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民中 邹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正式进入课文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小的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做《“精彩极了”
和“糟糕透了”》,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小时候的事。作者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的
第一首诗,拿给母亲看后,母亲非常惊讶、兴奋地说:‘哎呀,你真是太有才了,这首诗精彩极了’。听了母亲的赞扬之后,小作者满心欢喜地期待着父亲下班回来后也能夸一夸自己的诗作。还特意将修饰了一番,可是下班回来后的父亲却只是冷冷地说了一句:‘糟糕透了!’当时的作者不明白,渐渐长大后作者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母爱和父爱)。 今天,我们跟着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这种爱。
过渡: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文脉,作者先是按一个孩子的
成长的顺序论述了对爱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接着又从父母的角度分析了爱的特征和区别,最后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学会成熟的爱。通过这三个角度论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文本探究 (一)、(孩子)爱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1~3段
1、作者在他著作《爱的艺术》这本书中指出:爱是一种能力。那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
爱的感受有怎样的变化特征呢?请同学们在1~3自然段中快速找出信息补充到表格中。 年龄段 刚出生阶段 (婴儿期) 8岁以下 (幼儿期) 8~10岁 (童年期) 少年时期 (成长期) 成熟时期 (成熟期) 特 征 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规律:无爱→ 被爱→ 有爱→ 创造爱 (总结说明:由此可见,随着一个孩子的不断地成长,他会渐渐地由婴儿时期的感觉不到爱,
到有被爱的意识,再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从被爱转变为爱别人,积极主动地去创造爱,直到使爱变得成熟。)
过渡语: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小时候,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母亲给我买喜欢
的玩具,那我就爱母亲;如果父亲骂了我几句,那我就不喜欢父亲。谁经常满足我的要求,谁更宠着我,我就更喜欢谁。站在理性的角度上来说,这就是弗罗姆所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
2、作者认为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它和不成熟的爱有什么区别?可否举例说明?
同学们请结合自己的认识讨论一下。(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幻灯片) 归纳: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意在强调我爱人的原因,是以被人爱为前提的。甚至有时候未能够得到别人的爱,会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 ,就像有
些同学小时候为了让大人能宠着自己,就假装生病或者暂时地听话。“不成熟的爱总是期望获取,所以说在爱这一关系中,它总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爱的地位。它的本质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而“成熟的爱”以“爱人”为基础,是通过付出来获得他人的爱。一个成熟的人懂得只有爱他
人,自己才会获得快乐;(成熟例子)——发自内心地爱父母,真心地觉得自己能为爸
爸妈妈做点事儿是开心的、幸福的。在父母无法满足我们的要求的时候,依然爱着他们。这是一种建立在理解和付出的基础上的爱。
成熟的人同时也深刻明白他人对于自己的重要性,知道给予比获得更重要,正所谓:“赠人
玫瑰,手留余香”。所以在爱的关系中,它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爱。它的本质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二)(父母)爱的特点和区别 4~8段
1、 过渡——人总是在慢慢地成长,对爱的认知能力也是在成长中渐渐提高的。在第4
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作者说“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对于
孩子而言,爱的对象的变化那,就是由对母亲的依赖到对父亲的亲近。
2、在作者看来,母爱与父爱各自有哪些积极面和消极面?为什么它们各自会有积极面和消
极面的?(思考讨论)
积极面:伟大,为人所渴求。(优点)
母爱
消极面:不需努力,也根本无法赢得。(缺点)
(作者认为,母爱是与生俱来的,母亲爱孩子是因为那是她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说,
如果你不是那位母亲的孩子,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无法赢得她的那份爱。)
积极面:可以通过努力赢得,受自己控制和支配。
父爱
消极面:必须努力获取,否则会失去。 为什么它们各自会有积极面和消极面的? 这是有父爱和母爱的性质决定的。
明确: 母爱:无条件。是祝福,是和平。代表自然世界。是故乡、是大自然、大
地和海洋。
父爱:有条件。代表思想世界,是法律、秩序、纪律。需要努力,顺从是最
大的道德,不顺从就会失去父爱。
小结:有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母爱是一种自然的、未经过多修饰的爱,感性成分较多;而父爱则更多地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基础上的、与人类文明紧密相关的爱,理性成分较多。
3、提问:关于作者提出的父爱与母爱的区别,你完全认同吗?(思考、讨论) A、母爱也有一定的条件性。
B、父爱和母爱一样,也有一定的无私性。
我认为父亲对子女的爱,也是无怨无悔的,也是不求回报的,也是无条件的。只是父亲表达爱的方式和母亲有不同的地方罢了。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来体会一下父母给与子女的无条件
的爱。
播放关于父爱的视频《无声的爱》
过渡:父母为我们付出的是在是太多了。如果说拥有母爱是一份幸福,那拥有父爱就是一种
付出。正因为如此,在帮助孩子实现爱的能力成熟的过程中,作者认为父爱、母爱职责也是不同的。 提问:两者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明确——母亲的职责: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爱和关怀,给孩子一生活上的安全感, 同时希望并支持孩子独立。
父亲的职责:坚持一定的原则,宽容耐心地指导孩子如何让为人处事,积极面
对生活中的问题,给孩子信心,最终使孩子独立。 (三)成熟的人如何爱
1、提问:父爱和母爱让我们渐渐认知爱,学习爱,那孩子自身该怎么做才能真正实现爱的成熟呢?
2、齐读第9自然段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要能达到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发展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的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实现良知的综合,从而使自己的爱的能力成熟起来。
2、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分别是什么?作者分别用两句话告诉我们。 (先由学生回答,再解释明确)
明确:母亲的良知是宽容和善良。如在生活中,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应该像母亲一般宽容善良,正确地对待他人的错误,正确地接纳他人,不因为他人一时的错误而剥夺了我们对他们的祝福和爱。可以说母爱给了我们最初的爱的能力; 父亲的良知则是严厉和原则。宽容他人又不意味着一味地宽容,尤其是在自己犯错的时候,要勇于为自己的错误负责,敢担当,让自己更值得他人来爱。因此父爱教会我们理智和判断。
三 爱的升华 小爱-------大爱
一个人,就是渐渐地从父母之爱中认知爱,学会爱,不仅爱父母,爱自己,也要爱他人,从小爱做起,学会大爱。去年三月,日本发生了大地震,很多人在地震中遇难,
对于是否要帮助受难的人,国人有两种不同的反应,但是很多国人还是伸出了援手。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知道,作为一个成熟的人,我们可以用父亲的良知正视两个民族之间那段不愉快的记忆;同时又应该如母亲一般宽容、博爱,帮助那些受难的、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给予他们爱和祝福。
过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又应该怎么学习去爱呢? 四、课堂作业——当堂写,当堂分享(视时间而定)
请给自己或身边的朋友写一句话或者建议,说说如何学会爱。
五、课堂总结
爱,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而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则是最重
要的:父母爱孩子,孩子也应该学会感恩父母,回报亲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理性地认识和对待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爱及关系,在学会长大的同时,学习如何创造爱,如何去爱,并从小爱中学会大爱,做一个渐渐走向成熟的,灵魂健康的人。 六、布置作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