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一、产生与确立
1产生的背景: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社会环境——社会科学的发展
2为何诞生美国:政治——经济——社会
3早期学术思想源流:①欧洲源流 ②美国源流
4著名人物及其学说
※四大先驱
① 哈罗德·拉斯韦尔(H.D.Lasswell,1902-1980)
② 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1890-1947)
③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ld,1901-1976)
④ 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21-1961)
※施拉姆
香农
维纳
李普曼:拟态环境
麦克卢汉
5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二、研究对象
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三、学派
经验学派:传统学派,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尤其指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批判学派:以“法兰克福学派”和“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
批判学派分支:①政治经济学派 ②文化研究学派 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④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⑤法兰克福学派
两者比较:研究目的——研究焦点——研究方法——社会观
四、研究方法
1 两种方法系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2 具体研究方法: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
传播
一、定义
1信息
2 传播(郭):
3 传播学:
二、符号与意义
定义:
功能 :
※象征性互动理论
象征性社会互动
三、传播发展史
口语——文字——印刷——电子
(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
信息社会:
特点:
四、传播模式
※线性模式
①拉斯韦尔模式
5W:
内容:
评价:
②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内容:
评价:
循环互动模式
①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内容:
评价:
②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内容:
评价:
③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内容:
评价:
系统模式
①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②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
五种传播类型
一、人内&人际
二、群体&组织
三、大众传播
定义:
特点: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
2 赖特“四功能说”
3 施拉姆的综合功能说
4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大众报纸(“便士报”)的特点和意义
传播的正面功能: ①传播信息 ②引导舆论 ③教育大众④提供娱乐
传播的负面功能: ①混淆是非 ②麻醉精神 ③信息过量 ④丧失自由 ⑤审美弱化
⑥影响健康 ⑦国家主权
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构成要素
传播者——受众——讯息——媒介——反馈
媒介研究
媒介:
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
※麦克卢汉
1 媒介是人的延伸
2 媒介即讯息
3 热媒介与冷媒介
4 地球村
控制研究
-----媒介外部的控制研究-----
传播制度:
集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
-----媒介内部的控制研究-----
把关:
※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
把关原因:信息差异性—传者差异性—受众差异性
把关过程:收集信息—过滤信息—制作信息—传播信息
影响因素:①政治、法律 ②经济 ③社会、文化 ④技术 ⑤信息 ⑥组织 ⑦受众 ⑧传者
受众研究
受众:
受众观:①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②市场的受众 ③权利主体的受众
受众与信息
1 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2 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
②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
受众相关理论: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
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
※研究历程
20世纪20-30年代 早期子弹论
20世纪40-60年代 霍夫兰 拉扎斯菲尔
20世纪60-70年代之后 适度效果论 强大效果论
枪弹论
又称子弹论、皮下注射论,
宣传研究
潘恩基金会研究
评价:
有限效果论
传播流程(communication flow)
《人民的选择》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霍夫兰“耶鲁研究”
评价:
两级传播理论
伊里调查
舆论领袖
两级与多级传播评价
适度效果论
使用与满足研究
创新与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议程设置功能(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教养理论
知识沟(knowledge gap)
评价:
强大效果论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
评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