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我国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来源:筏尚旅游网


我国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的金融资产总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章分析了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标签:城镇居民 金融资产 政策

我国城镇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占据了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总量的绝大部分。大多学者认为,城镇居民金融资产是居民持有的金融债权及权益凭证形式的资产。城镇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手持现金,储蓄性存款,有价证券(股票,债券及基金等)及储蓄性保险。短期而言,居民持有金融资产是为了获得利润。长期而言,居民持有金融资产的动机主要是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最终目的是实现跨期效用最大化。

一、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现状分析

1. 城镇居民金融资产存量迅速增长

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金融资产存量仅为110.46元,而到2008年,已经增长到了38100.64元,这个数字是1978年的345倍,年平均增长率达21.5%。城镇居民金融资产存量的增长主要源于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据有关资料,2008年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1978年的45.95倍。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其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居民将消费后剩余的可支配收入以金融资产的形式储存起来。另一方面,1978年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以往由国家包揽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制度都被取消,由于制度的变革,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大,出于预防性动机,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增大。

2. 手持现金比例持续下降

1978年人均手持现金为20.64元,占当年人均金融资产存量的18.69%,1988年这一比例降到了12.76%,而到了2008年,仅为3.46%。现金虽然流动性最好,但是其收益基本为零。居民手持现金主要是应付不时之需,即满足流动性需求。手持现金比例的大幅度降低,反映了居民对金融资产收益性的要求。

3. 储蓄存款比重稳中有升

无论从绝对数额还是相对数额来看,储蓄存款在居民金融产中都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三十年间,储蓄存款的比重基本在80%左右浮动,除了在1985年到1989年这五年间低于80%,其他年份均高于这一比例。1989年以后,储蓄存款的比重稳步上升,2008年末,达到历史最高值89.21%。从绝对数额来看,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为33988.70元,是1978年的378.40倍。年平均增长率达21.88%。

4. 有价证券发展迅速,总体增长较快,比重仍然较低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曾发行过国债,由于历史原因,1958年以后,国债的发行被终止。我国于1981年又恢复了国债发行。我国的证券市场建立于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开始发展。也就是说,1991年以前,是不存在股票的。因此,改革开放以后,有价证券的出现是从1981年算起的。1981年城镇居民人均拥有有价证券仅为0.05元,仅占金融资产存量的0.02%,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从绝对数量看,人均拥有的有价证券持续稳步上升,2008年达1491.77元。而从有价证券在金融资产存量中的比重来看,1981年到1988年,有价证券的比重增长颇为迅速,其1988年达到了历史最高值12.58%1988年到1994年之间出现过小幅震荡。从1994年起,一路平稳下滑,截至2008年,有价证券在城镇居民人均金融资产中的比重仅为3.92%。

5. 储蓄性保险比重有所提高

同债券市场的发展类似,我国保险市场市场也在1958年被取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保险业务又被恢复。城镇居民储蓄性保险从1985年开始计算。从图中可以看出,1994年以前,储蓄性保险在城镇居民人均金融资产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上下,从1995年起,该比重保持持续稳定上升的趋势,最高曾达到4.08%(2003年),此后又出现了缓慢的下降,2008年储蓄性保险的比重为3.41%,略低于当年有价证券的比重3.92%。

二、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存在问题

1. 各项金融资产比重差异大,结构严重失调

货币性资产在资产总额中占比过高,非货币性资产占比低。货币性资产包括现金和储蓄存款。从1978年到2008年的数据可以看出,货币性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额中的比重超过80%,有些年份甚至达到90%。货币性金融资产中,储蓄存款居于主导地位。非货币金融资产中,有价证券的比重在上世纪90年代曾超过10%,此后直线下降,直到2008年保持在3.92%,而保险类金融资产的比重基本上一直维持在5%以下。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货币性金融资产和非货币性金融资产的比重分布严重失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近年来制度变迁给居民带来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大。原有的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被取消,居民为了应付未来的不确定性,选择储蓄存款作为最主要的投资渠道。而储蓄存款集中在银行系统内,一方面,将风险间接转移给了银行,另一方面,使得企业间接融资高于直接融资,融资成本高。并且,居民获得的收益非常低。

