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探索研究

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探索研究

来源:筏尚旅游网
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探索研究

作者:潘雅芳

来源:《高教学刊》2020年第25期

摘 要:文章对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作了适当的交待,提出了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以浙江树学山屿海商学院为例,提出了共建治理机构、确立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等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6大核心要素建设的实施路径,探讨了进一步推进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即解决行业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问题和解决“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力度不够问题等。以期对深化校企合作、破解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同质化、就业难与经济社会脱节、提高当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5-0168-05

Abstract: The article makes an appropriate account of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form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cultiv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al integration in industry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the industry colleg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six core elements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cultivation in industry colleges such as joint construction of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active mechanism for talent cultivation were discussed. The proposal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industry colleges was discussed, that is, to solve the industry The college lacks the motivation to train talents for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solves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training of \"double-training and dual-ability\" teachers. It is expecte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epen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cracking the homogene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the difficulty of employment 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isconnec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urrent local universities'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Keywords: industry colleg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一、問题的提出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当前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成为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行业学院是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强化产教融

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而出现的一种校企合作新思路。朱林生(2012)认为行业学院是学校与行业、与行业中若干企业合作建设的新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旨在为行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以服务区域产业为宗旨,本着平等的原则通过与地方行业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联合办学,建立以行业学院为载体的合作联盟,依托行业和企业资源,以产教融合为主线,通过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来培养能迅速适应行业与企业需要、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工作中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产教融合为主线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于深化校企合作、破解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同质化、就业难与经济社会脱节、提高当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文献回顾

对行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随着高校实践与理论研究不断发展近年来成为了热点。一方面,在实践层面,随着地方普通高校的转型要求,一些新建本科高校成立了行业学院,进行行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层面的创新探索,如常熟理工学院先后成立了“光伏科技学院”“电梯学院”,浙江树学成立了“绍兴黄酒学院”“山屿海商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成立了“检验检测学院”等,从2012年至此,国内地方本科院校陆续成立了数十家行业学院。另一面,在研究领域,2007年出现了最早的有关“行业学院”的学术论文,在中国知网输入“行业学院”或“产业学院”检索主题,可以检索到相关文献170余篇。从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来看,主要集中在行业学院的概念、人才培养机制的缘由、组织设计和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路径探索和培养成效等。

朱林生(2012)、李宝银(2015)、徐正兴等(2017)、徐绪卿(2018)等围绕行业学院的定位、办学合作主体、培养目标和培养手段等对行业学院的定义作了概述。在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机制的缘由方面,朱士中(2016)认为为契合新建本科院校从“传统高校模式转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要求,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要求下,“行业学院”是创新合作教育模式、有效解决人才培养的行之有效的新机制、新模式。黄艾(2015)、李玉峰(2016)对行业学院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关琦、潘维琴等(2014)、万伟平(2015)、朱士中(2016)等对行业学院的组织设计、运行机制作了剖析。李宝银等、韩猛(2017)等对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举措作了剖析。

从文献来看,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还是研究的核心问题,大家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野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但打破现有的思维分析范式并提供更多生动案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方面提供相关的经验和借鉴是这一领域研究的重点,浙江树学山屿海商学院一所培养康养旅居应用型人才的行业学院,学院成立以来,进行了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以浙江树学山屿海商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建设作为研究对象,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经验积累。 三、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内涵

行业学院是校企合作联盟的载体,而这种合作联盟是非常紧密型的联盟,实际上可称之为校企办学共同体,让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成为办学的主体,共同投入经费,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同时,在学校内部构建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支撑系统,在教学与科研、学科专业之间进行资源整合,使之互为支撑、相互渗透。

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在于内涵建设,即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校企在共建治理机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资团队、实践平台、人才评价等核心要素建设方面进行内涵建设。

(一)校企共建治理机构,确立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

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是校企之间通过契约合作形成战略联盟。学校在选择合作对象时,要经过认真的考虑和分析,要选择行业内一个或若干个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同时合作企业必然是对教育有情怀的,更愿意为人才培养投入办学经费,这是战略联盟成立的首要条件,这样才能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育人机制,保证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长效发展。同时,校企应共建行业学院治理机构,建立互动的机制,确立互动的内容与互动方式,以此加强有效互动和展开全面合作。

(二)聚焦行业需求,校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起点是培养目标和方案的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应用”,而应用来源于社会需求与企业需求。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行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培养的人才既要区别于高职层面的岗位操作型人才,也要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立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认真分析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对行业人才需求,结合自身特点,突出优势,明确定位,校企共同商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方案,使培养的人才与业界的需求结合得以实现。 (三)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课程是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所需要知识、能力和素养,密切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认真分析课程体系和内容,以学科专业理论为基础,行业企业应用能力建构课程为核心,人文素养培养课程为呼应,形成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优质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打造过程中,可以将行业规范及标准、岗位技能标准和企业职业素养作为主要内容,开发具有行业学院鲜明个性的应用性特色课程,改变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兼容的难题,整合学习,真学真做。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行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业务能力,以及较高的职业素养。 (四)校企共同建设实践平台

