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包公审驴》第二课时

来源:筏尚旅游网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告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感受、理解与体验。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抓 “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奇案”等重点词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内容、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整体把握课文,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提有价值的问题,抓住包公的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通过学生课本剧的编排,培养学生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包公审驴》,昨天大家预习了,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二、预习检测:

  1、对包公你有哪些了解?(学生汇报资料)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又为学习课文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做铺垫。〕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概括)请你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列小标题。(告驴——审驴——得驴)

  〔设计意图:用列小标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线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在预习中,你有什么疑问?(①为什么审驴?②怎样审驴?③审的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小结:一位哲人曾说过,疑问是成功的基石,这节课我们将带着这三个问题一同走进这个故事,领略包公的智谋。

  三、交流释疑:

  1、  略读“告驴”部分(1——2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说说包公为什么审驴?

  (2)引导理解:两头驴的差别有多大?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男、女生对比读,感受两头驴优劣差别太大)

  a.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产,因此,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b.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3)小结:为了突出两头驴差别很大,作者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作文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手法,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设计意图:在朗读时注意比较,体会对比写法在文章中的巧妙之处。〕

  (4)师:面对这样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他的心情怎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惊慌失措”的意思,体会人物心情。〕 

  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万般无奈将毛驴告到了衙门。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2、自主学习“审驴”部分(3-9自然段)

  自学提示:

  (1)包公是怎样审驴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9自然段。

  (2)找出描写包公神态、动作和语言的语句,用“﹏”划出来,读一读,做批注: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3)集体交流,汇报所得,抓住包公的表现。

  a.“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已找到了解决办法)(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这说明他思维敏捷,才智过人)

  b.“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

  当学生交流到此,顺势指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沉着、足智多谋的品质。

  c.“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可见包公做事果断,决不心慈手软)

  d.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这句话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能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小结:作者抓住包公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描写,这样,一个秉公办案的包公形象跃然纸上,也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我们也要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来描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品读描写包公神态、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将此种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4)听说要审驴,人们有什么反应?

  (理解“闻所未闻”一词,抓住“奇案”)

  (5)你觉得这个案子奇在哪里?(审的对象奇:审的是不会说话的驴)(审法奇:饿、关、打、放)这真是一桩——奇案!

  (6)师:包公审驴的过程妙趣横生,咱们分角色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7)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审驴”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过渡;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3、粗读“得驴”部分(10——11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部分。

  (2)包公为什么能顺利破案呢?你知道这其中的玄机吗?(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计谋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小结:包公了解动物习性,懂得毛驴有一旦遇到危难,就会本能地逃回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一生活特点,因此采取了最为有效的手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渊博的知识是包公巧妙破案的必要前提。〕

  (3)师:包公不仅审驴、审牛,还审过石头呢,你想用哪个词语来评价他?(足智多谋、博学多才、才智过人、智勇双全、智慧超群、博闻强识、断案如神……)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文中写的是一位怎样的包公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用词的多样化,又使学生包公这个人物的形象有进一步的了解。〕

  四、巩固拓展:

  1、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怎样呢?(包公以驴为突破口,巧用计谋破了案,找到王五的驴,抓住了小偷)(小偷:以为驴不会说话,自己做得天衣无缝,结果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2、小结:包公所使用的计谋应用在断案上,可称为智谋,偷驴人使用的计谋用在歪门邪道上,只能被称作阴谋。只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在正确的地方,将来才能是一个有用之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计谋应该用在正确的方面,不要耍小聪明,应该有大智慧。〕

  3、师:智谋的力量是无穷的,诸葛亮利用智谋不用一兵一卒,一天就接到敌军十万支箭,毛主席利用智谋敌进我退,声东击西,在多次战斗中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关于智谋的名言)。

  1、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   ——宋·欧阳修

  2、以计代战,一可当万。   ——晋·杜预

  过渡:大家都追求智慧、崇尚智慧,但一切智慧都来源于渊博的知识、细微的观察、经验的积累 ,还有深入的思考! 

  3、缺乏智慧的灵魂是僵死的灵魂。若以学问来加以充实,它就能恢复生气,犹如雨水浇灌荒芜的土地一样。——阿布尔·法拉治

  过渡:任何智谋都要建立在诚信之上。4、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康德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智谋的威力,明白一切智谋都建立在博学的基础上,并教育学生要将聪明才智用在正地方。〕

  小结:希望大家博览群书,做一个智慧超群的人,并将自己的计谋用在正地方!

  5、包公还有很多奇案呢?大家想再读一些包公审案的小故事吗?推荐好书:《包青天》,搜集包公的智谋故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包公的智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五、课堂检测:

  排演课本剧:(要求: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1、小组内合作排演;   2、班级展示表演。

  〔设计意图:在朗读指导后,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 就能使他们再次体会文章的内容,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板书设计:

  为什么审

  包公审驴  怎样审  计谋用在正地方

  结果怎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