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802.11s中RM-AODV路径选择协议的研究

来源:筏尚旅游网
第28卷第2期 江 西 科 学 Vo1.28 No.2 Apr.2010 2010年4月 JIANGXI SCIENCE 文章编号:1001—3679(2010)02—0245—05 802.1 1 S中RM—AODV路径选择协议的研究 顾 大 刚 (贵阳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贵州贵阳550005) 摘要:RM—AODV路径选择协议是IEEE 802.11s标准中HWMP路由选择协议的基础。不同于传统AODV协 议在第3层使用IP地址路由和跳数作为路由metric,RM-AODV工作在第2层使用MAC地址和空时metirc进 行路径选择。为了适应无线mesh网络流量呈树状汇聚的特点,IEEE 802.1ls标准还对RM-AODV进行树状 先验式扩展。在典型无线mesh网络拓扑中通过仿真对RM-AODV的路径发现时间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相 对根节点的不同位置对路径发现时间的影响。 关键词:无线mesh网络;路径选择;HWMP;RM—AODV 中图分类号:TP393.17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802.1 1 S RM-AoDV Path Selection Protocol GU Da‘g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Guiyang University,Guizhou Guiyang 550005 PRC) Abstract:Radio—metric ad 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RM-AODV)path selection protocol is the basis of HWMP path selection protocol defined in IEEE 802.1 l s standard.Different from tradi— tional AODV routing protocol working on layer 3 with IP address and using hop count as the routing metric,RM—AODV works on layer 2 with MAC address and uses airtime metric for path selection. Considering tree—based ne ̄ow of wireless mesh network.RM—AODV messages aJ also reused to support tree—based proactive extension in IEEE 802.1 ls standard.In this paper,simulations are per- formed in a typical wireless mesh work topology to research the path discovery time of RM—AODV, and analyze the impact of relative position with root portal on path discovery time. Key words:Wireless mesh network(WMN),Path selection,Hybrid wireless mesh protocol (HWMP),Radio.metric ad hoe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RM—AODV) 0 引言 节点路由的时候,才由源节点根据需要发起路由 请求。优点是按需建立的路径总是使用最新的链 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的研究源于移动 路状态信息,有效地减少占用的网络资源。缺点 ad hoe网络 技术。其中,反应式路由协议最能 是存在路径发现时间,增加了第一个数据包的发 体现ad hoe网络的特点。反应式路由又称为按 送时延。 需路由,它不同于先验式路由节点周期地广播路 ADOV反应式路由协议最早由Charles E. 由信息分组来维持路由表,而是在没有去往目的 Perkins L3 在1997年提出。现在的AODV协议是 收稿日期:2010—03—09;修订日期:2010一o4—05 作者简介:顾大刚(1965一),男,湖南常德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科技支撑(工业攻关)项目(黔科合GY字(2oo8)3034)。 ・246・ 江西科学 2010年第28卷 由Charles E.Perkins、California大学的Elizabeth M.Belding Royer和Cincinnati大学的Samir R. c。=[O 。+O,+ ]T-兰 (1) Das等人共同开发,于2003年6月被IETF MA— NET工作组正式公布为ad hoc路由协议的RFC 标准 (RFC 3561)。ADOV实质上是动态源路 由协议【5 (DSR)和目的序列距离矢量路由协 如表1所示,信道访问费用O 、协议费用O 和测试帧长度 是常量,其值取决于具体的 IEEE 802.11传输技术,如802.11a或802.1lb。 参数r和e 分别是单位为Mbit/s的比特传输速 率和长度为Bt测试帧的帧错误率。