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银行改革深度转型的三种路径

银行改革深度转型的三种路径

来源:筏尚旅游网


银行改革深度转型的三种路径

过去10年,经济高速增长给银行业带来无限繁荣。经济年均增速保持在10%,银行业资产年均膨胀20%,银行业利润年均增长30%。在全球化浪潮的新常态下,经济减速换挡势成必然。如何深刻变化的经济大环境,对银行业意味着什么?银行业应如何面对挑战?银行深度改革转型需要哪些条件和类型呢?

向服务型银行转型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也包括资源配置机制的新常态,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机制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位置,将自发形成服务型金融机构。因此,顺应市场化改革的趋势,经济新常态下应努力建设服务型银行业体系。

“新常态下,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占比会进一步下降,而股票、债券、信托、租赁等间接融资方式将继续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将面临由信用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型的挑战,商业银行需加大力度建设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在真正做好客户服务的基础上,服务于资源配置改革的大局。”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许文兵说。

服务型是银行面向市场的内生机制,张兆君认为,与客户进行战略性、互利性合作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选择与尝试。具体来说,对于企业客户,可利用专业优势,如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整合金融资源,为其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提升客户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向“大风险”管理机制转型

经济增速换挡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银行业面临的风险管理压力会加大。适应经济新常态特征,必须改变传统的被动式、单线条风险管理方式,加快推动银行风险管理转型。

“要高度重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风险管控。不仅要定期排查,挖掘风险隐患,预见未来风险的演化趋势;同时,要丰富风险处置手段,下大气力化解显性风险,遏制风险蔓延的势头。应当推进表内外以及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的全面风险管理。”张兆君向记者表示。

随着“三期叠加”不断深入和银行集团化、多元化、综合化经营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业内专家认为,应当强化“大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从单点单线管理向立体综合并表管理转变。具体来说,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加强表内表外业务内外并表,加强母子公司上下并表。同时要警惕非法集资、民间高利贷、不规范的网络金融业务等向银行业传染风险的趋势。不仅要加强微观的风险防控,还要加强对行业内外风险研究,从中观乃至宏观层面提高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向集约效益型银行转型

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研究员付兵涛认为,经济新常态具备四个核心特征—经济增速从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结构调整加速、增长动力更多由改革与创新驱动、政策调控更加强调总量稳定。总之,新常态对商业银行意味着经营环境的根本变化。

毋庸置疑,经济新常态下,受经济结构调整和过剩产能消化的影响,传统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将难以为继,银行盈利增长步伐将放缓,违约风险有可能小幅上升,资产质量将长期承压。

上市银行近期公布的半年报已体现出这一趋势,以五大行为例,工、农、中、建、交的净利增速分别为7.2%、12.65%、10.97%、9.17%和5.59%,与几年前动辄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速相去甚远。

与经济走势相一致,不良贷款亦步入微升通道。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增长1023亿元,超过2013年全年的水平,不良贷款率也升至1.08%的水平,较2013年末增加8个基点。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将发生战略性调整,银行业长期以来\"跑马圈地\"、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将难以为继。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要,银行业需要不断转型升级。”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王勇告诉记者。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认为,新常态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非常紧迫,这对银行业加快发展转型提出客观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至今仍存在重规模、垒大户的问题,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表示,依托经济粗放低效增长获取经营收益的传统模式将不可持续,银行业应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着力向稳健银行、精细银行、特色银行、智慧银行、增值银行、普惠银行转型升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