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李渔《闲情偶寄》中的闲情美学思想

李渔《闲情偶寄》中的闲情美学思想

来源:筏尚旅游网
第32卷第3期2019年5月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Puya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

Vol.32No.3May.2019

李渔叶闲情偶寄曳中的闲情美学思想张国栋

渊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袁河北石家庄050000冤

要院晚明清初文人李渔没有像很多遗民诗人那样去缅怀故朝袁他以平民身份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袁其代表作之一叶闲情偶

寄曳就是李渔一生生活经验的总结袁突出表达了其生活情趣要要要闲情遥闲情是紧张生活下的舒缓袁是对生活的热爱袁是对人生自我价值的肯定遥

关键词院李渔曰叶闲情偶寄曳曰闲情美学曰生活美学中图分类号院I207.3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672-9161渊2019冤03-0057-04

李渔的叶闲情偶寄曳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泛的喜爱袁作品一改中国传统文学严肃的题材和文笔袁将琐碎的野生活冶搬进书本袁以闲趣的风格将生活之美展现出来袁将身心充分融入到生活和自然乐趣之中袁让人耳目一新遥虽然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无甚功用袁且部分内容趣味低俗袁但仍然无法阻挡这部作品对广大读者的影响袁很多学者对叶闲情偶寄曳进行研究和探讨遥本文拟重点阐述何为闲情尧李渔思想的成因以及李渔对个人生活价值的肯定等问题遥

一尧闲情的内涵

是没有事情做袁而是享受生活的艺术遥对于文人来说袁闲情是构筑其心灵自由必须的心理时空袁正是有了闲情雅致袁文人阶层才能脱离世俗的纷扰而创作情不是无用之闲袁恰恰相反袁闲情乃有用之闲遥

渊一冤闲

出优雅的作品袁显示其饱满的艺术人生[1]渊9冤遥因此袁闲

野采菊东篱下袁悠然见南山冶是陶渊明的野闲冶袁这叶闲情偶寄曳最突出的字眼便是野闲情冶遥闲情不

山一般空旷袁在自然中净化自己的心灵遥野闲冶并不是无所事事袁不是追求享乐的散漫和放纵遥野闲冶是一种心灵的寄托袁心灵的净化袁是在繁忙的生活之余平抚自己躁动的心境袁安享心灵的宁静遥相比于陶渊明醉心于田园之乐袁白居易尧王维的自然山林之闲袁李渔之野闲冶的突出特点在于充分融于现实生活袁他没有刻意远离俗世袁更没有刻意去寻找条件苛刻的美好环境袁而是回归于最贴近自己的生活袁精致地经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遥李渔是一位野大隐于市井冶的野闲者冶遥

野闲情冶之野情冶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投射袁是一渊二冤情

种移情遥陶渊明在叶九月闲居曳中写道院野余闲居爱重九之名袁秋菊盈园袁持胶靡由袁空服九华遥冶他爱菊犹如自己的生命袁他淡泊名利袁不为五斗米折腰袁生命中所有的情感全都寄托于菊花遥李渔亦是如此袁在他有限的闲适生活中袁将情感寄托于生活中的花花草草院野水仙一花袁予之命也遥予有四命袁各司一时院春以水仙尧兰花为命袁夏以莲为命袁秋以秋海棠为命袁冬以蜡梅为命遥无此四花袁是无命也曰一季缺予一花袁是夺

种野闲冶追求自身精神上的超越袁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平衡遥野亭上独吟罢袁眼前无事时遥数峰太白雪袁一卷陶潜诗遥人心各自是袁我是良在兹遥冶这是白居易坐在小亭之中袁卸下烦心的官事与琐事所享受到的心灵上的安静和惬意遥野空山不见人袁但闻人语响遥返景入深林袁复照青苔上遥冶王维置身幽静的山林中袁心如空

