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定目标、提出理念
本课是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第五课时。《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历史中学生比较熟悉的部分,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课的学习内容更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基本史实。同时这部分内容进一步深化了“没在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主题。
本课有两个主题:“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引导学生学习在人民政府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所做的各项筹备工作。
“难忘开国大典”展现了开国大典那天的宏大场面,激动人心。
根据课标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情,本课设计了如下目标:
1.进一步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党和祖国的情感。
2.知道国旗和国歌的内涵。
3.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经过和伟大意义。
研读目标不难发现,本课教学重点就是进一步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含义,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经过和伟大意义。如何抓住及突出教学重点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及目标确定,我有如下几点设想,以完成目标的学习:首先,以儿童社会
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其次,紧抓“情感”线,激趣激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激情。
二、谈学情,融教学,渗透理念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道德基础和思想意识,对文本也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积累了较丰富的课外知识。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以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了教法与学法的融合。
1、注重新旧联系,拓展教学空间。
根据《课标》要求,我设计“图片导入”、“观看开国大典”、“中国60年前后阅兵式的对比”等环节,使学生自主挖掘教材和生活资源,以体现学科性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感悟。
2、注重教学细节,激发学生情感。
我抓住“齐唱国歌”“看阅兵式谈感想”等细节,深化了主题激发了情感。
三、设流程、构板书,体现理念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心理、年龄特点,我预设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第一版块 课前准备
学生听音乐梳理文本。只要是中国人,当听到《歌唱祖国》时,便会心潮澎湃,这为本节课
定下了感情基调,为调动、激发、升华学生情感作了铺陈。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做好了课前准备,就为第二版块——课中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二版块 课堂教学
活动一:了解“开国大典”,激发爱国情感。
1.通过出示09年阅兵图片,播放《开国大典》录像,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画面,抓住学生的视觉,引导学生谈谈观看片段后,最激动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时刻或哪一个场面?为什么?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情感的共鸣。
2.(出示战争图片)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真正理解歌曲的含义,了解中国人民奋斗的曲折历程,追忆过去,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他们懂得唱国歌是为了牢记历史,知道今后该如何唱好国歌,也直接指导学生的行为,而不是生硬的说教、灌输。
活动二:小组分工合作,了解有关资料。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国旗、国徽、国歌的常识,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本课的目标所要求的。
活动三:开展知识竞赛,交流收集资料。
通过知识竞赛,可以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相对紧张一些,从而更有效、更快速、更多地了解有关知识。)
活动四:拓展延伸,总结学习情况。
出示09年阅兵图片,谈感想,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完善学生的人格,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所述只是一些肤浅认识,不足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