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来源:筏尚旅游网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通过资料了解林清玄,搜集并阅读他写得其他文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

  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

  ⑴ 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⑵ 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⑶ 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

  (也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

  ⑴ 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⑵ 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

  ⑶ 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

  ⑴ 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⑵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⑶ 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8、教师小结:

  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____,我会想:_____。

  2、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⑴ 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⑵ 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⑶ 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

  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  长成百年大树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     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教学反思

  课题3、桃花心木

  课型精讲课

  二课时

  教学分析

  分析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桃花心木》是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撰写的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文章先写“我”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时显得不按规律,漫不经心,于是心中生出许多疑团。后来通过与种树人的交流才明白原来种树人貌似不懂规律、缺乏爱心的种种举动恰恰是为了让树木自己学会适应不确定的环境,以便更茁壮、更坚强地成长。种树人的言行使“我”深受感动,并从中感悟到人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唯有经得起各种不确定因素磨练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顽强、更灿烂地生活与成长。全文借种树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饱含深远的意味。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教师则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实践中,应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要坚持以“读”为主线,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主体如何发展的最基本形式,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是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是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心理。

  教学策略

  抓重点句,体会语气;感受真实,品位隐情;用心求异,认识心迹。

  教具学具多媒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