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第1 1卷第12期 梗、能使郁滞上下宣行。凡顺气诸品,唯此纯良。”清・王孟英氏以苏 ・中医中药・675 床中,对一些慢性胃炎、经用理气和胃、温中健脾等法,或用苦寒、 叶伍以黄连,名“苏叶黄连汤”,若以苏梗更以苏叶,临床用治温热蕴 阻于中焦、致使胃气上逆,呕恶不止诸症。疗效颇佳。 2久病顽痛、药用活血化瘀 慢性胃炎日久不愈,以痛为主者,久痛多瘀,且有“不通则痛”之 圣训,瘀属有形,故其痛有定处。论其病因,应与饮食寒暑,劳倦情志 所伤关系密切。沈金鳌云: “情志失调,郁伤脾之络,致败血瘀留”。 温热药物疗效不显著者,证见胃脘部痞满不舒,恶心呕吐、13干、饮 食减少或泛酸、肠鸣、大便稀薄或燥结,舌有薄苔。此类病例,均应 用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之法则,方选半夏泻心汤。胀满者选加厚朴、 大腹皮、麦芽、神曲、内金诸品;若寒热之邪错杂于中,而寒邪下干 肠道,中焦邪热不解,阳不下交、阴不上乘,而现大便溏或泄泻者, 证属脏热肠寒,当选加附子、干姜、苏叶、肉桂、诸品以温阳,或佐 以赤石脂、禹余粮、诃子、石榴皮之属以收敛止泻。若邪热下干,蕴 蒸于肠道,而现大便燥结者,证属脏寒肠热,当选加大黄、芒硝之属 以泻热通便。 王清任: “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若脾胃虚弱或 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或胃阴不足,久病失其濡养,皆可致运化失调,气 血生化不足,血运无力而致瘀。治宜在辩证施治之方剂中,佐以活血化 瘀之品,药物常选用五灵臌、蒲黄、枯矾、大黄炭、三七等 五灵脂有 总之,慢性胃炎无论是饮食寒暑、情志劳倦何种原因所致,最终 都会导致脾胃运化失调,致使因胃气壅滞,失其和降,治宜降逆和 胃;若胃痛久治不愈,以痛为主,且痛有定处者,必有瘀滞,治宜活 血化瘀。若因寒热之邪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职,治宜寒温并用,辛 开苦降;在临床辨证施治时,无论是浅表性胃炎、还是萎缩性胃炎、 只要辨证准确,疗效才会卓著。 散血和血止痛之功效。《本草经疏》谓其:“瘀血心胃间作痛,血滞经 脉,气不得利,攻刺疼痛等证,在所必用。”蒲黄既能活血化瘀、又能 收敛止血,与五灵脂相伍即失笑散, “失笑一投,捷于影响”,乃是二 者相须为用,通利血脉,止痛祛瘀之功效。枯矾酸涩性寒、人肺、脾、 胃、大肠经,有收敛生肌、止血定痛之效。临床若与五灵脂、蒲黄配 伍,其活血化瘀、收敛生肌、止血定痛之效更著。 3寒热错杂。治宜辛开苦降 汉代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病变证中,曾论述了“寒热错 杂”致痞,创立五泻心汤。并指出痞的病机为:脾胃升降失职,寒热 参考文献 [1 东汉・]张仲景著金匮要略、伤寒论【M]. [2]金・李呆撰.兰室秘藏【M]. [3】 明・贾所学撰,清・李延昱补订.药品化义[M】. [4] 明・缪希雍撰.本草经疏,又名神农本草经疏【M]. 之邪错杂于中焦,而现心下痞满,开创“辛开苦降”之治疗法则。临 面瘫的中医治疗临床分析 刘修成 (四川省仪陇县来仪乡卫生院,四川仪陇637600) 【摘要】目的分析给予面瘫患者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面瘫患者8O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 组患者西医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中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O5)。结论中医治疗面瘫患者,疗效显著,不良 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治疗;面瘫;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5.1 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 94(2013)12-0675—02 面瘫又称为神经麻痹;临床上,~般将面瘫分为两种类型,一种 是周围性面瘫,另一种是中枢性面瘫;这两种类型的面瘫无论是病 因,还是症状均有显著性差别,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眼部、 口部歪斜至一侧,中医将其称为13眼歪斜 】。本文选取面瘫患者8O例 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中医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9fij至2o12年9JEJ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作为 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最小的为 15岁,最大的为55岁,平均年龄为(43.4±2.4)岁。其中,44例患者 两组患者均采用针灸治疗,主要针灸穴位为足三里、历兑、冲 阳、颊车、下关、地仓,配合针灸穴位:印堂、承浆、四白、迎香。 采用接气通经的手法进行针灸,将上述的各个穴位进行针刺,得气 后,在患侧的足三里穴进行平补平泻,使气感沿着患者的足阳明逐渐 向患者面部上行。 对照组在采取针灸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西药治疗,完成针灸后,将 剂量为10mg的地塞米松及640万单位的青霉素进行静脉滴注,每天静 脉滴注一次,至少要连续静脉滴注一个星期。观察组在采取针灸治疗 的基础上结合中药治疗,中药配方主要为:白芷、升麻、黄芪、桂 枝、桔梗、僵蚕、葛根及生甘草,前三者的剂量均为lOg,中间三者 的剂量均为5g,后二者的剂量分别为15g、5g。用水将上述药物煎煮 服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增减,如果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 表虚恶风,可以去掉桂枝及黄芪,如果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可以在上 述药方中加入丹皮、连翘、双花煎煮服用;如果患者病程较长,可以 在上述药方中加入地龙、赤芍、红花煎煮服用 】。 1.3疗效判定 ①痊愈:治疗后,患者面部功能恢复正常,体征及临床症状完 为左侧面瘫,36例患者为右侧面瘫,患者的病程最短的为10天,最长 的为4O天;诊断标准与面神经麻痹中关于面瘫的诊断标准相符合【】】。 排除标准:血管病变、肿瘤、癌症转移、中耳炎、蛛网膜或者颅底炎 性反应等病变。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治疗,每组均有4O例患者。对 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没有显著性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O.05),可以用于临床比较。 1.2方法 全消失,②显效:患者的主要面部功能恢复,体征及临床症状基本 676・中医中药・ 上都消失;③有效:患者部分主要面部功能恢复,体征及临床症状 出现显著性改善,④无效,患者的病情与治疗前无异,甚至有加重 的倾向 】。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计 April 2013,Vo1.11,No.12 者激素及抗生素治疗,能够将患者的面神经炎症有效控制,并且还能 够有效消除水肿。 