其中,传输速 率r是在当前条件下MP传输一个标准大小(Bt) 议 (DSDV)的综合。AODV借用DSDV中的 “目的节点序列号”防止缓存的路由信息过期以 及环路的产生;路由建立是基于DSR中所采用的 帧的速率,其值独立于本地的速率适应;帧错误率 方法,不同点是AODV协议是逐跳路由而不是源 路由。 正在制定中的IEEE 802.11S标准 是对传 统IEEE 802.11 WLAN 进行mesh扩展。由于 IEEE 802.1ls mesh网络在第2层使用MAC地址 路由,为了区别在第3层使用IP地址路由,IEEE 802.1Is标准使用术语路径选择(path selee— tion)[91。为了能够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IEEE 802.11S草案定义可扩展的路径选择协议框架。 2006年3月的草案draft 0.01[1o]中,定义了默认 的混合路径选择协议(HWMP)和可选的RA—OL- SR协议;在2007年9月的草案draft 1.07中,删 去了可选的RA—OLSR协议…J。HWMP协议的基 础是多次改进后的AODV协议,主要有使用IEEE 802.11s定义的空时(airtime)metric取代基于跳 数的metric并且使用MAC地址进行路径选择;为 适应流量呈树状汇聚,进行树状先验式扩展。 目前,RM.AODV路径选择协议的相关研究 不多,尤其缺乏在无线mesh网络环境下的性能仿 真分析。本文在文献[9,10]的基础上,进一步研 究IEEE 802.1 1S标准的RM—AODV路径选择协 议。本文结构如下:第1部分说明RM—AODV使 用的空时(airtime)metric;第2部分主要介绍RM— AODV协议的路由发现过程及其树状先验式扩 展;第3部分通过仿真分析RM—AODV协议的路 径发现时间;第4部分是全文总结。 1 空时metric 为了确保可扩展框架中不同路径选择协议间 基本的互操作,IEEE 802.11S标准定义了基于空 时(airtime)消耗的默认的链路metric来度量ra. dio.aware路径。当帧经过某链路时,采用(1)式 计算空时链路metric值C。来度量该链路传输该 帧所消耗的信道资源总量。路径metric则是路径 中所有链路metric的总和。 e 是当标准大小(Bt)帧在当前传输比特率(r)下, 由于传输错误造成帧丢失的概率。 表1 空时消耗常量 2 RM—AODV协议 2.1 RM—AODV的路径发现过程 RM—AODV在AODV的基础上对路由发现过 程稍做改进。 当源MP(mesh节点)想发送帧至目的MP 时,源MP首先检查它的路由表中是否有到达目 的MP的有效路径。如果没有,源MP创建一个 路由请求消息(RREQ)发起至目的MP的路由发 现。 RREQ的处理与控制标志destination o, ng ( D)和reply andforwardflag( )的设置有关。 如果标志DO=1,则标志RF不起作用,这是 默认的情形。此时中间MP不做任何处理,只转 发RREQ到下一跳MP直至目的MP。只有目的 MP得到该RREQ消息后才能发送一个单播路由 请求回复消息(RREP)返回源MP。 如果标志DO=0且标志RF=0,当收到 RREQ的某中间MP存在从该MP到目的MP的 路径时,该MP发送一个单播RREP消息给源 MP,同时不转发PREQ。其中,中间MP通过设置 产生的RREP消息的metric域和hop count域,从 而把源MP到目的MP的两段路径粘接起来。 如果标志DO:0且标志RF=1,当收到 RREQ的某中间MP存在从该MP到目的MP的 路径时,该MP发送一个单播RREP消息给源 第2期 顾大刚:802.1ls中RM—AODV路径选择协议的研究 .247. MP,同时把该RREQ的DO设为1,然后转发至目 成周期地广播根宣告消息(RANN)。当然,无线 MP。由于DO改为1,后续的中间MP不再发送 mesh网络中可能存在多个MPP,此时需要选出一 RREP给源MP。 个根portal来周期地广播RANN。 第3种情形仅出现在源MP没有有效路由并 RANN可认为是根portal向无线mesh网络 且想建立一条新路由到目的MP的情况下。第2 中所有MP发送RREQ路径请求,从而形成一个 种情形与第3种情形的区别在于第3种情形不仅 以根portal为中心的转发树。然而,RANN的处 能够通过中间MP快速建立一条新路由路径,而 理不同于RM-AODV的RREQ/RREP机制。 且能够建立一条从中问MP到目的MP的新路 RANN中定义控制标志registration ag(RE)用 径。 于区别MP收到RANN后的处理方式。如果RE 在RREQ的洪泛过程中,接收到RREQ的 =0,执行非注册模式行为;如果RE=1,执行注册 MP,对RREQ的相应域值进行更新,即 减1、 模式行为。 hop count加1并且把上一跳当前metirc加到met— 非注册模式的先验扩展路由费用最低,仅建 ric域(从源MP到该MP路径中所有链路的met— 立从根portal到所有MP的单向路径。当任意MP ric累加)。接收到RREQ的MP也将建立或更新 Ⅳ收到一个RE=0的根portal宣告RANN后,它 一条至源MP的路径。如果没有到源MP的路 建立或更新去往根portal的路由表条目,此时 径,则建立一条新路径。提取RREQ源节点序列 count加1并且把上一跳当前metirc加到metric 号域作为相应的目的序列号;从RREQ对应(更 域。如果在非注册模式中需要双向通信,MP N 新)域中提取hop count和路径metric等信息。如 可以发送一个无理由的RREP给根portal从而进 果去源MP的路径存在,则MP检查是否有更新。 行转为注册模式,建立双向路径。