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略论宋代书院教育及其借鉴作用

略论宋代书院教育及其借鉴作用

来源:筏尚旅游网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略论宋代书院教育及其借鉴作用

邵文霞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摘 要]书院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唐朝以及五代。然而书院真正成为制度和得到大力发展乃至兴盛却是在宋朝,这是与宋朝官府的支持、文化环境以及自然科技的发展分不开的。宋代书院在组织管理、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对当时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书院在高等教育方面所蕴含的意义,也可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所借鉴。[关键词]宋代;书院;书院教育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8)02-0310-02

本为藏书机构的书院,由于历史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

曾经表示/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下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其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0(5宋史#宋太祖

本纪6),政府积极赞助地方州县及个人办学,并且大力兴办图书文化事业。作为支持书院的一种姿态,真宗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召见了岳麓书院院长周式,授予他国子监主簿的官衔,以示表彰。虽然这个官衔并不是周式的实际职务,而只表明他的俸禄和在官员队伍中的地位,但却充分显示了政府对书院的大力支持。仁宗天圣二年(1025),朝廷批准地方官的请求,赐予士人侯遗在三茅山创办的茅山书院庄田三顷,以解决学生的食粮问题,改善书院的经济条件。此外宋初政府提倡读书、重用文臣、鼓励仕进,激励文人就读,为书院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在宋初官学体制未建之前,地方私人办学风气已很盛。北宋初期的书院已有了一定发展。据吕祖谦5白鹿洞书院记6载:/窃尝闻之诸公长者,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后,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先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师多至数百人0(吕祖谦5东莱集6卷六),出现了白鹿洞、岳麓、雎阳(应天府)、嵩阳、四大书院以及石鼓茅山、华林、雷塘等一批著名书院。

其次,宋代书院自由的学习空气、浓郁的学术氛围促进了书院的兴起。宋代儒、道、佛三教俱重,学术文化繁荣。宋代的理学、心学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在细节上达到了精致的程度,道、佛也得到了相应的大发展。不同学派的学者在交流、论辩的时候都需要一定的场所,书院成为了学者集散、著书立说不可或缺的场所。主张学术自由的比较典型的人物就是理学大师朱熹。他曾邀请与之论战多年的陆九渊来白鹿洞书院讲学。这就为书院的学术空气注入了新鲜、自由、兼容之活力。/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0,并请陆九渊把讲义/笔之于简0,朱熹亲自写5跋金溪陆主簿白鹿洞书堂讲义后6,珍藏于书院以供摹览学习。这种百家争鸣、自由论辩的学术活动,是宋代书院兴起并得

转变而担负起了知识教育和学术传播的职责,成为了以藏书

为后盾的人才培养基地。书院的称谓始见于文献是在唐末五代时期,其时之书院,尚处于萌芽时期。进入宋代,书院得到大力发展,闻名后世的北宋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嵩阳书院)或八大书院(即上述四书院外,再加上石鼓书院、茅山书院、华林书院、雷塘书院),都创立于宋初,代表了宋代书院教育最高水平。进入南宋,书院教育更加发达,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几乎取代了官学,成为当时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据学者统计,两宋书院的总数,大体在200)400所之间。宋代许多名师大儒,诸如朱熹、陆九渊、杨简、吕祖谦、真得秀、胡宏,都在书院讲过学,是积极推动书院教育的代表人物。宋代书院教育为世人所推重,对社会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宋代书院兴起的原因、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借鉴作用略作论述。

书院在宋代兴起并达到极盛并不是偶然的。宋王朝在我国的封建王朝中较为弱小,建国伊始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李顺、王小波起义),且外有辽、西夏、大理等国虎视眈眈,可谓内忧外患,难以给官学的发展提供充足而稳定的社会保障。而在事实上,宋朝也曾经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兴学运动,那就是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庆历兴学0、由王安石发起的/荆公新学0和由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0。尽管三次兴学使官学得到一定发展,但由于朝廷对学校教育控制过严,官学教育和科举考试内容单一,不同学术流派难以立足官学,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学校形式出现。

具体地说,宋代书院兴起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宋代朝廷支持书院发展。宋代重文抑武,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因而对由科举而致仕的人才需求增加。宋太祖