少数面瘫患者在起病初期会出现面部、耳下及耳后疼痛,病情严 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患侧舌前消失或者减退2/3的味觉,并且还有可能 会出现听觉过敏等不良症状,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面瘫大多是由于患者体内气血不利、脉络受 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 尸<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对比两组的疗效[n(%)] 2.1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 阻导致发病的,所以,中医治疗面瘫,主要以祛风养血及祛风通络作 为治疗方法。本组中药治疗中,黄芪具有补元气、气旺血行的功效; 地龙具有痛经活络的作用;红花则具有活血祛瘀的功效,自芷属于辛 温解表药,具有痛经止痛、散寒祛风的功效;而葛根则具有解肌舒筋 的作用;纵观整个药方,具有祛瘀通络、气旺血行、祛风消痰、通常 经络的作用,是面瘫治疗的有效药方。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观 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 2_2分析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给予患者针灸治疗,能够将患者太阳筋络的风邪祛除,并且疏通 患者体内的各个筋络,本文中,所取穴位联合针灸,具备活血补气及 通络祛邪的功效,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具有事半功倍的特点 】。 本文给予面瘫患者中医联合针灸治疗,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 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血尿常规、全身性过敏、血糖、血 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等不良药物反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O.05)。 3讨论 临床上,常见的周围性面瘫致病原因是面神经炎,发病前,大多 数患者有受凉史或者被冷风吹过,主要是由于感染病毒导致发病的, 面神经炎会导致患者局部面部神经组织出现缺血性水肿,对面部神经 率低,是治疗面瘫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骆大富.推拿按摩配合针灸治疗面瘫36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0, 35(6):47—49. 【2]徐伟明周近敲针刺治疗面瘫63例临床报告[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0,21(2):109—1 10. 产生压迫,导致患者出现面瘫,因此,临床治疗中,应该及早给予患 [3]陆雪萍.中医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56例[J】.内科,2010,11(05):113—114. 清肺止咳糖浆治疗肺热咳嗽448例临床观察 杨艳明 (广西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桂林市第五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西桂林541000) 【摘要】目的观察清肺止咳糖浆治疗肺热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623例肺热咳嗽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 组448例采用清肺止咳糖浆治疗,对照组175例采用急支糖浆治疗,比较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 80.1%、8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9.7%、60.6%(P<0.05)。治疗后两组证候积分明显减少(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的证候积分 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肺止咳糖浆治疗肺热咳嗽,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值得・I盏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清肺止咳糖浆;肺热咳嗽;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61 94(2013)12-0676-02 肺热咳嗽最常见于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一般表现 为反复咳嗽,少痰,活动、受热后咳甚,舌红、唇红…。对于肺热咳 嗽的治疗临床不能滥用抗生素,否则非但不能达到治愈效果,反而会 加重病情的发展 J。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采用清肺止咳糖浆对 448例肺热咳嗽治疗,现将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 限公司),30 ̄/d,30mL/次。两组均7d为1个疗程。 1.3疗效标准 分别于治疗前后根据咳嗽、咯痰、咽痛、15渴的轻重程度,分别 计3(症状的显著或持续出现),2(症状时轻时重或间断出现),1 (症状轻或偶尔出现),0(无症状)分。参照1994年 中医病证诊 断疗效标准 中相关治疗标准 ],于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判定:治愈: 咳嗽及其他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好转:咳嗽 及其他临床症状,体征减轻,证候积分减少≥30%;未愈:症状无明 显改变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4统计学分析 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有咳嗽症状患者623例,经 中医辨证为肺热咳嗽,排除高血压、严重肝、心、肾功能疾病和其它 肺部疾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48例,男235例,女213 例,年龄23~46岁,平均(34.7±5.6)岁;对照组175例,其中男93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疗效比较采用:(2检验,治疗前后证 候积分比较采用啦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80.1%、89.7%,明显高于对照 2.1两组疗效比较 例,女82例,年龄21~48岁,平均(35.2±6.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急支糖浆(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3 次/d,20mL/次;观察组采用清肺止咳糖浆(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 组的49.7%、6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