如果任意MP N 如果RREQ的序列号等于或大于路由表中已有 收到一个RE=1的根portal宣告RANN后,MP N 源MP条目的序列号,并且RREQ的新路径metirc 首先发送一个DO=0且吼=1的RREQ至根 优于相应路由表条目的路径metric,则更新这条 portal来确认其父MP,其父MP再发送一个无理 存在的路由条目。如果RREQ的序列号大于路 由的RREP至根portal进行注册。 由表中相应条目设定好的门限值,该路由条目被 所谓的混合路由HWMP仅发生在根portal 更新,而不考虑新路径的metirc。如果收到RREQ 已经设置且使用注册模式的情形。当源MP想要 的RREQ ID值较大时,也要更新。 发送数据给目的MP,但在路由表中又没有到目 如果处理RREQ的MP不是目的MP且 的MP的路径。源MP可以立即发送数据帧给根 RREQ的TTL大于0时,则继续转发更新的 portal,代替发起至目的MP的路由发现。由于注 RREQ至所有相邻MP。RM—AODV使用目的序列 册模式下根portal知道至所有MP的路径,于是根 号来检测过时或陈旧的路由信息。新近收到的路 portal转发数据帧给目的MP。然后目的MP触发 由信息的序列号比所有mesh节点都知道信息的 至源MP的路由发现,这将优化源MP至目的MP 序列号要小,序列号大的RREQ被丢弃,这样避 的路径用于转发后续的数据帧。相比完全反应式 免出现路由环和传统距离向量路由协议计数到无 路由发现过程,混合路由策略为第一个数据帧的 穷的问题。当源.MP收到RREP消息,则建立了 发送省去了路由发现时延。 一条从源MP到目的MP的路径。 2.2 RM—AODV的先验式扩展 3 仿真与分析 在无线mesh网络中,大多数业务流量呈现树 3.1仿真场景 状拓扑汇聚于一个或多个提供有线基础设施和 本文的仿真拓扑模型为典型的方形无线 Internet接人的MPP,于是IEEE 802.11S标准以 mesh网络骨干拓扑。如图1所示,节点R为根节 MPP(mesh portal节点)为根节点对RM—AODV路 点MPP,其余节点均为MP。为便于比较,在方形 径选择协议进行先验式扩展。不同于先验式路由 网格中采用25个节点和36个节点2种规模。由 (又称为主动路由)不管有无通信需求所有节点 于信号接收距离设置为略大于相邻两节点间距 都要不断地交换路由信息来维护各自相对稳定的 离,因此各节点间可能的传输如图1中虚线所示。 路由表,RM—AODV的先验式扩展仅将MPP设置 每个节点的物理层采用直接序列扩频技术,数据 ・248・ 江西科学 2010年第28卷 传输速率为1 Mb/s;MAC层采用DCF接人机制。 ● 9。很明显这些节点依序距离根节点R越来越 远,具有作代表性。为了清楚显示,图3轻微错开 显示各节点在不同模型条件下的路径发现时间 图1仿真拓扑模型 考虑到无线mesh网络中出现最多的情形是 任意节点MP通过根节点MPP主动接人有线基 础设施和Inter'net,本文仿真图3中所有MP节点 与根节点R传输FTP业务前同时向根节点R发 起路径请求(RREQ)的场景。 3.2结果分析 图2是RM—AODV路径选择协议平均路径发 现时间的仿真结果。很明显,RM.AODV的路径 发现时间确实比较大,这是反应式路由协议的显 著缺点。在目的节点产生RREP的情形(DO: 1),25和36节点模型的稳定值分别为0.853 9 s 和0.998 0 S;在中间节点产生RREP的情形(DO =0),25和36节点模型的稳定值分别为0.261 2 s和0.365 4 s。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网络规模的 扩大,平均路径发现时间也相应地变长;中间节点 产生脚的平均路径发现时间明显小于目的节 点产生RREP的情形。这说明采用中间节点产生 RREP的策略能够有效地减小RM—AODV协议因 路径发现产生的时延。 图2 RM.AODV路径发现时间 继续研究相对根节点R的不同位置对路径 发现时间的影响。如图3所示,依序选取节点,25 节点模型为节点1至7,36节点模型为节点1至 值。 图3节点路径发现时间 观察36节点模型的结果。在目的节点产生 RREP的情形(DO=1),随着与根节点R距离的 逐步增加,路径发现时间总体上呈现变长趋势。节。 点1和节点2值接近,分别为0.253 6 s和0.261 0 s;节点3和节点4值接近,分别为0.668 0 s和 0.676 3 S;节点5至节点8值接近,分别为1.236 5 s、1.242 7 S-,1.255 1 S和1.256 5 s。这一方面说 明路径发现时间相近的相邻节点处于同一条路径 中,另一方面说明仿真背景中存在着其它节点路 由发现和FrP传输的干扰会大大增加路由发现 时间。在中间节点产生RREP的情形(DO=0), 随着与根节点R距离的逐步增加,路径发现时间 总体上也呈现变长趋势,但也伴随着更大的不确 定性。例如节点6的路径发现时间突然变得很 小,原因就是仿真时众多中间节点中缓存路径的 不确定性。 观察25节点模型的结果与36节点模型类 似,随着与根节点R距离的逐步增加,路径发现 时间总体上呈现变长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目的 节点产生RREP的情形(DO=L),节点7的1.244 3 s 低于节点6的1.708 8 S而略高于节点5的1.237 5 8。 观察节点5和节点7间的另一节点X的1.243 5 s,可知节点5、节点X和节点7是在同一条路径 上。这说明尽管节点7比节点6距离根节点R要 远一点,但是RM—AODV协议以空时(airtime) metric取代基于跳数的metric能够提供更好更灵 活的路径。 4 结论 本文的贡献是采用仿真手段分析了无线 第2期 顾大刚:802.1l s中RM—AODV路径选择协议的研究 ・249・ mesh网络拓扑中RM—AODV反应式路径选择协 [4]Perkins C E,Belding.Royer E,Das S,Ad hoc on.de. 