椰子、橡胶、腰果、剑麻、香草兰、丁香树和槟榔等。 (六)水果

适宜在海南发展的水果品种很多,近中期内重点发展芒果、香蕉、荔枝、龙眼、红毛丹等。芒果主要适宜在南部和西南部裁培,如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等地。香蕉主要在南部、东部和北部的地区发展,其他地区也可在灌区、平原发展。菠萝应在平缓坡地和平原种植,不宜在山区陡坡地栽培,以免加重水土流失,导致环境退化。荔枝、龙眼可在北部、中部发展,但应选好适宜在我省生长和结果的品种。其他水果的生产,各市县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并且要适当集中,形成规模效益。水果生产,关键是选好品种,要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引进优良品种,抓好试管育苗,以减少病害,同时做好水果的保鲜加工和流通工作,以防果贱伤农。 (七)林业

林业应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努力提高森林复盖率,发挥综合效益。到本世纪末,重点建成“两个体系一个基地”,即热带天然林体系,完整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和速生丰产林基地。热带森林是维持本岛生态平衡的重要支柱,要通过调减采伐量、建立保护区、封山育林等措施来保护、恢复热带林基地。沿海防护林体系主要是为防台风、沙荒而营造的,对海南发展热带农业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着重要作用。这两个体系于1995年基本完成,届时沿海13个市县1080公里的环岛林带合拢,将保护全省千万亩农田和热带作物。海南高温多雨,日照充足,是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理想基地。要结合我省大型浆纸厂的建设,加速浆纸用材林的基地建设,总面积要达到近30万公顷。

第五节 气象灾害及其预防

海南属热带 季风岛屿气候,是全国受热带气旋侵袭机会较多的地方。一年之中,干旱随时随地都可发生,尤其是冬春干旱,几乎年年发生,严重年份,有些地区人畜饮水都发生困难。长时期干旱之后,若遇台风侵袭,全省大范围暴雨,洪水可在短时间造成严重灾害。其他诸如低温冷害、雷击事件、龙卷风、冰雹也也经常发生。

海南的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居首位。气象灾害中,以台风和干旱为害最大。 (一)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我国原称“台风”)是影响海南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它出现频繁、活动期长、危害最大,特别是海域和沿海地区。

据统计,影响海南岛及其海域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7—8个,最多达13个,其中,登陆海南岛的平均每年有2个,约占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的1/5;影响西沙群岛及其海域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10.2个,最多达15个。海南的热带气旋活动期很长,一年四季都可以出现,最集中的时段是7—10月份,最盛期是8、9月份。

热带气旋对海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大风和降水。风害绝大部分是热带气旋造成的。热带气旋是海南主要降水来源之一,所带来的大暴雨,常常造成局部性洪涝。 (二)干旱

干旱也是海南的主要自然灾害。干季长,降水少,冬春连旱比较频繁,西沙群岛、海南岛西部沿海地区是最突出的历史性干旱区。在雨季中,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而发生的旱灾也时有出现。

1.春旱(2—5月)

海南春季降水稀少,各地春季雨量约占年雨量的10—20%。春旱总日数,海南岛西南沿海地区约96—104天,中部及东北部约64—68天,其余地区约73—90天;西沙群岛约115天。

2.夏旱(6—8月)

夏季是海南高温多雨季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也易发生旱灾。海南岛西部沿海地区,是夏旱最严重的地区,夏旱日在60天以上,其次是南部沿海地区,夏旱日约50—60天,其余地区约30—40天。西沙群岛的夏旱日约67—73天。 3.秋旱(9—11月)

海南岛的西部沿海地区秋旱日平均有67天左右,中部山区、东部地区30—40天,其余地区40—60天;西沙群岛53天。 4.冬旱(12—1月)

冬季,海南省已进入干季,干旱少雨。冬旱日,海南岛的琼中、万宁等地在35—40天之间,其余地区40—60天,西沙群岛48—52天。 5.旱情

海南省的干湿季分明,干季雨量稀少,干旱发生频繁;雨季降水较多,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也易发生干旱。

海南岛的冬、春旱,几乎是年年都有出现,只是发生的地方、范围、程度不同。西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区,是历史性干旱区,冬、春旱年年都发生,冬春连旱常见。海南岛的夏、秋旱也常有出现,常发生在热带气旋影响较少的年份,影响程度和范围不如冬春旱。 (三)措施

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减轻气象灾害,趋利避害,是海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须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测能力,逐步建立由气象卫星、数字化天然雷达、自动化高空探测、地面遥测、沿海自动化观测组成的综合大气监测系统。

2.建立以省、县(市)综合气象电信系统、天气预报系统、气象资料自动处理及信息检索系统、气候诊断、分析、预测业务系统、热带农业气象情报系统和综合运用各种气象服务手段及现代化传输工具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气象服务体系。 3.建立常设人工增雨专门机构,提高抗灾能力。

4.加强保护水源林,有计划地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兴修水利,充分发挥水利设施在抗灾中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