予一季之命也遥冶[2]渊653冤李渔非常喜欢花草袁将花草比作自己的生命袁一年四季袁自己有四条命院春天是水仙和兰花袁夏天是莲花袁秋天是秋海棠袁冬天是腊梅遥如果没有这四种花袁作者便认为自己没有了性命袁少一种花袁自己便少了一个季节的生命遥由此可见袁李

收稿日期院2018-12-19

作者简介院张国栋渊1993-冤袁男袁河北省邯郸市人袁硕士研究生袁主要研究领域院元明清小说遥

要57要

渔爱花之甚遥李渔经常在作品中强调自己贫困袁但就算全家都饿上几天袁他还是要去买自己心爱的花袁怡情养性袁陶冶身心袁寄托情感遥

总之袁闲情让心灵得到慰藉袁内心安宁平和袁生活更加精致遥

二尧李渔闲情思想的成因渊庭袁他1.一的富冤父裕丰亲和亲的富早的人生经历

年生戚是经活遥营李中渔草出药生在一生意的个袁富家裕中的颇家

有些钱财袁也正因为如此袁李渔在耳濡目染之下袁对治病养生也有一定的见解遥但李渔家祖几代都没有做官的袁家中都希望李渔能够考取功名遥于是李渔也和当时的士子一样袁攻读四书五经袁一心考取功名遥少年聪颖的李渔袁很快在童考中拔得头筹袁可谓少年得志遥

和儒2.家波思想折的的科熏陶考生袁涯将遥考取李渔功自名幼作为受到自家己庭的人生的教导

目标遥他很小就能识字袁并且很快就能写出不错的篇章袁虽然诗书六艺并非样样精通袁但也都有涉猎[3]渊22冤但童子试之后袁屡次科考都名落孙山袁这让李渔受到遥

很大的打击遥明亡后袁李渔再无心仕进袁转而从事文学创作和戏剧演出遥

岁时3.袁父广泛亲病的地逝袁区他游回历到遥原李籍渔浙出江生于兰溪江居苏住如曰皋二袁十十九七岁时袁在浙江金华读书曰三十四岁尧三十五岁在山中躲避战祸曰四十二岁时袁移居杭州袁进行文学创作曰五十二岁时袁举家移居金陵袁进行戏剧创作和演出遥作为一个南方人袁李渔经常到北方一些家中演出袁并经常游历京师遥五十六岁时袁应陕西巡抚贾汉复之邀做客袁并进行戏剧演出袁游历了秦地尧平阳袁获贾汉复所赠乔姬曰五十七岁时袁应甘肃巡抚刘斗之邀到兰州做客袁游赏西岳华山袁纳王姬袁与乔姬一起成为日后李渔戏剧团的中流砥柱曰六十岁游闽曰六十一岁袁应蒲松龄之邀袁带领戏班到宝应为知县孙蕙演戏祝

寿袁游玩苏州[4]渊2冤杭州一带遥

遥李渔人生的最后几年袁一直都在

李渔一生游历南北各地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袁既有各路尧富贵中人袁也结交了很多文人袁如同样贫困的蒲松龄遥如此的人生经历开阔了李渔的眼界袁对他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遥

1.渊二追冤求独特的人生享乐遥李渔观

爷生活袁后因受战乱影早响年袁家家财境被富洗裕劫袁也一过空了袁一陷段入少困顿遥后来的科举考试也不如意袁名落孙山袁也有一段时间隐居山中袁为养活全家人袁进行戏剧创作和演要58要

出遥自此袁李渔生活衣食无忧袁收纳了乔姬和王姬袁经常和好友游山玩水袁赏花玩鸟袁生活样样精致袁形成了享乐型人生观院野伤哉浴造物生人一场袁为时不满百岁遥冶野兹论养生之法袁而以行乐先之遥冶[2]渊704冤认为人生在世不过百年袁如白驹过隙袁眨眼间一辈子就过去了袁因此要及时行乐袁不要等到没有时间了再去懊悔遥谈到养生袁李渔同样认为首先就是要行乐袁及时行乐可以舒缓身心袁行乐即养生遥同时他认为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享乐方法遥李渔是从艰难困苦中走出来的袁他的享乐型人生观既有积极的一面袁也有享乐主义之弊端遥

