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来源:筏尚旅游网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诗中3个生字。

  3、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领悟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走近诗人

  1、板书:朱熹(xī)知道朗读、书写

  2、学生简单介绍诗人

  3、教师谈话: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治国的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缘于他一生勤奋读书、积极思考。一天他走到一个池塘边坐下来(媒体出示图),一池清水引发了他对读书的有一种思考颇有感触的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在上图中出示全诗)。

  二、诵读诗句,感受诗篇

  1、指导朗读

  a、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

  b、领读、齐读

  2、指导背诵

  a、学生闭目轻背

  b、指名背、齐背

  3、指导默写

  a、教师谈话: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打开书,看看那些字在书写上要注意。

  b、指导写字:徘徊鉴渠

  c、学生在作业纸上默写并自查(提示书写姿势,轻音乐)

  二、图文结合,体味诗意

  1、媒体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a、指名读

  b、这“半亩放糖”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要是“一剑开”,老师肯定知道是诗人手持利剑,一剑把半亩方塘的水劈成两半,可这儿是“鉴”字呀?

  c、理解“鉴”,出示:

  鉴:a、镜子(古代用铜制成)

  b照

  c仔细看;审查

  d、可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e、旧式书信套语

  d、理解“开”(打开),教师介绍:古代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

  指导理解“徘徊”(来回移动),引导串讲诗意。相机板书:清澈明净

  e、教师小结:查字典、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2、媒体出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a、指名读诗句,理解“渠”(方塘)

  b、诗人在问什么?(引导说第一句诗意)。诗人有答案吗?你知道答案吗?(引导说第二句诗意),相机板书:源头活水

  c、引导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串讲诗意。

  d、教师反问:如果没有这源头活水呢?

  3、二读诗句,指导读出感情

  4、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闭目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四、文题勾联,感悟诗情

  1、美读全诗

  2、教师即兴创作《《观塘有感》,并将诗题出示在前面出示的四句诗上。(附:《观塘有感》:半亩方塘不见开,一片垃圾在徘徊。问渠哪的脏如许?为有别人乱扔来。)

  3、学生发现错误后设问:朱熹的诗中没有一处提到“书“字,都是写池水的清澈明净,我看不如就把他的诗改为《观塘有感》怎么样呢?

  4、引导学生辩论,教师相机点拨: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告诉我们正像这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明净那样,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而更加敏锐,更加开豁。

  5、小结:诗人将读书后的感想化为生动的形象,既富有理趣,又充满诗情。这种感受是对读书体会的,而不是对池塘的。(媒体把诗题“观塘有感”改为“观书有感”)

  6、指导三读古诗,读出诗韵。

  五、拓展延伸,激发诗趣

  1、媒体出示朱熹生平,指名读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严谨,对经学、史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能以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富有哲理。

  2、读懂了《观书有感》,又读了诗人的介绍,有什么话想对诗人说呢?

  3、出示朱熹《春日》,指导诵读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小结延伸:朱熹的诗作还有很多,课后收集一下,读一读,并背下来。

  板书设计:

  观书半亩方塘:清澈明净←源头活水

  有感我的心智:聪明敏锐←不断读书

  点评: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的十一册了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体会的,告诉我们正像活水把池塘变得清澈明净那样,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而变得更加敏锐、更加开豁。教学本课,赵三军老师跨越时空的距离,通过走近诗人→感受诗篇→品味诗境→感悟诗情→激发诗趣,在教师、学生、文本、诗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让学生在诵读中积淀,积淀中感悟,感悟中生成,生成中发展,发展中延伸,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建构了一个有情、有疑、有智的和谐课堂。

  一、学习目标上突出了一个“简”字

  简明、清晰的学习目标,有助于课堂中落实,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成。本节课的教学,赵三军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透的,文本的把握是准的。能结合学生、文本的特点,制定一个简单、清晰地学习目标,教学中既重视知识、能力等显现目标的落实,又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隐性目标的体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课堂教学生动和谐,目标落实扎实有效。

  二、教学设计上实现一个“新”字

  教学过程中,老师打破了原来古诗学习先理解后积累的方法,而是在先积淀的基础上再去品味、感悟。新课开始,先指导学生诵读,然后理解诗句、体味诗情,求变求异。全节课以诵读贯穿始终,但每一次读都有一个新的目标,分层推:一读古诗,着手于读正确、读通顺;二读古诗,着眼于读出感情,体会诗境;三读古诗着力于读出诗韵。指名读、齐读、范读、闭目赏读,不拘形式,学生多读而不厌,充分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新课前的情景导入,教师巧用插图,拉近了学生与诗人、文本之间的距离,真正实现了学生、文本、诗人、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方法上彰显一个“活”字

  赵三军老师的课堂是厚重的,处处充满着语文味。同时也是诙谐的、幽默的,实施透露出一种灵性。教师语言凝练,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相得益彰,或灵动、或抒情、或感叹、或鼓励,运用自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诗的意境,。正是这种灵气,使课堂充满了活力。例如老师在引导理解诗中“鉴”字时,教师设计“如果是‘剑’字老师肯定知道是诗人手持利剑,一剑把半亩方塘的水劈成两半,可这儿是‘鉴’字呀?”,教师巧借同音字,诙谐中引入思考;又如在引导学生感悟诗情时,教师随口而出“半亩方塘不见开,一片垃圾在徘徊。问渠哪的脏如许?为有别人乱扔来。”并巧借诗题把“观书有感”改为“观塘有感”,激发学生去探索、辩论,教学的难点在辩论中轻松突破。教学过程中,处处伴随着老师的鼓励和赞扬,学生既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又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四、教学过程中注重一个“实”字

  语文课宜务本、求实,教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注重实在、实效。纵观赵三军老师的课堂,无论是识字、写字的指导,还是诵读感悟,都注重扎扎实实的语文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和诗人对话。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引导学生在对话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学中,老师三次提及到诗人:一次在新课开始,学生根据积累简单介绍;一次在课中,结合观图明理;一次在课堂结尾,出示了朱熹生平。一次比一次完善,一次比一次清晰,学生既读懂了诗作,又读懂了诗人。课的拓展有度,由《观书有感》走向《春日》,由课内走向课外,很好的落实了课标中古诗文诵读的目标。

  五、教学效果上体现一个“真”字

  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师寓教于乐,寓情与理,课堂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读中悟、悟中读,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中获得知能,真实有效,使语文课充满了浓厚的语文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