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李约瑟问题引发了中西方学者对近代科学缘何未能诞生于中国古代文化问题的广泛思考。反观研究的内容、方法、历程和成果, 可以促发人们对目前文化现状与文化走向的忧虑和深思, 进而激发人们对目前文化战略的深入认知和反 思。文化的发展与转型, 需要理性、客观地评估不同文化的时代价值, 清醒、审慎地反思不同文化的历史轨迹, 深刻、彻底地批判不同文化的性格缺陷, 从而实现文化的良性融合与自我超越。李约瑟现象”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东西方的科学各有自己的文化内涵。科学文化是个广义的范畴,它既包括科学自身发展所遵循的研究范式、逻辑理路及思想规则,也包括科学发展的最终研究成果。然而,在我们的科学教育中更多的是只以西方科学文化的固化成果为核心,对于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方法与精神确关注甚少,尤其是东方科学文化中的文化精髓更是被遗忘。
关键词:科学 文化 启示 李约瑟问题 历史
( 一) 李约瑟问题对中国文化的启示
1.李约瑟问题启示人们应重新审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挖掘文化的深层价值。
不同文化因其自然环境、民族特色、发展历史的差别, 在自然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种文化基因上的相异通过文化自为的延拓、改造和创新使其遗传性状 的差异产生更为明显的表征。回顾中西方文化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 古代中国和西方世界的文化存在着世界观、人性观、社会观和思维方式上的根本不同。这些差异作为文化背景决定了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起点、方向、动力和形态。比如, 西方文化的渊源古希腊文化重视自然哲学的思考、关注对自然的研究、坚持理性的思维方式、强调形式逻辑的价值、追求原子化的分析路线, 结果逐渐孕育了科学技术研究的学者传统, 这种传统虽然没能使西方早期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独占鳌头, 但却为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乃至近代文艺的复兴埋下了伏笔。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 它重人事轻自然、重仁义轻功利、重醒思轻实证、重模糊轻精确、重综合轻分析,
这使得以经验、功用、操作等为特征的技术和部分应用科学得到迅速发展, 并创造了我国科学技术研究工匠传统的辉煌。由此可见,李约瑟问题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特征与差异。文化价值的多元性、平等性、互补性决定了不同文化族群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和借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了说明文化交流与借鉴的过程, 需要对文化结构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几乎所有文化学或文化哲学研究者在某种意义上都能同意把文化的构成最粗略地划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2.李约瑟问题让人们对现代的物质文化重新认识。
物质文化是人类文化产品中最基本、最常见, 与人的生活、生产关系最为密切的。其发达程度直接决定着人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物质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远古人猎物的交换、狩猎方式的模仿、建筑技术的交流都应属于此列。进入现代, 这种交流与借鉴变得更为频繁, 比如, 在衣着上中国人早已脱去了长袍马褂换上了西装短衫, 也常见西方人身着唐装、旗袍; 在食上中国流行着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 西方也出现了大量的中餐馆, 等等。物质文化的交流是直观而表层的, 物质文化大潮背后涌动的制度和思想的潜流才是对文化族群影响最大的因素。制度文化处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间地带,它既体现了物质文化基础也表达了文化主体的能动诉求, 在适应、支持、促进物质文化. 3.李约瑟问题对制度文化的启示.
制度文化处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间地带,它既体现了物质文化基础也表达了文化主体的能动诉求,制度文化既为精神文化提供思想资源又受精神文化约束。制度文化的交流会在较深层次上改变文化生态的状况, 比如, 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的采用远比汽车生产线、楼房建筑技术的引进影响更为深远。精神文化是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 主要以个人和群体的意识、观念、心理、理论、思维方式为主要表现形式。在文化系统中, 精神文化对其他文化具有深层的规制、导向甚至是决定作用。譬如近代的 西学东渐, 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为体, 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 最终未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原因主要在于其割裂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之间的关系, 而并未将文化视为一个整体。文化作为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任何急功近利、人为地选择、引进、培植的外文化子系统, 结果只能使其畸形生长。所以, 在引进时必须考虑到其整体性, 否则势必威胁到文化生态的健康性、
安全性和发展性。
(二)“李约瑟现象” 对科学教育的启示 1.科学教育中融合东西方科学文化
科学教育应融合东西方科学文化透过 “李约瑟现象”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东西方的科学各有自己的文化内涵。科学文化是个广义的范畴,它既包括科学自身发展所遵循的研究范式、逻辑理路及思想规则,也包括科学发展的最终研究成果。然而,在我们的科学教育中更多的是只以西方科学文化的固化成果为核心,对于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方法与精神确关注甚少,尤其是东方科学文化中的文化精髓更是被遗忘。长此以往,使学生认为所谓科学文化,即是西方科学所蕴含的文化,对自己民族科学文化缺少基本的认同。科学教育中融合东西方科学文化是指将东西方科学文化的合理内核都能在我们的科学教育中有所涉及,使 二者保持必要的张力与平衡。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全面地理解什么是科学文化。科学的教育功能并不全在科学知识,也在于科学方法和精神。透过对 “李约瑟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对科学是什么这个关涉科学本质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众多的对 “李约瑟问题”的求解,进一步印证了科学是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的探索过程中而得以发展,不存在亘古不变的永恒真理。这对传统的以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哲学所赞同的科学本质观提出了性的挑战,进而形成了新的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产生了新的科学本质观。无论是波普尔 “达尔文主义”式的知识增长方式还是库恩的范式式知识增长方式都是以大量科学史实为基础,向人们证明了发现科学的历史绝不仅仅是获得真理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修正错误与不断实践过失的历史。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对客体的镜式反映,而是一个负载着认识主体自身价值与经验、想象与创造的判断过程。科学认识的过程决定了其结果可能具有一定的暂时性,甚至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科学知识作为科学认识活动的产物也只是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科学本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有在正确科学本质观的指导下才能在我们的科学教育活动重视科学探究活动,重视科学方法与精神的培养。 2.科学教育应加强科学本质教育
学生只有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才能体会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
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与精神,最终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本质
对于学生来说,绝非简单外界的言语灌输,而是自己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做科学”的过程中逐步从自身思想内部生发与建构出来的对于科学的真正理解。它对于学生一生的发
展都将影响深远。因此,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本质观,我们应在科学教育中加强科学本质教育。的. 的 科学教育应面向生活世界透过 “李约瑟现象”我们会发现,无论东西方,
科学之所以能够发展,最为重要的关键因素就是均与生活世界有着直接的关系。科学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以科学为武器来不断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问题的历史。正如恩格斯所言: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当科学研究直接与生活世界相联系时,其实质也即将科学、人以及社会相互联系起来了。正因为如此,科学的发展才有了不竭的动力。反观我们的科学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说其学习动力是什么呢?
