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言谈识人:言谈举止辨真伪(下)
5.似乎什么都懂的人
浮沉之人,不能沉思。序疏数,则豁达而傲博,立事要,则涸炎而不定。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云亦云而随事沉浮之人,不能有深入的思想,知识面宽,随意漫谈也能旁征博引,各门各类都可指点一二。若要谈及粗疏的大道理,则豁然通达,并以博知为傲;若碰到重要事务时,则往往很难确定。
6.浅谈不能深入的人
浅解之人,不能深难。听辩说,则拟锷而愉悦,审精理,则掉转而无根。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心肤浅而见解不深之人,没有能力提出深入的问题。若听他人论辩解说,会因为缺乏见识而误以为言论深刻;若要针对精深奥妙的东西进行推理,则显得知识不足、没有根基。
7.说话平缓宽恕的人
宽恕之人,不能速捷。论仁义,则弘详而长雅,趋时务,则迟缓而不及。
这句话的意思是:性情宽容而谦逊待人之人,说话平缓,回答问题按部就班、有理有序。如果论述仁义之道,往往显得弘远详细、礼貌文雅;若遇到应急的问题,则常常因反应迟缓而难以企及。
8.讲话温柔的人
温柔之人,力不休强。味道理,则顺适而和畅,拟疑难,则濡便而不尽。
这句话的意思是:性情温顺、志向柔弱之人,不争强好胜,力量不能完美而强大。如果按道理办事,则能顺适而和畅;弱遇到疑难问题,则优柔寡断而迟疑不决。
9.喜欢标新立异的人
好奇之人,横逸而求异。造权谲,则倜傥而环壮,案清道,则诡常而恢迂。
这句话的意思是:崇尚奇巧、喜欢与众不同之人,开拓性强,思维好,追求标新立异。如果遇到权宜以及诡谲之事,则能风流倜傥而瑰丽壮观;如果探索事情背后难以发现的幽深道理,则往往偏离常理而空疏难通。
不同的谈话方式反映了不同的性格,通过和别人交谈,看其分析问题的周密性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能力大小。
四、七种似是而非的人
虽然通过言谈可以对一个人做出基本判断,但是现实中也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情况,刘劭做了以下七种归纳。
1.有漫谈陈说,似有流行者
这种人通常把老话题、老新闻拿出来陈述,并且不自觉地把它们当成时下的流行,好像能通晓现在和未来一样。
2.有理少多端,似若博意者
这种人知道的道理虽不多,但是总能找到很多借口搪塞,话语头绪繁多,所以表面上看起来说话的内
容非常广泛,也只能是“似乎”很博学。
3.有回说合意,似若赞解者
这种人本来没有听懂别人的意思,却曲意迎合,好像既理解又赞同别人的意见。
4.有处后持长,从众所安,似能听断者
这种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发表意见往往甘居人后,采人所长,观察并采纳多数人的意见,好像颇具听断能力一样,经常在事情处理完以后高谈阔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事后诸葛亮”。
5.有避难不应,似若有余,而实不知者
这种人对疑难问题避而不答,好像胸有成竹,留有余地,实际上根本不懂。面对别人的求助,在表面上似有若无地答应,不会明确拒绝。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会碍于情面不愿承认,给别人造成“万事通”的假象。
6.有慕通口解,似悦而不怿者
这种人为了表现自己的通达,口头上表示理解,实际上却似懂非懂,对别人的发言总表现出羡慕或崇拜的姿态,经常赞誉别人。
7.有因胜情失,穷而称妙,跌则掎跖,实求两解,似理不可屈者
有的人在与人辩论的时候,因求胜心切,本来已经理屈词穷了,还声称自己仍然有更加玄妙的道理,牵强附会,勉强支撑,实际上是想求得平分秋色的结局。
目前多数企业招聘人员采用西方的人力资源模式,其中不乏过于程式化的问题。其实完全可以通过一段不加设计的谈话试探出一个人回答问题的精确度、思维的敏捷度。
【案例】
“不顾情面”的土川元夫
日本名古屋商会需要一个管理分部的主任,西铁百货公司社长尾芳郎给其推荐了一个人。
土川元夫是名古屋商会的,他和这个人面谈后,立即告诉尾芳郎:“你介绍来的这个朋友不是人才,我不能留他。”尾芳郎听完以后很吃惊,说:“你仅仅和他谈了20分钟左右,怎么就知道他不能被留任呢?”
土川元夫解释道:“他是一个口水人才。刚和我见面,就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根本不让我插嘴。非常乐意宣传他的人事背景,说某某达官贵人是他要好的朋友,甚至炫耀她和某政治要员吃过饭。你说,这种人怎么能共事呢?”
尾芳郎听完土川的话后,认为土川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
五、谈话判断上容易犯的错误
曾国藩在《冰鉴》中将人们谈话判断上容易犯的错误归纳如下:
浅美扬露,则以为异;深明沉漠,则以为空虚;分别妙理,则以为离娄;口传甲乙,则以为义理;好说是非,则以为臧否;讲目成名,则以为人物;平道政事,则以为国体。
众所周知,谈话需要严谨周密,很多问题都是因为言词不严谨、不确切,造成了别人的曲解,甚至发生祸从口出的事情。
【案例】
祸从口出父子俩
贺若敦是南北朝北周时的大将,以威猛出名,曾任金州总管。在参加平定湘州之战中立有大功,自以为能受朝廷封赏,但没想到因被奸人所诬,不赏反被降职,心中愤愤不平,当着使者的面大发怨言,引起皇帝的不满,被调回,最后被迫自杀。
临死之前,贺若敦对儿子贺若弼说:“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说完拿锥子狠狠地刺破儿子的舌头,想以痛感让贺若弼记住他的临终遗言和血的教训。
转眼十几年过去,贺若弼成了隋朝的右领军大将军,帮助杨坚攻打南陈,立下很大的功劳。但是他没有记住父亲的教诲,对皇帝的决定提出了更多的抱怨,树立了很多敌人,满朝上下都对他不满。最后,贺若弼被人抓住小辫子,引来杀身之祸。
当说才说,不当说则不说。处理不平和偏见的最好方式是淡然处之,心平气和,不怒不怨,知“止”节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