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教学环境强调职业情境的真实性,通过实践教学来为学生构建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干中學”,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起来,使学生毕业即能就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大致可分为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依托合作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校外实践平台,所有岗位对学生开放,让学生亲身感知行业企业文化以及先进技术。通过行业企业引入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共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并提供企业技术资料作为教学的案例,实现校企资源的互惠共享。让学生知识、技能、态度,通过校内外实践培养,形成职业能力。

(五)校企共同建设教学团队,共同参与教学

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的专业和能力水平。行业学院教师应是“双师双能型”教师,即不仅要具备教学研究能力,更应在行业专家,应该有能在行业实践工作的应用能力和职业指导能力。学校与企业根据各自的优势,遴选出优秀人才组成“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共同参与教学和课学资源库建设。

(六)校企共同实施学生管理,共融校企文化,共建人才评价机制

行业学院的学生既是在校大学生,又是行业企业的准职业人,具有双重身份。在学生管理中,实施校企共管模式。加强育人环节,建立由行业导师、行业专家、专职教师和优秀校友等组建的导师团队,实行全方位育人。

校企文化共融是保证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持续稳定的润滑剂。企业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些企业文化较好地传达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制度,学校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校企文化共融,对于学生加深对不同文化和多元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朱林生(2012)、李宝银(2015)、徐正兴等(2017)、徐绪卿(2018)等围绕行业学院的定位、办学合作主体、培养目标和培养手段等对行业学院的定义作了概述。在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机制的缘由方面,朱士中(2016)认为为契合新建本科院校从“传统高校模式转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要求,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要求下,“行业学院”是创新合作教育模式、有效解决人才培养的行之有效的新机制、新模式。黄艾(2015)、李玉峰(2016)对行业学院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关琦、潘维琴等(2014)、万伟平(2015)、朱士中(2016)等对行业学院的组织设计、运行机制作了剖析。李宝银等、韩猛(2017)等对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举措作了剖析。

从文献来看,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还是研究的核心问题,大家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野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但打破现有的思维分析范式并提供更多生动案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方面提供相关的经验和借鉴是这一领域研究的重点,浙江树学

山屿海商学院一所培养康养旅居应用型人才的行业学院,学院成立以来,进行了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以浙江树学山屿海商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建设作为研究对象,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经验积累。 三、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内涵

行业学院是校企合作联盟的载体,而这种合作联盟是非常紧密型的联盟,实际上可称之为校企办学共同体,让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成为办学的主体,共同投入经费,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同时,在学校内部构建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支撑系统,在教学与科研、学科专业之间进行资源整合,使之互为支撑、相互渗透。

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在于内涵建设,即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校企在共建治理机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設、师资团队、实践平台、人才评价等核心要素建设方面进行内涵建设。

(一)校企共建治理机构,确立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

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是校企之间通过契约合作形成战略联盟。学校在选择合作对象时,要经过认真的考虑和分析,要选择行业内一个或若干个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同时合作企业必然是对教育有情怀的,更愿意为人才培养投入办学经费,这是战略联盟成立的首要条件,这样才能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育人机制,保证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长效发展。同时,校企应共建行业学院治理机构,建立互动的机制,确立互动的内容与互动方式,以此加强有效互动和展开全面合作。

(二)聚焦行业需求,校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起点是培养目标和方案的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应用”,而应用来源于社会需求与企业需求。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行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培养的人才既要区别于高职层面的岗位操作型人才,也要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立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认真分析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对行业人才需求,结合自身特点,突出优势,明确定位,校企共同商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方案,使培养的人才与业界的需求结合得以实现。 (三)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课程是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所需要知识、能力和素养,密切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认真分析课程体系和内容,以学科专业理论为基础,行业企业应用能力建构课程为核心,人文

素养培养课程为呼应,形成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优质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打造过程中,可以将行业规范及标准、岗位技能标准和企业职业素养作为主要内容,开发具有行业学院鲜明个性的应用性特色课程,改变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兼容的难题,整合学习,真学真做。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行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业务能力,以及较高的职业素养。 (四)校企共同建设实践平台

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教学环境强调职业情境的真实性,通过实践教学来为学生构建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干中学”,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起来,使学生毕业即能就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大致可分为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依托合作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校外实践平台,所有岗位对学生开放,让学生亲身感知行业企业文化以及先进技术。通过行业企业引入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共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并提供企业技术资料作为教学的案例,实现校企资源的互惠共享。让学生知识、技能、态度,通过校内外实践培养,形成职业能力。

