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探讨音乐创作中灵感形成的全部过程。[关键词]灵感;音乐;创作
文/白殿凯
音乐创作是需要灵感的,音乐创作中的灵感并不神秘,它是一种新思想,新概念或新形象的孕育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质变阶段的表现,是由某种客观事物的积累和触发与主观行为的辛劳和孜孜以求,使新思路突然接通,达到顿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灵感之所以容易被人们神秘化,主要原因是人们不了解灵感产生的生动过程。为此,笔者拟从下面三个方面做进一步地详细阐释:
一.观察客观世界,储存音乐信息,为音乐创作的灵感提供必要的积累和酝酿。
音乐的灵感并不是凭空产生,它离不开作曲家的感知与记忆。它们是作曲家摄取音乐材料的“眼睛”和贮存音乐信息的“仓库”,是音乐创作主体创作活动的前提基础。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曾谈到:“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象我这样的爱田野,……我爱一株树甚于爱一个人……。”作曲家从大自然中领悟到天地万物蓬勃的生机,大自然就是生命和爱的源泉。他的灵魂在大自然的藕合中获得了精神上的超越和博大。作曲家的感知和记忆具有一定的动机和较强的倾向性,在感知自然界的音响、音色和人类语言的音调,声音情感、节奏等形态时,以及在聆听、感受音乐历史上的优秀精典作品时,把这些感知的信息与大脑皮层以前形成的记忆联系起来,构成一种动态网络,这个网络为灵感的产生提供了基本的平台。这些音乐积累并不是照单全收的,他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会对创作灵感产生特别的影响。
俄罗斯音乐家格林卡的名言:创造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只不过是把它编成曲子罢了。一个有才华的作曲家,总是善于从能动的社会审美体验活动中,吸取音乐创造的养料,完成创作中情感到意象的转化工作。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善于从自然界的声、像中捕捉乐思,在对客体的审美体验过程中,完成音乐意象的转化。作曲家在经历的审美体验过程中,使其情感、气质、人格、思想等都获得了升华和超越,并使这种超然转化为一种音响形态的情感意
象。最后,在灵感的牵引下把主体认识的精神真实改造成人们能够理解的精神艺术品。作曲家应该和其它艺术家一样是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和敏锐观察者,并且有自己的态度。凡是历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作曲家,又无一不是以巨大的热情关注着当时的社会生活,敏锐地感受着时代风云的变幻及其在人们内心世界中激起的波涛和涟漪。
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现实生活情感的体验,需要体验的是它们当中的力量状态,紧张度,时间中变化的特征——时间变化率,积极,消极的情态特征等等,因为只有这些感性特征才能够与音乐的音响构成联觉的对应关系。投身于一场革命给人带来激烈,动荡,紧张等情绪体验及革命本身的力量与发展过程的状态。很难想象,如果肖邦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波兰人民革命化所具有的政治意义方面的思考,而不是它给人们带来的情绪体验,他会创作出如此激动人心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及其它许多优秀作品。
作曲家以关切的态度投身于社会生活,运用自己的全部感官从社会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之外,要通过理性的思考把这些感性材料加以提炼,概括和集中,凝结为自己的心理体验,形成自己具有创意性的新的音乐构思,才能使灵感悄然而至,进入作曲家的内心,并使其兴奋和情绪高涨。
二.音乐创作心理体验,形成自己具有创意性的新的音乐构思,酝酿和释放作品的灵感。
经过审美体验,作曲家强化了对现实音响的感受和自我情感的体验,在早已获得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凭着思维的“感觉”,在刹那间不经过逻辑、分析、推论的过程,创作过程充满了激情和随机性。这种情感的激发与发生具有较强的偶然性、突发性和随机性。他要求创作主体的音乐感觉、想象能力、结构思维、情感冲动和演奏技巧在一瞬间得到淋漓尽致的爆发和喧泄。作曲家的先天生理素质与后天环境教育、训练以及外界刺激等因素,在实践
24过程中相互作用并逐渐生成,发展起来的。它是由众多心理要素组合而成的一股“心理流”。作曲家李焕之说过,自发性的音乐形象思维导致了灵感的产生,对于作曲家来说这种音乐瞬间是可贵的,产生与培养灵感的思维能力和饱满的旺盛的创作情绪对灵感的产生是十分重要的。
