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那树》同步练习

《那树》同步练习

来源:筏尚旅游网

  10月13日第二节课,“一人一课”课堂考核,我讲授了《那树》一课。

  讲授内容是随进度来的,没有刻意选择。散文教学对于我而言是短板,我常常困惑于如何分析含蓄而优美的语言,深刻而内敛的主题。所以面对课题,我有些畏难情绪,一时不知该从何入手。

  记得今年4月份中心能手课评选时我曾经听过一节《那树》,设计比较传统、缺少创新,我想冲破“那是一棵 的树”的填空式教学的传统模式,所以教学设计上颇费了一番周折。

  导入时,我借用了课后题第三题的语言,简洁、明了,直奔主题,我认为可以很好地带领学生入境。课堂设计了“读孰—整体感知、读懂—精读细品、读透—领悟内涵”三个环节,分别解决了“概述文章基本内容”“那树是一棵怎样的树?那树最终遭到了怎样的命运?”“你会如何处置这棵老树?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问题,能够梯度呈现,步步深入的理解课文,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也较为满意。学生能跟上我的思路,基本按我设想的思路进行,整堂课进行得很顺利。结课后,我感觉课堂缺少亮点,生成的部分太少,但当我听完同学科老师的课后,我才发现了更多的问题,受益匪浅。

  一、设计以“读”贯穿整个课堂,然而除了学生赏析句子时的个人朗读外,再没有读书声。课堂没能体现“读”的设计意图。

  二、 感觉课堂预设过多,一方面主被比较充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总是引导学生顺着我的思路走,没有生成,学生的主动

  性发挥的并不彻底,课后,有位同事对我说“你的课上的太稳了,以至于不敢抓学生的亮点、不敢去展开。”我想这也是本人对文本的解读也不够充分的表现,做不到收放自如、借助文本解决文本。

  三、 课堂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太少,尤其是应对中考的答题技巧基本没有涉及。

  四、 自认为主题已经往深处挖掘,但仅限于“人类的文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没有结合作者的经历、背景继续挖掘一些思想性的更深入的东西。

  我想:能够认识到以上不足对我而言何尝不是一种促进?

  当然,除了缺点,我很自信这堂课也有优点,比如:课堂设计体现了课前预学、课后检测、小组合作;环节清晰、紧凑;问题设计符合课标,逐层深入;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等。

  讲课时留下的得也好,失也好,只要能够反思、揣摩、总结,今后必能改进、提高。

  倘若每一堂课都能精心准备、用心反思,效率一定出乎想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