李渔在山中躲避战乱时袁本想在附近买一座别墅袁游山玩水袁可是他天性乐于享受袁没有稼穑之技能袁他便以一个读书人的方式享受着乡间闲居的逸趣遥但好景不长袁坐吃山空袁靠着妇人们能够从事耕种袁维

持一个不算太小的家庭开支袁只能是捉襟见肘[5]渊46冤此袁李渔的享乐也有在艰苦环境中苦中作乐的意遥思因遥

没有2.像追许求多实正用和统文功人利那遥样李去渔批经判历和过抱战怨祸社和会苦袁难甚袁他至远离社会遥相反袁李渔具有一种独特的处世之道尧生活之道遥陶渊明野不为五斗米折腰冶袁周敦颐野出淤泥而不染袁濯清涟而不妖冶袁李渔则不是这样袁他为了生活袁的确是写了一些迎合读者尧甚至迎合低级趣味的作品袁如叶肉蒲团曳曰同样为了生计袁他也结交权贵遥因此袁很多文人看不起李渔袁如当时的袁于令就批判李渔曲意逢迎尧阿谀奉承尧巴结权贵遥但也不能否认袁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融入社会尧养家糊口的方法遥李渔在平常的衣食住行中也体现出明显的实用主义袁比如建造园林袁李渔认为园林本来就是让人居住的袁不应该舍本求末去追求过度的奢华漂亮袁而应该以实用为主遥

三尧叶闲情偶寄曳中闲情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渊一冤生活美学

李渔的闲情是完全融入生活的袁他以休闲的方式充分享受生活袁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意袁善于发现和享受生活之美遥从闲情生活角度而言袁休闲之所以重要袁是因为它与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密切相关遥闲情生活是人的一种自由的生存方式袁是人的创造能力和个性得以充分发挥的一种生命状态袁是一种野成为人冶的过程遥闲情生活不仅是寻找快乐袁也是在寻找

生命的意义[6]渊30冤1.生活艺术遥

情偶寄曳是李渔晚化年遥所李写渔遥的生除去活词是曲非部常外精袁居致室的部袁叶非闲

常仔细地解说房舍的建造尧窗栏的样式尧墙壁等曰还

有器玩部尧饮食部尧种植部尧颐养部等袁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袁非常详细遥李渔喜欢吃螃蟹袁便将做螃蟹的方法以及各种味道详尽写出遥

李渔善于调整自己来主动寻求乐趣袁比如居室部写到窗子的妙用院

向居西子湖滨袁欲购湖舫一只袁事事犹人袁不求稍异袁止以窗格异之遥人询其法袁予曰院四面皆实袁独虚其中袁而为野便面冶之形遥实者用板袁蒙以灰布袁勿露一隙之光曰虚者用木作框袁上下皆曲而直其两旁袁所谓便面是也遥纯露空明袁勿使有纤毫障翳遥是船之左右袁止有二便面袁便面之外袁无他物矣遥坐于其中袁则两岸之湖光山色尧寺观浮屠尧云烟竹树袁以及往来之樵人牧竖尧醉翁游女袁连人带马尽入便面之中袁作我天然图画遥且又时时变幻袁不为一定之形遥非特舟行之际袁摇一橹袁变一像袁撑一篙袁换一景袁即系缆时袁风摇水动袁亦刻刻异形遥是一日之内袁现出百千万幅佳山佳水袁总以便面收之遥而便面之制袁又绝无多费袁不过曲木两条尧直木两条而已遥世有掷尽金钱袁求为新异者袁其能新异若此乎钥此窗不但娱己袁兼可娱人遥不特以舟外无穷无景色摄入舟中袁兼可以舟中所有之人物袁并一切几席杯盘射出窗外袁以备来往游人之玩赏遥何也钥以内视外袁固是一幅理面山水曰而以外视内袁亦是一幅扇头人物遥譬如拉妓邀僧袁呼朋聚友袁与之弹棋观画袁分韵拈毫袁或饮或歌袁任眠任起袁自外观之袁无一不同绘事遥同一物也袁同一事也袁此窗未设以前袁仅作事物观曰一有此窗袁则不烦指点袁人人俱作画图观矣遥夫扇面非异物也袁肖扇面为窗袁又非难事也遥