音乐创作是一种充满痛苦与欢乐的精神活动。音乐家怀着“音乐的种子”,有如母亲的子宫里怀着胎儿一样,其艰辛与痛苦,常人是很少能了解和体会的。音乐创作的心理过程是极为复杂而多样的,有时甚至是很微妙的。其中,想象是音乐创作灵性升华的阶梯。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想象。因此,黑格尔会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在音乐创作的想象过程中,音响表象的创造性想象是从“基本乐思”开始,由 “记忆积累”到乐思“逐渐发展”最后到“成长定型”的思维过程。因此可以说音乐的创作想象和创作思维,是作曲家内心灵感的轴心。
此外,梦这一特殊想象形式也会激发创造性灵感,它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理性与非理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梦之所能为音乐家带来创造性机遇,正是与创作者“有准备的理性头脑”巧妙结合的产物。梦尽管是一种无意识心理活动,但并不是没有因果关系的,由于艺术家白日进行的艺术构思,睡眠阶段,大脑接受的信息会进行回顾、整理、选择、淘汰。艺术家在梦中所获得的创作灵感,似乎带有偶然性,其实是不断思考酝酿的结果。
三,灵感是自发的,不经意的。可以捕捉和加工的灵感而形成作品。
灵感在长期,艰苦的客观与主观想象上进行创造性劳动中产生。带有突发的,飞跃的特点,常常在出其不意的刹那间,或因外界的某一启发,或由于某种联想的触类旁通而来到作曲家身边。莫扎特在一封信中写道:“当我感觉良好,心情愉快时,或是饱餐后漫步时,或是夜里不能入睡,乐思就异常灵巧,成群地向我走来。”灵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每一个作曲家在创作中都有灵感出现,它并不是神秘的,它是作曲家在创作实践中对他所创造的音乐形象的热烈顽强,百折不回的执着追求的结果。这正如柴可夫斯基所说:“灵感是客人,她不会来拜访懒汉的,她要去看那些想会见她的人们。”
贝多芬也曾说过:“您问我的乐思是从哪里来的吗?这我不能确切地告诉您,它们不请自来,像似间接地,又像直接地出现。我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林中漫步里,在夜的寂静中捕捉它们,清早起来,心情振奋,这种心情诗人用文字表达,而在我这里就转化为声音,发出响声,喧闹着,狂吼着,直到以乐谱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
灵感的出现,有时伴随着巨大的情绪高涨状态,也即激情状态。激情在音乐创作中作为一种动力,有力地激发着作曲家创造想象和灵感。同时精神的专注,把注意力高度集中于音乐想象上,也是触发灵感的重要心理条件。此外,对客客观事物经常保持新鲜的感觉,注意摆脱习惯性思维程序的束缚,也是捕捉灵感的一个重要心理条件。有许多习以为常的事物不容易引起灵感,而对某些事物第一次产生的新鲜印象,却往往会激发起创作的欲望和灵感柴可夫斯基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说:“当一种新的思想孕育着,开始采取决定的形状时,那种无边无际的欢喜是难以说明的。这时简直会忘记了一切;变成一个狂人,每一个器官都在战栗着,几乎连写出个大概的时间都没有,就一个思想接着一个思想的迅速发展着。有时,在这魔幻的过程中惊醒过来。……有时灵感飞掉了,你必须再把它找回来——但往往找不回来了。”
作曲家杜鸣心说:“写音乐不能单单依靠灵感,灵感是在不断的劳动过程中闪现出来的,不是我要写,坐在钢琴旁灵感就来了,这是绝不可能的,脑子里每天要去思考,乐思不要停在一个点上,不停地流就会有好的东西出来。”身体完全健旺并且安闲自在的时刻,好的意思就会到来。灵感的产生往往是经过长期紧张的思索之后的暂时松弛状态。灵感的出现,有时伴随着巨大的情绪高涨状态,也即激情状态。
斯特拉文斯基被认为是极少数不承认灵感的作曲家,他们对灵感的看法是颇有道理的。他说:“我并不是说没有灵感这种东西,正相反,灵感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是作为一种动力。绝不是艺术家所特有的。但是那种力量只能通过努力才能使它起作用,而这种努力就是工作……工作带来了灵感。”有些灵感来自梦境,梦这一特殊想象形式所激发的创造性灵感,并非是非理性的,它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理性与非理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梦之所能为音乐家带来创造性机遇,正是与创作者“有准备的理性头脑”巧妙结合的产物。
而稍纵即逝的灵感到来时,我们能做的只有快速地投入工作,把它记录下来,否则,灵感也会随风而逝,找不到它的来处。
【1】《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 曹理,何工P214【2】《音乐活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俄)根纳季。齐平
【3】《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 周海宏 P148【4】《音乐欣赏,表演与创作心理分析》 张前【5】《论音乐创作主体心理结构》 邹建林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