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潮
作者:杨玉花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1期
摘 要:人道主义思潮,从“”以来就或隐或现的存在于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着。运动是一个人的时代,人的发现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新文动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潮。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人道主义;思潮
作者简介:杨玉花(1973-),女,商丘市人,本科,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1
人道主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新文动以来,在文学中倡导以人为本的创作原则,以人道主义的文学创作,在反封建、资产阶级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化建设以后多元精神文化的冲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人道主义精神概述
人道主义思想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它是为了以文学作为思想的武器,反对封建统治,提倡对人的关心和爱护,认为人是道德的中心,要建立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在我国的现当代文学中,人道主义起源于新文化运动,鲁迅、胡适、周作人、梁实秋、陈独秀等人在文学创作中都举起了人道主义的大旗,在文学作品中宣扬人道主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推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创作方针,人道主义、人情、人性的文学创作在这一阶段得到一定发展但很快遭到批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学创作者又对“十七年文学”中的人道主义进行的讨论。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方式和西方思潮的涌入,带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消费主义和多元的精神文化对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很多的影响,在文学理论界又一次引起了人们关于文学人文精神的讨论。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潮,主义集中发展在两个时期,一个是新文化运动,人道主义作为反对数千年的封建和传统思想统治的有力武器;一个是在十年之后,文学界再次出现对人道主义的讨论。人道主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两次大放光辉,都是对旧制度的反抗和批评,是以人道主义核心的启蒙文学,在社会思想的启蒙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在人道主义中,人的精神和价值始终是文学创作追求的目标。如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迅说过:文学者要求的是人的。茅盾也说过:新文动的目的,就是人的发现,即个人主义。而周作人,被认为是新文动时期人道主义的先驱,他的《人的文学》《新文学的要求》《平民文学》三篇文章被认为是中国新文动中最早对人道主义进行具体阐述和倡导的论述。
周作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哲学上对新文动的本质进行了阐述,提出“人道主义并非之间所谓的悲天悯人或者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而是一种个人主义和人间本位主义。”周作人对人道主义的论述,是基于封闭的、个人的理性形态,没有包含复杂的社会动感形态。忽视社会整体性的人道主义,追求个人的完善和内敛,是周作人人道主义的局限性。总体来说,周作人所提出的人道主义,具有以下的三个特征:一是周作人在其作品中对“小儿”和“女人”格外的关爱,这与其他作家的人道主义相同;二是爱是博爱和平等,是人人都能享有自由真实的幸福生活,强调爱不专属于哪一类人,即使是对于小儿和女人也一样;三是否定慈善主义的人道主义,追求人格和人人自爱,不做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施舍的人道主义。周作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很强的个人完善和内敛性。
与周作人相比较,同一时期的梁实秋、鲁迅、胡适等对新文学的人道主义提出了较为激进的姿态,从不同的角度对人道主义进行了阐述。其中,梁实秋的阐述在当时的影响较大,梁实秋提出“伟大的文学不在于表现自我,而是表现一个普遍的人性”,梁实秋具有古典保守倾向的人道主义理论,被称为新人文主义。梁实秋认为人性是永久的,具有固定性和普遍性,因此没有时间的。文学要建立在这永恒不变的人性的基础上。
建国以后,我国实行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艺创作方针,人情、人性和人道主义得到一定发展。巴人的《论人情》,呼唤文学创作中人情味的回归,认为人情也是人道主义,是文艺作品之所以引人入胜的东西,文艺作品要起到教育功能而要首先到达吸引人的功能的基础。认为文学作品要表现包含着人情、人性的现实生活。钱谷融在《论文学是人学》一文中提出文学必须以人为中心,从人出发,反对将对人的描写作为反映现实的手段和工具。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他们的人道主义受到批评,批评者以鲁迅的人性论为依据,强调人性的阶级性,认为人道主义与马克思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不相符,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在经历了十年的错误之后,再也没有人否定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文学,在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都突破了对人道主义探讨的禁区。人道主义成为新时期文学对错误历史的反省和打破概念化、教条主义文学创作现象的途径。这一时期,人们对十七年文学期间的共鸣说、价值说和真是说等人道主义理论进行了再次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对人道主义进行了立论。朱光潜是这一时期较早重申人道主义的理论家,认为文学作品要深刻的反应人性,帮助人完善人性。六十年代受到批评的钱谷融和王淑明等人也从真是说的角度为人道主义进行的立论,认为人是文学描述的中心。这一时期,人道主义得到一定的发展。
进入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被日益的边缘化,文学艺术需要在新的时期重新对自己的作用和地位进行定义。同时,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差距和城乡差距等社会问题,享乐和拜金主义兴起,人们的精神生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即多元又空虚。文学界在这一时期对人道主义人文精神是否“失落”进行了讨论,王朔现象是这一阶段的热点,王蒙、刘心武、王彬彬等人围绕着这一阶段文学是否出现人文精神危机的话题展开了讨论。 总结:
人道主义是中国文学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学最大的收获和一直存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种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钱谷融,吴俊.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人道主义[A]. 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
2、张先飞. “”现代人道主义观念的当下反思[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任相梅.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潮[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