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24期 浅议教师的“三教”与养成教育 潘多玲 (永昌县农业中学,甘肃金昌737205) 摘要: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起点,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着眼点,其成败关键看教师的自身素质如何。教师要从言教、 身教、情教三个方面来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言教;身教;情教;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旨在通过训练和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 而后正人,是为教的关键。同时在教学中教师的双面人格 德和习惯。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它可 以主宰人生”。透过一个细微的习惯,往往能闪现出一个人 的思想、作风、道德或文明的程度。在养成教育中教师的影 响力不容被忽视,教师的言行、体态、作风等无时不在地潜 移默化着学生。所以,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 才,自已首先就应该是这种人。 1 言教是养成教育的基础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人与人交流最直接、最常用的 方式。形象生动、有条理、有启发性的语言,是学生发展智 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教师的教育素 养时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 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 语言能力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基础。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思 想、情感、行为始终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 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会使用过激的 语言:“你怎么这么笨?真是猪脑袋狗记性,死榆木疙瘩!” 这样的语言非但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望 而生畏,失去信心。茅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 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孩子们需要的是宽容、 理解、鼓舞和关爱,不妨用“别泄气!你能行!让我们一块努 力,老师相信你!”等话语打动学生。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 暖,恶语一言六月寒。”毋庸置疑教师言语的影响力是绝对 不能低估的,它不仅是交流所必须的,也是教育所必须的, 还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认知。而教师的言语对学生 的尊重,可以激发学生巨大的潜力,这种潜力可以转化到 学生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积极追求,正所谓 “以情激情”。 2身教是养成教育的关键 《中庸》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在这里用射箭形象地比喻道德高尚的人善于从自身寻找 原因的品质,也说明了道德品质修养必须从自身入手是必 然性的。我们都知道射箭要求射手首先站正自己的身体, 身体站不正箭永远也射不准。也就是说,射手自身先站正 站直才是射好箭的基础和条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想培 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首先教师就必须具备良好的习惯。这 正如《论语・子路》指出的:“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 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以德正己,正己 0农业科技,5怯是 现象也不容忽视,说~套,做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言 行不一,心口不一,在学生面前指手画脚,这种无诸己而诸 人,有诸己而非诸人,正人不能正己的“伪道学”严重影响 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如我们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卫生, 自己却随手丢掉瓜子皮、烟头,且不说破坏了环境卫生,根 本就把勤俭节约堂而皇之的变成了浪费。更有甚者,让学 生替自己批改作业、打水、洗衣服、打饭……竟然大大方方 地说让他们“锻炼锻炼”。这种教育与行为脱节的的现象, 严重影响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教师不仅自己 要成为“真正的人”而且还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这是 养成教育的关键所在。 3情教是养成教育的纽带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不可能有对于真 理的追求”。教师道德情感的核心是爱学生,教师的爱是一 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学生的情感是最纯洁无暇的,老师唯 有以感情为纽带才能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我教过的张亚 丽同学,由于其家庭经济困难,父母整天忙于做小买卖,顾 不上照管孩子,使得孩子时常衣冠不整、蓬头垢面,冬天孩 子的小手冻得裂着小口子。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就经常 把她叫到办公室给她梳头,并用热水为她烫手,抹上护手 霜。渐渐的张同学自觉地“打扮”起来,每天来上学梳洗得 干干净净,从此不再受到同学们的歧视。并且她学会了打 扫房间、洗衣服等家务,可谓“以爱动其心”。这正如苏霍姆 林斯基所讲的:“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 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只能用智慧、情感、意志、信念去 施加影响”。“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 和幸福,关心他们的完满的精神生活”。只要教师把爱均匀 地撒向学生,他们就会以真情回报。有爱就有宽容,宽容是 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是创造和谐氛围的基础。也 许,宽容不过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普遍的话……然 而就是这点点滴滴,让我们教师把浓浓的爱意化成了涓涓 细流,浸入孩子的心田,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起点,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着 眼点,其成败关键看教师的自身素质如何。在我看来,实施 养成教育最有说服力的手段是教师以自己的道德人格感 染学生。正像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指出的:播种行为,收获 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_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