(五)校企共同建设教学团队,共同参与教学

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的专业和能力水平。行业学院教师应是“双师双能型”教师,即不仅要具备教学研究能力,更应在行业专家,应该有能在行业实践工作的应用能力和职业指导能力。学校与企业根据各自的优势,遴选出优秀人才组成“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共同参与教学和课学资源库建设。

(六)校企共同实施学生管理,共融校企文化,共建人才评价机制

行业学院的学生既是在校大学生,又是行业企业的准职业人,具有双重身份。在学生管理中,实施校企共管模式。加强育人环节,建立由行业导师、行业专家、专职教师和优秀校友等组建的导师团队,实行全方位育人。

校企文化共融是保证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持续稳定的润滑剂。企业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些企业文化较好地传达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制度,学校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校企文化共融,对于学生加深对不同文化和多元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朱林生(2012)、李宝银(2015)、徐正兴等(2017)、徐绪卿(2018)等围绕行业学院的定位、办学合作主体、培养目标和培养手段等对行业学院的定义作了概述。在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机制的缘由方面,朱士中(2016)认为为契合新建本科院校从“传统高校模式转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要求,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要求下,“行业学院”是创新合作教育模式、有效解决人才培养的行之有效的新机制、新模式。黄艾(2015)、李玉峰(2016)对行业

学院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关琦、潘维琴等(2014)、万伟平(2015)、朱士中(2016)等对行业学院的组织设计、运行机制作了剖析。李宝银等、韩猛(2017)等对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举措作了剖析。

从文献来看,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还是研究的核心问题,大家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野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但打破现有的思维分析范式并提供更多生动案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方面提供相关的经验和借鉴是这一领域研究的重点,浙江树学山屿海商学院一所培养康养旅居应用型人才的行业学院,学院成立以来,进行了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以浙江树学山屿海商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建设作为研究对象,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经验积累。 三、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内涵

行业学院是校企合作联盟的载体,而这种合作联盟是非常紧密型的联盟,实际上可称之为校企办学共同体,让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成为办学的主体,共同投入经费,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同时,在学校内部构建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支撑系统,在教学与科研、学科专业之间进行资源整合,使之互为支撑、相互渗透。

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在于内涵建设,即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校企在共建治理机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资团队、实践平台、人才评价等核心要素建设方面进行内涵建设。

(一)校企共建治理机构,确立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

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是校企之间通过契约合作形成战略联盟。学校在选择合作对象时,要经过认真的考虑和分析,要选择行业内一个或若干个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同时合作企业必然是对教育有情怀的,更愿意为人才培养投入办学经费,这是战略联盟成立的首要条件,这样才能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育人機制,保证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长效发展。同时,校企应共建行业学院治理机构,建立互动的机制,确立互动的内容与互动方式,以此加强有效互动和展开全面合作。

(二)聚焦行业需求,校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起点是培养目标和方案的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应用”,而应用来源于社会需求与企业需求。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行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培养的人才既要区别于高职层面的岗位操作型人才,也要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立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认真

分析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对行业人才需求,结合自身特点,突出优势,明确定位,校企共同商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方案,使培养的人才与业界的需求结合得以实现。 (三)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课程是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所需要知识、能力和素养,密切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认真分析课程体系和内容,以学科专业理论为基础,行业企业应用能力建构课程为核心,人文素养培养课程为呼应,形成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优质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打造过程中,可以将行业规范及标准、岗位技能标准和企业职业素养作为主要内容,开发具有行业学院鲜明个性的应用性特色课程,改变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兼容的难题,整合学习,真学真做。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行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业务能力,以及较高的职业素养。 (四)校企共同建设实践平台

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教学环境强调职业情境的真实性,通过实践教学来为学生构建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干中学”,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起来,使学生毕业即能就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大致可分为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依托合作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校外实践平台,所有岗位对学生开放,让学生亲身感知行业企业文化以及先进技术。通过行业企业引入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共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并提供企业技术资料作为教学的案例,实现校企资源的互惠共享。让学生知识、技能、态度,通过校内外实践培养,形成职业能力。

(五)校企共同建设教学团队,共同参与教学

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的专业和能力水平。行业学院教师应是“双师双能型”教师,即不仅要具备教学研究能力,更应在行业专家,应该有能在行业实践工作的应用能力和职业指导能力。学校与企业根据各自的优势,遴选出优秀人才组成“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共同参与教学和课学资源库建设。

(六)校企共同实施学生管理,共融校企文化,共建人才评价机制

行业学院的学生既是在校大学生,又是行业企业的准职业人,具有双重身份。在学生管理中,实施校企共管模式。加强育人环节,建立由行业导师、行业专家、专职教师和优秀校友等组建的导师团队,实行全方位育人。

校企文化共融是保证行业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持续稳定的润滑剂。企业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些企业文化较好地传达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制度,学校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校企文化共融,对于学生

加深对不同文化和多元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