[收稿日期]2008-01-19

[作者简介]邵文霞(1983-),女,山东禹城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310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次,自然科学在宋代得到较大发展,尤其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书院的大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书院是读书、讲学的学术单位。书籍是生徒的精神食粮,是书院赖以流传、发展学说的手段,而书籍的刊行又需要文化传媒技术。特别是印刷的进步,使得宋代公私刻书业的兴盛起来,从而促使书籍得以大量流通。

书院作为一种在官府或私家聚书、藏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学者讲学、士子求学为主的培养人才机构,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近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物质依托,对中国古代人才的培养与学术的发展、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与其书院教育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第一,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学术研究是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而书院的教育教学,又是其学术研究成果得以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密切相联,共生互动。宋代的岳麓、白鹿洞、石鼓、嵩阳、应天府、茅山等书院,都是因为其教学有功获得/御赐0扬名的。经此一朝,书院教育教学功能得到了强化,其声名彰显天下。/宋初三先生0中的孙复、石介所办的泰山书院、徂徕书院,是以研究、讲求学术并培养学派传人为主的书院。

第二,/百家争鸣0与/开门办学0。书院的教学继承了稷下学宫的优良传统,采取/百家争鸣0、开门办学的政策。书院教学不拘泥一家之言,允许不同学派进行广泛的辩鸣。比如南宋时期朱熹和陆九渊是两个不同学派的学术领袖,曾进行过公开的论辩。但朱熹却主动邀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学,并把讲学内容刊刻在石头上,以便于学生学习与参考,这为不同学派在同一书院讲学树立了榜样,首开书院/讲会0之先河。此后,许多书院的主讲在讲学中都欢迎别人质疑问难,进行辩论。教学人员也不限于书院自身,而是广泛邀请学界名流前来讲学。宋代书院逐渐形成的/讲会制度0,使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教学气氛活跃,学术研究氛围浓厚。而且,书院讲会制度的盛行,不仅打破了各家书院之间的门户之见,而且打破了师生之间在授业上的地域限制,学生来去自由,师生之间自由交流,形成了高等学校开放的办学传统。这对我们当前学术界出现的/近亲繁殖0现象来讲,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

第三,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书院的大师在教学过程中,大抵是提举纲领,由学生随其深浅自行体会。至于教学内容,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各有差异,决不强求一致,学生学习进度的快慢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对于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更是随其钻研体会的程度,令其各有所思,不求一律。老师有时略加点化,启发自悟,有时明白讲解,以期彻悟。另外,书院教学注重知行结合,讲求/躬行践履0。书院的大师们认为只教学生/读书穷理0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读书穷理与/躬行践履0相结合,引导学生把掌握的知识义理付之于亲身实践。书院的教学寓教于乐,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期间,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他每有闲暇即赴书院留居,与生徒游泉石

山水林木之间,寓讲说、启迪、点化于游乐之中。宋代书院注重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做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四,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以道相交,感情深厚。书院实行自由择师的制度,学生往往是慕名而来,师生之间以道义相守,以诚相待。学生跟随老师的时间较长等都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比如,明代东林书院的师生共同关心时政,探讨学术,议论得失,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在讽议朝政惨遭迫害的情况下,生死相随,矢志不移。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尤其是在私学教育中,形成了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书院制度是由私学演化发展而来的,它理所当然地继承并发扬了尊师爱生的光荣传统。

宋王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宋代的书院教育却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有益的借鉴。

宋代书院的兴盛首先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宋初百废待兴,书院在担负教育职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至南宋时,书院的极度兴盛更是在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书院的发展还对宋代学术,尤其是对理学的兴起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宋朝的大理学家如朱熹、陆九渊、吕祖谦都是依靠书院传播理学、广收门徒,使得理学得到了极大发展。

此外,宋代书院还为后世书院教育提供了样板,也为现代教育和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宋代书院对当前教育影响最显著的是成人教育领域。宋代的书院属于面向成人的教育,蕴含了现代成人教育的萌芽和雏形。现代成人教育具有社会性、开放性、教育对象的宽泛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学习过程的自主性等特性,这些与宋代书院的特性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国的成人教育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加大对宋代书院乃至中国古代书院的研究力度,对目前成人教育的发展将大有益处。提高成人综合素质,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国儒学思想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2]李国均.中国书院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3]王炳照,郭齐家.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李定开,谭佛佑.中国教育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

[5]叶忠海.成人教育学通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6]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上册)[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岳广腾]

3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