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简答):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看,论述题)
1、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3、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5、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会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β=边的数量E/顶点数量V;②通达度:通达指数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
nnDi1n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分
散指数D=
Di1j1ij。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的理论前提:①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②杜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土地集约度由中心向外围逐步降低):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1
3、韦伯工业区位论理论前提(记住): ①前提条件:(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②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阶段:劳动力成本指向论,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成本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4、最小运费原理(填空):①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②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③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5、临界等费用线:在这些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L的劳动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称为临界等费用线。
6、聚集指向论:聚集分为纯粹聚集(技术性集聚,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和偶然聚集(纯粹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成本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这两种类型。
7、理论的局限性: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有不少假定(如运费构成,完全竞争条件)与现实存在距离,同时,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化、交通发达程度以及地域政策因素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因而降低了其现实有效性。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1、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2、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①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按3的倍数在变化。1,3,9);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从第二个开始按3的倍数在变化。1,2,6,18);
②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按4的倍数变化。1,4,16);中心地之间的数量(1,3,12,48);
③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7的倍数。1,7,49);中心地之间的数量(1,6,42,294)。
3、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存在的问题:①只重视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②K值固定;③把消费者看作“经济人”;④忽视集聚利益;⑤没有对需求增加、交通发展和人口移动带来的变化加以论述。
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1、企业增长动因:①实现规模效益;②实现交易内部化;③技术优势的发挥;④来自竞争的压力。 2、企业空间扩张规律:①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接触扩散、等级扩散、迁移式扩散);②企业空间扩张规律(企业接触扩张、企业等级扩张);③中国特殊环境下的企业空间扩张。
3、通道扩张(哪4个通道):指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伸。通道包括人际关系通道、机构(或体制)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
4、企业空间演变模式:①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②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企业国内增长模式);③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④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企业的国际扩张)。
以上四个模式的共同特点:①均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张过程;②在公司扩张中,销售起先导作用,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按最低风险原则扩张);③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
2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1、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
(1)产品周期理论(填空/判断,不考简答):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2)折衷理论(背):邓宁将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相结合。综上所述,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他企业获取收益;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2、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故综合而论,跨国投资国别选择包括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和公司战略取向。
3、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外国直接投资区位,有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地区。
4、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①便利的交通运输;②及时的信息获取;③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5、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公司总部应趋于选择主要大都市区。因为大都市区具有以下三种优势:①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可能性;②提供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③具有与其它大都市高度接近性。
6、公司研究与开发(R&D)机构的区位特征:
(1)R&D的区位要求:①接近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②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③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
(2)R&D区位:公司的R&D区位应该趋于大都市区和科研机构集中区。R&D在空间上倾向于公司总部所在地。
7、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图和类型):
①全球集中生产型;②市场地生产型;③专业化生产型;④跨国一体化生产型。
8、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填空):①广泛性;②层次性;③区域性;④多面性;⑤差异性;⑥时间性
9、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填空):
(1)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特点:①互补性;②竞争性;③变化性。
(2)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①社会政治背景;②结构状况;③相对地位。
3
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1、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域产业分类:①三次产业分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②产业功能分类: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③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3、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1)主导产业选择:①高比较优势系数;②高产业关联度;③高需求收入弹性;④高生产率上升率;⑤高产业创新能力。
(2)关联产业配套:第一,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第二,根据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引导关联产业以适度的规模发展;第三,根据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合理布局关联产业。
4、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途径:供需关系、价格机制、竞争机制。
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作用方式:制订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工资等政策工具、通过维持市场秩序等
5、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简答):①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②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③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④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⑤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⑥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6、区域空间结构: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7、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1)极核式空间结构:点→增长极→极核式空间结构
(2)点轴式空间结构:点是各级中心地;轴是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镇在一定方向上连接而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
8、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①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②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③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④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9、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论述):
(1)区位指向:区位指向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量。
类型(①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②原料地指向;③燃料动力指向;④劳动力指向,包括廉价劳动力指向和高素质劳动力指向;⑤市场指向;⑥运输指向)。
(2)集聚与扩散机制: 集聚机制:
作用机理(①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②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③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扩散机制:
形成原因(①避免集聚不经济;②寻求新的发展机会;③政府的政策作用)。
集聚与扩散的关系:首先,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其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
(3)空间近邻效应:
产生原因(①节约社会劳动的内在要求;②为了降低决策风险,多倾向于在周围地区采取行动,谋求发展;③受长期形成的经济与社会联系的影响)。
影响(①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②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③影响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4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1、区域经济增长因素:①资源禀赋;②资源配置能力;③区位条件;④外部环境。 2、增长极的特点:
①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 ②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 ③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3、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简答):
(1)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①自给自足阶段;②乡村工业崛起阶段;③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④工业化阶段;⑤服务业输出阶段。
(2)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①传统社会阶段;②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③起飞阶段;④成熟阶段;⑤高额消费阶段;⑤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3)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①待开发(不发育)阶段;②成长阶段;③成熟(发达)阶段;④衰退阶段。经济增长出现衰退的原因:①区位性衰退;②资源性衰退;③结构性衰退;④消聚性衰退。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1、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极化效应体现在三方面:①随着北方的发展,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②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相对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③南方本来可以向北方输出初级产品,但是,如果南方的成绩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有所上涨,那么,北方就有可能寻求进口。
2、相互依赖理论:即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包括经济行动和政策)所发生的双向作用、影响的过程或现象。
3、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
4、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填空):①区域之间的互补性;②区域之间的可达性;③干扰机会。
5、新贸易理论: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形成产业间分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导致了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形成产业内分工。
6、区域全面合作的功能:①建立区域市场,推动内部各区域之间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②联合开发资源;③联合改善区域交通通讯条件;④开展资金横向融通;⑤建立信息网咯;⑥共同协调,解决跨区域的环境保护问题。
7、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①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增强了各个区域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感。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客观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竞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③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将引起资源和要素在高投资收益和机会的诱导下,从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
8、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
9、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①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②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③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④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⑤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⑥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