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 1.群落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判断下列各项是否属于群落。 ①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 ) ②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鱼。( ) ③一个池塘里的所有生物。( ) 提示:①× ②× ③√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森林群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物种丰富度调查方法:样方法、取样器取样法)
(3)优势物种: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4)特点: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
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土壤小动物的作用: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1.采集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物种数和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
3.物种相对数量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体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
4.实验步骤
1
5.实验结论
(1)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2)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6.用具分析 (1)诱虫器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它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
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7.注意事项
(1)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杀死并保存标本,若要保存活体通常用含有湿棉花的试管收集。
(2)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直接取出来,体型较小的小动物则需用吸虫器采集。
(3)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如果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它们的特征。
二、群落的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互惠)
(1)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举例:海葵和寄居蟹。 2.互利共生
(1)定义: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2)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真菌和藻类共生体)。 3.捕食
2
(1)定义: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2)举例:翠鸟捕鱼。
(3)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4.寄生
(1)定义: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2)举例:马蛔虫与马;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5.种间竞争
(1)定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2)举例: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与斑鬣狗。
(3)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思考: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原始合作的两种生物分开后,各自能独立生活;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分开后,至少有一方不能独立生活。
巧辨2种种间关系曲线
(1)捕食关系曲线: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①从最高点判断,一般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2)种间竞争关系曲线:
一升一降,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1)现象: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决定因素 ①植物的分层
a.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b.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
②动物的分层: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垂直结构的分层实例
森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3
湖泊:挺水层、浮水层、沉水层 森林中动物的分层:黄鹤(上层)、啄木鸟(中层)、画眉(下层)。 2.水平结构
(1)分布: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
(2)决定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注意:
①一般情况下,任何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②群落存在空间结构,而种群不具有空间结构。比如“竹林中的箭竹错落有致”不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的箭竹属于种群的范畴,不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③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从低到高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高山植被分布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因为在每一个自然区域地段,均具有自然群落,而每一个群落都有各自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四、群落的季节性
1.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实例:
(1)某些种类的植物在早春来临时开始萌发,并迅速开花和结实,到了夏季,其生活周期结束,某些种类的植物在夏季达到生命活动的高峰,从而导致群落在春季和夏季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2)有些动物的季节性迁徙。 (3)有些动物的冬眠或夏眠。 五、生态位
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研究范围
(1)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植物: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意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关系
4
注:在一定的地域内。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