枯燥的公式、机械的训练、与生活实际毫不相关的科学原理,当这些没有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时,对于孩子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科学教育只有将科学真正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来开展,整合科学、人及社会三个系统于一体,才会让儿童理解真正的科学。在儿童日常经验常识现象的背后其实蕴含着许多科学规律,这是开展科学教育的生长点。“学科材料对男孩和女孩来讲都丧失了生命力,变成了相当死的东西,这是因为它与情境离开了。”科学
教育只有真正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才能体会到科学的价值,产生科学学习的兴趣,最终形成科学创新的能力。因此,为了使儿童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科学,我们的科学教育应面向生活世界。 (三)李约瑟问题对于中西方科学文化的解 构与重建。
1.科学文化进化展现出非线性、累积性、超越性特点。
人具有自然性和文化性双重属性, 但人之为人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文化性。作为自然的人具有生物性遗传, 使人从前辈那里获得了人之为人的生物基础; 作为文化的人具有文化性遗传, 使人从前辈那里获得了人之为人的文化基础。生物遗传与文化遗传具有相似的一面, 都是从先辈那里继承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必要信
息, 都能够对前辈的信息进行复制和保存。两者还具有遗传的一个重要特性变, 即对原有信息的复制、拷贝有时是不真实的、变化的、创新性的, 生物遗传的突变可以使人获得新的性状, 而文化的突变则可以使人获得关于自然、社会、自身等的新观念、新认识、新范式, 能丰富人类的思想世界, 也就是波普尔的世界, 其合理与否要看人类的批判性检验。同时两者还有不同的一面, 生物遗传主要是线性复制, 不具有明显的累积性, 即便是突变也是一种基因取代另一种基因; 而文化的遗传则完全不同, 文化的遗传是非线性复制, 具有明显的累积性和增殖性, 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新范式一旦生成就会在文化系统中找到安家之所, 并安稳地生活下去, 所以,世界的居民会越来越多, 且其新成员的入住往往不会以驱逐原有居民为前提。这样, 不同居民因各自的前设、内涵、特色和范围的差异在世界中获得了平等居住权, 比如, 经典物理学与量子力学、相对论,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 西洋画的写实主义与中国画的写意风格可以同时存在。
2.科学文化的超越性是科学文化系统自组织机制的外在体现。
依据自组织特性可以实现自我定向、自我复制和自我超越。但自组织行为也不是无条件的, 即文化系统不是必然地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活动, 它需要必要的条件。首先, 系统的开放性是系统产生自组织行为的先决条件。开放的系统 有利于外界信息的引进从而降低系统内部信息杂乱、低效、低水平的活动水平, 外界新鲜信息的引进有助于系统内部的条理化、秩序化。比如, 多年来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处于盲目、低效、狭隘的研究水平, 近年由于诸如新三论、社会学、知识社会学、建构主义心理学、后现代哲学的引进使其研究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更是如此, 试想如果没有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习, 根本无法想象中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其次, 非线性机制是系统产生自组织行为的根本依据。文化系统内部元素众多、结构复杂、功能各异, 使其必然成为一个 非线性系统, 思想的碰撞、视野的拓展、非常规研究方法的使用都有助于文化系统的发展。最后, 远离平衡态是系统产生自组织行为的必要条件, 涨落是调整系统自组织行为的重要契机, 这就要求文化研究要注意求新、求异, 鼓励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的发现与创造。研究者要勇于突破固有思维框架,革新陈旧价值观念, 消解僵化理论范式, 实现文化的超越性。
参考文献:【1】李约瑟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剑桥大学出版社
[2] 杨建强:“李约瑟难题”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溯源,《前沿》,2009年12期。
[3] 李新,张磊:论传统文化对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负影响,《安徽科技学报》 2006年34期
[4] 张宗明,张洪雷:从中西科学方传统看“李约瑟难题”,《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3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