2. 金融资产种类偏少,居民选择的局限性大

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金融资产种类偏少,因而,居民面临的选择局限性较大。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上可供居民选择的金融工具种类非常丰富,居民可根据自身期望的收益水平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等条件来选择适合自

己的金融产品。由于资本市场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发育还不成熟,金融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发达,使得居民可选择的金融产品种类非常有限,这就大大限制了其投资的渠道。并且,由于很多居民金融知识欠缺,对很多金融工具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对一些新兴的金融衍生品如期货、期权等望而却步。

3. 受政策性因素影响较大,对利率敏感性差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在渐进市场化过程中实行的是双规制利率体系,人民币存款利率属于管制利率的范畴,是受中央银行调控的。因此,存款利率的变动不受金融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用1990-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分别用加权后的人民币一年期名义利率的和实际利率的增长率作为解释变量,现金、储蓄存款、有价证券和储蓄性保险的年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对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相关系数结果见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名义利率增长率和储蓄存款增长率有着较高的正相关性为0.4621,名义利率增长率和手持现金增长率、有价证券增长率的相关度都较低,而实际利率增长率同四项金融资产增长率的相关性都不大。其中,实际利率增长率和储蓄存款增长率表现出负相关性。总体上我们可以判断,利率的变化与各项金融资产的变化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也就是说,各项金融资产对利率的弹性较低。

三、我国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完善的政策建议

1. 完善金融市场各项法律法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市场建立比较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而我国的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之后才真正建立起来,因此,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还存在一些漏洞,这就给各类金融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投资者的利益。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各项法律法规,严格规范市场运作。只有完善了金融市场的各项法律法规才能从根本上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提高投资者信心,吸引其进入市场。

2. 发展资本市场,推进金融创新

由于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对利率的弹性较弱,因此,通过调整人民币存款利率来达到分流储蓄存款的目的收效甚微。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发展诸如股票、债券市场和各类保险机构对优化城镇居民资产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的形式也日新月异,出现了代客理财、网上银行、网上证券交易、回购协议等金融工具。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和结构演进中最为关键和最为主要的内在推动力。我国金融创新的时间比较短,从创新水平、创新深度、创新规模而言,都处于起步阶段,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金融创新的不足制约了创新对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整的推动力。政府应该鼓励商业银行丰富其投资品种,增加投资者的选择。商业银行应丰富其金融衍生品的品种,根据不同层次的投资者的不

同需求,创造出适合他们的金融产品,从而拓宽其投资渠道。

3. 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

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督促金融中介机构的稳健经营,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居民不敢投资于各种金融工具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金融监管不完善,市场监管的透明度、公正性均不高,仍然无法切实保障广大投资者的利益。金融风险是金融监管的重点,因而防范风险应该是我国金融业监管的核心。金融风险源于金融运作中的不确定性,有效的金融监管能够防止金融机构过度涉险,保证整个金融业的稳健运行。

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城镇居民金融资产中货币性资产的比重过高,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居民在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并且,由于可选择的金融工具种类较少,所以,才只能投资于收益较低风险较低的储蓄性存款。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等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减少居民的后顾之忧,这样居民在投资金融资产时才能同时兼顾资产的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而不仅仅只关注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欣欣.不确定性与居民金融资产选择.生产力研究.2009(1)

[2施巧玲.关于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思考.现代商业. 2009(15).

[3]凌秀丽,廖瑾.李镇华.论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变化与商业银行经营.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4(4).

[4]程兰芳.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09

[5]宋光辉.中国居民金融资产总量估算和分析.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6]蔡则祥.金融结构优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李健等.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殷剑峰.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人民出版社.2006

[9]秦丽.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选择. 金融理论与实

践.200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