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中医中药·
浅谈中药炮制品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蔡全莒
(青海省互助县中医院药剂科,青海)
摘要:目的 经过炮制的中药在质量、药性等方面发生了改变,临床疗效得以充分发挥。方法 中药炮制品的不同,为临床辨证施治选择合理
的中药饮片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提高了临床疗效。结果 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副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结论 不同的中药炮制品更加适应临床灵活用药的要求,得到了它在组方中应有的临床疗效。关键词:中药;炮制;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j.cnki.1671-3141.2019.50.138
本文引用格式:蔡全莒. 浅谈中药炮制品对临床疗效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0):233.
0 引言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和现代临床疗效有密不可分关系,经过炮制的中药饮片,通过中医临床合理选择,保证了临床疗效。
1 中药药性的改变
1.1 性味
中药通过炮制纠正本身的过偏之性或缓和药性,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如栀子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胆汁制黄连,增强黄连苦寒之性,所谓寒者益寒;酒制仙茅,增强仙茅温肾壮阳作用。
1.2 升降浮沉
炮制后的中药作用趋向发生改变。如酒制引药上行,盐炙引药下行入肾经。《本草纲目》曰:“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
1.3 归经
炮制后的中药作用部位发生改变。如香附经醋制后有助于引
药入肝,增强疏肝止痛之功;小茴香盐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肾,增强了小茴香暖肾、散寒、止痛的功效;橘核生用长于理气散结,行气止痛,盐橘核可引药入肾,增强疗疝止痛的功效。
1.4 毒性
用净制、水漂、水飞、加热、加辅料处理、去油制霜等炮制方法,来降低中药的毒性。如炮制过的川乌、草乌、附片等药物所含的有毒成分乌头碱水解为乌头原碱,毒副作用降低甚至消解。
1.5 其它
炮制能改变药性和扩大药物的用途。如天南星辛温,善于燥
湿化痰,祛风止痉;加胆汁制成胆南星,则性味转为苦凉,具有清热化痰,熄风定惊的功效。生地黄清热凉血、滋阴生津,炮制成熟地黄则能滋阴补血、填精补髓。
2 中药成分的变化
根据中医药理论中药选择不同的炮制方法进行炮制,炮制过程中由于受温度、时间、溶剂以及不同辅料的影响,使其所含的成分产生不同的变化。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是很复杂的,就某种具体的中药材来说,其中所含的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的化学成分,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可能是起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也可能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成分。尽管目前对于大多数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还不十分清楚,然而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在中药材中可能起生理作用的化学成分,主要在
作者简介:蔡全莒,女,大专,副主任药师。
生物碱类、甙类、挥发油、树脂、有机酸、油脂、无机盐等几类成分
中。炮制就是要保留有治疗作用的成分,去除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成分。
3 中药有效成分溶出率的改变
3.1 中药炮制后有效成分溶出率往往高于生药。如生黄连中檗碱
在水中的溶出率为58.2%,而酒制黄连为90.8%,炮制品明显高于生品。许多种子,如莱菔子、紫苏子等炒熟后,种皮爆裂,有效成分溶出增加。
3.2 经过煅、煅淬、砂烫等方法炮制过的矿物类、贝壳类及动物骨甲类药物,其质地变为酥脆,易于粉碎和有效成分的煎出。如龙骨、牡蛎。
4 炮制药材比例
运用净制法除去中药材的非药用部位,充分发挥炮制饮片在
配伍方剂的综合临床药效。比如金樱子中的毛核,黄柏的栓皮、山茱萸的核,均不是药用部分,它们所占的体积如果不能尽数除去,则会明显缩小药物在处方中所占的比例,整个方剂的作用就不能充分体现。例如,清热燥湿的二妙散对湿热下注的治疗效果良好,方中的黄柏是主药,有清热燥湿作用,苍术可以燥湿健脾。若黄柏的栓皮不去除,剂量不变,相当于其实际用量减少。这样一来,虽然方剂仍能发挥燥湿作用,但未免缺乏清热之力,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恐怕还会反增邪热,存在伤阴之虑。
5 中药炮制时选用的辅料
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副作用方
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土炒白术、山药、白芍、当归等均可协同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中药来源于自然,必须经过加工炮制、增强药效或者改变药效,增利除弊之后才能有效适应临床中灵活用药与辨证施治的要求。炮制在中医用药中具有典型的特色,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并且高度重视中药炮制,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保证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的用药,最大程度的保障患者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静,唐全良,杨志.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J].陕西中
医,2010,31(9):1233-1234.[2] 田龙伟,杜晓盼,王毅.简述中药炮制对饮片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医
药,2011,31(04):75-76.[3] 丁安伟.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炮制学[M].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7.
投稿邮箱:sjzxyx88@126.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