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三年级语文《火烧云》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三年级语文《火烧云》教学设计模板

来源:筏尚旅游网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2、学习作者在仔细观察的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三、学生分析:

  我班的学生已具备一定观察事物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部分学生需进一步培养,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及兴趣,但阅读速度较慢。通过强化训练,进行跳读、浏览,自学能力有所提高;通过平时的生字扩写、默写联系,在字词基本功掌握方面,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课文中所教的生字,但在拓展学习方面,学生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异:优秀生知识面较广,而个别学生仍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上的不足。多数学生语言表达较完整,但重点不够具体,条理性不强。因此,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读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智慧,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此外,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力和写作水平,努力实现课堂上的一些突破和创新,和学生在一起把语文课上成欣赏的审美课,使学生自觉的受美的熏陶和教育。也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所在。

  四、设计理念:

  《火烧云》一文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7册第4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并适当展开想象,初步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基于上述要求,笔者在设计教案时,运用了“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结构,即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体验,领会学习方法,思考教学内容,扩大信息领域,发散思维,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及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运用电脑这一多媒体展现画面,指导学生观察,学习仔细观察,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并进行小练笔,以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进行想象作文。并以朗读品味,入情入境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深化体验。

  五、教学内容分析:

  《火烧云》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写自然景物的散文,主要写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人们看到火烧云时欣喜的心情。全文描写细致动人,情趣横生,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熏陶。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特色,抓住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寓美育于读讲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高尚情操。课文重点抓住一个“变“字深悟情感美:课文描绘了黄昏时分火烧云的出现直至消失的整个过程,一直在“变“中描写火烧云,由霞光之美写到色彩美,再到姿态美,而这三种美都是美在变化中,有静态美,有动态美,从而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这也正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六、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电脑课件、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流程:

  (一)走进课堂,初步感知

  看课件,欣赏霞光。

  师:同学们,欣赏了五彩绚丽的霞光,以及在霞光笼罩下的斑斓世界,这节课就让我们把视线转向天空,跟随作者一起去领略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神奇景象——火烧云。

  (二)观察体验,感受火烧云的整体美

  学习第2自然段,总写火烧云的颜色。

  1、电脑出示:火烧云的全景图。

  师:火烧云上来了!大家看,多么壮观的景象呀!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想说些什么?

  (生:自由述说自己的观感。)

  2、品读。

  师:作者看到火烧云的第一感受和大家是相同的,他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画面下方出现第2自然段:“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边着了火。”)

  师:谁来读这段话?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想读出怎样的感受?

  生1:我觉得“烧”字要读得重一些,给人感觉天上好像真的着了火。

  生2:我觉得“一直”要重读,这说明火烧云烧的范围非常广。

  ……

  (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只要言之有理,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书,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三)个性品读,体验火烧云颜色美

  学习第3自然段,火烧云颜色的变化。

  1、师导入:同学们,火烧云乍一看是一片火红,可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它的颜色还在不断变化。它都有哪些颜色?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

  2、电脑演示火烧云颜色的变化过程。

  看后师问:“你看到了那些颜色?”(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自由说。)

  3、归纳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师:作者又是怎样描绘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自然段,思考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学生自读课文后自由述说,教师相机板书:多 快 奇)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体会颜色的美。

  电脑出示:书中的7个表示颜色的词语。

  师问:你觉得那种颜色最美,为什么?(生自由述说,教师指名说。)

  (2)有感情地朗读。

  师:火烧云的颜色这么美,变化这么奇异,你想怎样用你的朗诵表达出来?

  (生读时教师引导读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快、奇”的特点。)

  (3)有感情地背诵。

  师:现在让我们合上书本,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火烧云颜色变化万千的美景。

  5、发散练习。

  (1)说词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除课文以外的描写颜色的词语。)

  (2)看图填空。

  ①电脑出示:“晚霞满天”景致图。

  师晚霞满天,是多么让人心旷神怡的美景啊!在这幅画中也充满了明快而多变的色彩。请大家仔细观察画面上有哪些颜色?并注意观察顺序。

  (学生自由述说后,教师小结。)

  ②完成填空。

  师:你能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填到空里,完成这段话吗?

  (电脑显示相关题目,学生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完成上面的填空题。)

  ③教师小结。

  (四)观察想象,创造火烧云形状美

  1、教师指导学习第4自然段。

  (1)教师范读,显示欣赏动画。

  电脑演示“马”的变化过程。显示边看边听教师的配乐朗读。

  (2)显示自己读课文,找出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

  (3)讨论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一起讨论。教师相机板书:“多、快、奇”)

  (4)练习朗读。

  师:你能读出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吗?(先自己读,再指名读,最后齐读。)

  (5)归纳写作顺序。(学生同桌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把‘马’的形状变化写清楚的?”问题时,教师引导、归纳。)

  电脑出示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写作顺序:出现→样子→变化→消失

  2、自学第5、6自然段。

  (1)教师导入。(2)学生述说、归纳。

  (3)讨论第5、6自然段写作顺序。

  (4)练习复述,进一步熟悉课文。(5)师生共同小结。

  3、拓展练习。

  (1)教师导入:同学们,现在火烧云还在不断地变化着,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看天空又出现什么?

  电脑出示:流动的多幅火烧云风景照片,学生观察、欣赏。

  (2)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什么?生活中,你看到的火烧云又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想象进行描述。)

  (五)总结全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教师总结。同学们,文中的一轮火烧云虽然已经下去了,可大自然中的火烧云却在不断地上演。天晴的时候,再让我们一块儿去看看火烧云吧!

  八、板书设计:

  上来了

  颜 色↘

  火烧云  变化着{     多 快 奇

  形 状↗

  下去了

  (瑰丽无比 美妙神奇)

  九、教学评价与反思:

  火烧云》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描写的是乡村傍晚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大自然景象的瑰丽和变幻无穷,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赞叹之情。全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把火烧云的动态之美描写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虽然它的文美是人所共知的,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赏析到作者文字的美呢?我们要做的不是三番五次地告诉学生这是美的,而是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美。因此,本文的教学,笔者设计引导学生体验美的过程,让学生步步走来,感同身受,并从中学到方法,提高能力。本文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体现了优质高效的课堂结构。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和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的变化的写作方法,笔者采用了“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说词—创造性的地复述—看图想象说话三步,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体验,渗透学科知识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教学内容,扩大信息领域,发散思维,实现了体验学习新途径。

  其次,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本节课,教者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情境氛围,通过多媒体实景再现,对学生充分到位的朗读训练,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使学生学习起来愉快而轻松,再加上老师的点拨,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做到了和谐统一。

  第三,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培养。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爱因斯坦语)。在本文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文章段落创造性地复述,对实景图片驰骋想象,在一个广博的空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而同一幅图在不同的学生眼里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发挥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也是创新思维的另一种训练。

  第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思、互相讨论、大胆尝试。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也懂得美是要我们去发现的。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