[2]渊398-399冤这段对窗子的描述充满了野童趣冶袁对窗子简单的改造袁便使其野化腐朽为神奇冶袁一个窗子里装满了千万幅美丽而非人力所能及的画作袁给人以美的享受遥李渔将诗情画意带入生活袁将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袁把自己的生活装扮得非常精致遥

感袁来源2.寄于情他于生热爱活的生遥李活渔的精点点致的生滴滴活袁来源美无于巨细他的袁情

细小尧细微之处亦可见真美遥李渔用心去生活袁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和享受快乐遥他说院野观感一理袁备人观者袁即备人感遥天之生此袁岂仅供耳目之玩尧情性之适而已哉钥冶[2]渊592冤作者一谈到草木袁就用人来作比喻袁世间的万物袁都是为人设置的袁观看和感受是同一个道理袁供人观看的袁就能让人感受遥天生出这些东西袁难

道仅仅是供人愉悦耳目尧怡情悦兴的吗钥花木虫草皆有真情遥他将四季中的水仙尧莲花尧秋海棠尧冬腊梅比作自己的四条命袁移情尧寄情于生活袁以整个身心去热爱和享受生活遥他还说院野然谈傲霜砺雪之姿者袁从未闻一人齿及遥是之推不言禄袁而禄亦不及遥予窃忿之袁当易其名为耶不求人知树爷遥冶[2]渊398-399冤作者赞美冬青树的美好品质袁把冬青看作一个拥有高洁品质的人袁将自己的情感寄予在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遥

渊二冤自然美学

李渔善于将个人的享乐情趣融入到和谐的自然中去袁与自然和谐相处遥他说院

予又尝取枯木数茎袁置作天然之牖袁名曰野梅窗冶遥生平制作之佳袁当以此为第一遥己酉之夏袁骤涨滔天袁久而不涸袁斋头淹死榴尧橙各一株袁伐而为薪袁因其坚也袁刀斧难入袁卧于阶除者累日遥予见其枝柯盘曲袁有似古梅袁而老干又具盘错之势袁似可取而为器者袁因筹所以用之遥是时栖云谷中袁幽而不明袁正思辟牖袁乃幡然曰院野道在是矣浴冶遂语工师袁取老干之近直者袁顺其本来袁不加斧凿袁为窗之上下两旁袁是窗之外廓具矣遥再取枝柯之一面盘曲尧一面稍站者袁分作梅树两株袁一从上生而倒垂袁一从下生而仰接袁其稍平之一面则略施斧斤袁去其皮节而向外袁以便糊纸曰其盘曲之一面袁则匪特尽全其天袁不稍戕斫袁并疏枝细梗而留之遥既成之后袁剪彩作花袁分红梅尧绿萼二种袁缀于疏枝细梗之上袁俨然活梅之初着花者遥同人见之袁无不叫绝遥予之心思袁讫于此矣遥后有所作袁当亦不过是矣遥

[2]渊411冤李渔详细介绍了如何制作野梅窗冶袁让自然生长的梅树与自己的窗户合二为一袁在这样的房子里就像在大自然里一样袁如同天然洞府一般的仙境遥他欣赏自然生生不已之美院

