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这话,在我准备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设计后,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版小语第九册教材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之所以将这篇文章选编入教材,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1、知识目标:能抓住重点词句的阅读,透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2、能力目标:以问启悟,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3、情感目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只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发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四)、教学难点
在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下,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既是本课难点,又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突破口,采用多种策略,充分挖掘渲染语言文字感染力,拨动学生情弦。
(五)、教材处理
本课安排三课时,本堂课是第二课时,课上以学生阅读感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起来,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理解重点。
二、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课件,引学生入创设的情境中。2、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3、利用图片与课件,再现昔日圆明园的辉煌,让学生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教法、学法
“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本课拟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根据五年级学案“先学后教”的特点,而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因而课前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整理来激起他们心中的爱恨情感。2、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学案导学法体现的教学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根据本课的目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激发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3、重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只有通过学生的反复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景观,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感性材料基础上,启发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同频共振。
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蓄起满腔的情感波澜
因本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了大致了解,故以情感为基调开门见山揭示课题;接着提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这样既可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又检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在引入新课之后就提出:1、“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把最能反映侵略者暴行的词句用‘——’画出来,并和同学讨论。”“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2、 “课文在描写圆明园的景观时,用了哪些连接词?”“读了这段描绘,你有什么样的体会?”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主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整体感知;再让学生多形式读,然后进行交流:“看看从自己勾画的句段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既体现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又让学生直接接触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通过读、思、勾、画等多种方式,抓住重点,整体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这既培养了学生快速捕捉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形成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知识、主动质疑的习惯。
(二)、品读感悟——奠定正确的情感基调
感情是体会出来的,也是感悟出来的。如果一旦放开来让学生谈,他们很可能陷于对圆明园的自我陶醉之中而忘了这辉煌背后的耻辱。所以在教学的开始直接进入第5自然段——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为把课文的情感基调进行总体的定位,在毁灭的前提下谈曾经的辉煌,其情感是痛的同时追忆曾经的爱。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教育家孔子的论述。它恰如其分的点明了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学案导学”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用讲解指导。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通过提问:“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这么大的恨,这么大的怒呢?”让学生找到“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一句话,很自然地带着学生“追忆辉煌”。学案导学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如果长时间单一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是这个道理。好的学案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但教师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已设计好的学案,而应根据学生情况和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的理解,对学案进行添加、修改使其进一步完善。灵活多样的学案教学方式,可以给学案注入活化剂,从而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是在今天,教科书不应该,而且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为此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将充分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在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难词之后,再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感知圆明园风格各异的景观。为了突出这些景观各自的特点,让学生练习朗读,使他们在读中学习表达,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学生对语言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再放映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图片,教师配以极富感染力的解说,使课文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充分体会“皇家园林”的辉煌,感受圆明园的宏伟、壮丽。
(三)、激情升华——宣泄汹涌而出的情感
回到课文第一自然段,结合刚才所学昔日圆明园的辉煌,让学生深切领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俗话说: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就在学生沉浸于圆明园的宏伟、壮丽、辉煌时,老师话锋一转,再次进入第五自然段。通过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断,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圆明园是如何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切画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的无限憎恨之情。可以想象此刻的课堂,学生的情绪会是多么高涨,在这样的氛围中,老师进行激情升华,激励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四)、实践延伸——引发强烈的内心震撼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可让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的课外书籍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这时想说些什么。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圆明园的美丽已经有深刻的体验,而这样美得让人心碎的东西却被无情毁灭,学生一直被“压抑”的情感,终于有了喷发的机会。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的昏庸,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滔滔洪水,喷涌而出。
在此时,教师顺势引导:随着岁月的推移,你对圆明园历史和未来有什么感想?而后出示讨论题“现在有专家提出重建圆明园的设想,但也有专家反对。请你说说你的看法,把理由写得充分、周全一些。”让学生带着内心复杂的情感做出艰难的选择。
五、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恨——侵略者(掠、搬、毁、放火)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爱——园林艺术的珍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这样的设计,是以情感为主线,既凸现圆明园是祖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激发学生对祖国深深的爱,又再现侵略者如何把它化为灰烬的滔天罪行,又使学生迸发出对侵略者的无比的恨,使学生在爱恨情感中生发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强烈思想感情。
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致力于运用现代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淡化学科边缘,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感悟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专家点评:
武东平老师《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武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材选编的意图,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合理。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武老师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设计精读、精讲,并配以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重点得到突破,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设计中,武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引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活跃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
四、运用cai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利用cai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武老师的教学设计,恰当地配以cai运用,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学时播放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可渲染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感情。利用cai展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直观,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圆明园内景点众多,风格各异,课文的描写虽然生动优美、令人陶醉,但学生小,见识少,难于想象、不易理解。借助多媒体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建议:课堂教学实施中,注意课文文本、多媒体呈现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的有机有效结合,大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力求凸显本课设计的意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