议的路径发现时间。通过仿真证实,中间节点产 mand distance vector(AODV)routing[M].IETF 生RREP的策略能够有效地减小路径发现时延; RFC 3561,2003.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平均路径发现时间也相应 [5] Johnson D B,Mahz D A,Hu Y C.The Dynamic Source 地变长。随着与根节点距离的逐步增加,节点的 Routing Protcool(DSR)for Mobile Ad Hoc Networks 路径发现时间总体上呈现变长趋势,但也伴随着 for IPv4[M1.IETF RFC 4728。2007. [6]Perkins C E,Pravin Bhagwat.Highly dynamic Destina. 一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中间节点产生RREP的 tion—Sequenced Distance・Vector routing(DSDV)for 情形。这一方面说明网络中背景流量的干扰会大 mobile computers[J].ACM SIGCOMM Computer 大增加路由发现时问,另一方面也说明了RM— Communication Review,1994,24(4):234—244. AODV协议以空时metric取代基于跳数的metric [7]http://mentor.ieee.org/802.11/documents. 能够提供更好更灵活的的路径。 [8] IEEE Std 802.1 1-2007: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MAC)and Physical Layer(PHY)Speciifca— 参考文献: tions[M].January 2007. [1] Zhang Y,et o2.Wireless Mesh Networking:Architec- [9] Michael Bahr.Proposed Routing for IEEE 802.1ls tures,Protocols and Standards[M].New York:Auer- WLAN mesh networks[M].WICON 2006,Boston, USA,Aug.2—5,2006. bach publications,2007. [2] 陈林星.移动Ad Hoc网络——自组织分组无线网. (10]IEEE 1'802.11s/D0.01T,MarchT2006. 络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11]Wang X D,Lim A O,IEEE 802.1ls wireless mesh [3]Perkins C E.Ad.hoc On Demand Distance(AODV) networks:Framework and challenges[J].Ad Hoc net— Vector Routing[M].IETF Interact Draft:dr -ieff- works,2008,6(6):970—984. manet.aodv-00.txt。1997. (上接第230页) 为了保证外墙在底板处固支的计算假定,将底板 伸出外墙1 m。 4结论和建议 3.2计算分析 (1)对比2种方案,在考虑围护结构和地下 土压力是由于土有相对滑移而产生的,因为 室外墙共同作用之后,地下室外墙受到的侧压力 外墙和围护结构之间距离很小,所以回填土仅对 可以显著减小,使得由裂缝控制的墙厚和配筋也 外墙顶部有压力,且外墙顶部在配筋中不起控制 能够得到减少。对于超深地下室外墙设计,这种 作用,所以回填土对外墙的作用几乎可以不考 方法更能体现其优势。 虑[4】。为了安全考虑,设计时将水压力乘以1.1的 (2)采用换撑之后,需要考虑地下室梁板的 放大系数以考虑部分回填土的作用。此时在荷载标 支承性能及其受力是否满足要求。对支撑处结构 准组合作用下求得结构最大弯矩为446 kN・m,调 的局部受压等情况也应作进一步分析。 幅后为401.4 kN・m,此时取墙厚650 mm,实际 配筋:25@100,As:4 906 m ,计算得裂缝宽度 参考文献: 为0.2 mm。 [1]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结构专业技术措施 可以看到,考虑了围护结构的有利作用之后,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实际配筋每米减少近2 000 mm (30%左右),并 [2] 姚程天,郭金宏,景玉春.深基坑内撑体系换撑施工 且墙厚减少50 mm,由于该地下室有200多米长, 技术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3):14—15. 此方案可以节省很多材料。 [3]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 所以本工程考虑围护结构和外墙的共同作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用,以减小作用在外墙上的荷载,使设计方案更为 [4] 练贤荣.地下室外墙设计的几点体会[J].深圳土木 与建筑,2008,5(2):31—32. 合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