鱼之为种也袁似粟千斯仓而万斯箱袁皆于一腹焉寄之遥苟无沙汰之人袁则此千斯仓而万斯箱者袁生生不已袁又变而为恒河沙数遥

[2]渊573冤作者认为水中的生物容易繁殖袁不容易灭绝遥胎生尧卵生的动物袁少的一次产下几个后代袁多的也只有几十个而已遥而鱼的繁殖袁一次产的卵就像几仓小米一样难以计数袁如果没有人赶尽杀绝袁繁衍得无穷无尽遥因此他强调要顺应自然规律袁与自然和谐相处袁方能欣赏自然之美遥

渊三冤心境美学

1.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遥李渔有句名言要院野59一要

不笑是吾忧遥冶[2]渊5冤这是李渔在叶闲情偶寄曳中明确表达出的创作追求院创作的目的就是让他人心情愉悦袁从而更加乐观地生活遥

一场叶袁闲为情时不偶寄满曳百颐岁养遥部明乐不确在提外出而院野在伤心哉遥心以浴造为物乐生人

袁则是境皆乐袁心以为苦袁则无境不苦遥冶强调要以快乐的心境对待生活袁不要为琐事烦恼袁而快乐不是由外在的环境所决定袁而是由内在的心境决定的袁只要内心快乐袁则无处不乐袁无时不乐遥

李渔还提出了行乐止忧之法袁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乐方法袁贵人尧富人尧穷人各有其行乐之法遥李渔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贫困中度过的袁因此他对穷人的生活有深刻的理解袁他因此针对穷人提出野退一步冶行乐之法袁颇有意味袁所谓野比上不足袁比下有余冶袁野知足常乐冶院野穷人行乐之方袁无他秘巧袁亦止有退一步法遥我以为贫袁更有贫于我者曰我以为贱袁

更有贱于我者冶[2]渊717冤道袁自欺欺人袁自我麻遥这痹种袁安方于法现自然状袁颇但有在些阶阿层固Q的化味的社会袁底层人民在无法获得更好生活的情况下袁确实可以减轻穷人的心理负担袁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心理安稳和安慰遥

李渔2.看遵来从袁野本不心知袁子顺都之其自然姣者遥野袁食无色目袁者性也也冶

冶遥[2]渊705因冤遥此李袁在

强调人的本性袁野食色冶都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袁人不渔

应该刻意掩盖和压抑自己的天性遥李渔创作了一些趣味不高的作品袁迎合市民大众的低俗口味遥如叶闲

情偶寄曳用很多笔墨描述女子的容貌尧服饰袁以为喜爱美色乃人性之常遥现实生活中袁李渔还常帮助一些

要60要

达官贵人挑选姬妾袁甚至创作了情色作品叶肉蒲团曳遥李渔的这些行为为当时很多正统文人所不屑与鄙视遥确实袁相比于正统文人的刚直清贫尧关心国事和百姓疾苦袁李渔更像是一位非常世俗的享乐主义者袁他在追求精神满足和快乐的同时袁亦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袁全方位地体验和享受生活袁沉迷于花草尧美色尧古玩尧器物袁用心经营自己精致的生活遥或许袁这是另一种遵从自己本心尧活出自己风采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遥

结遥叶李闲渔情丰富偶寄多曳彩是的一生李渔一生使他闲对情生生活活具的有展示更加和透彻总

的理解袁也因此更加热爱生活袁其闲情美学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对生活本身的回归遥由李渔及其生活和创作可以认识那个时代的世俗生活和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院除了那些野苦情冶诗人袁还有像李渔这样贴近世俗生活的文人和创作遥

参考文献院

[1]楚流袁孙新袁王德.闲情文化[M].北京院中国经济出版社袁1995.

[2]李渔.闲情偶寄院第一册[M].杜书瀛袁译注.北京院中华书局袁2014.

[3]朱星辰.叶闲情偶寄曳的文学理论和生活美学研究[D].南昌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袁2015.

[4]俞为民.李渔评传[M].南京院南京大学出版社袁2011.[5]刘红娟.李渔生活美趣研究[D].北京院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袁2012.

[6]钱水悦.李渔叶闲情偶寄曳生活美学思想初探[D].杭州院浙江大学硕士论文袁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