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油气田勘查开发方法教学大纲

油气田勘查开发方法教学大纲

来源:筏尚旅游网


《油气田勘查开发方法》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1522047

课程名称:油气田勘查开发方法

课程英文名称: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of Oil Fields 课内学时:32 学分:2

编写人:徐翔军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在于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成为工作中的实用人才。在地质基础和石油地质理论的指导下,迅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以最低成本和最快速度发现油气田,评价油气田,开发油气田,为经济建设服务。本课程是面向能源系高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因此,要求学员具备必要的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石油地质学、石油构造、地下地质、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及各种相关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二.课程简介:

油气田勘探开发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实用学科,是石油地质勘探专业必修的方法技术课。油气勘探工作必须遵循必要的勘探程序,划分不同勘探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随着勘探开发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油气勘探开发方法也越来越多。目前,油气勘探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地质法、地球物理法、地球化学勘探法和钻井法。这些方法相辅相成,综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考虑到石油地质勘探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本课程在讲授过程中以地球化学勘探法和钻井法为重点。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of oil Fields is one branch of synthetic practical subject in which theory combine closely with practice and technique –methods required course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 must follow necessary programs and divide into different phases , adopt different methods. The methods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in pace with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s from the explor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science-technology. At present the methods adopted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clude geological, geophysical, geochemical and drilling methods. To get the best result these methods are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should used synthe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total teaching hours of this course and the course system ,the geochemical and drilling will be expounded as emphasis at classes

三.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课程安排 绪论

一、油气田勘探工作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二、油气田勘探课程的性质和基本任务

第一章 油气勘探理论

第一节 世界油气勘探理论发展简史 第二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勘探理论 第三节 油气勘探理论新进展

第二章 油气勘探技术

第一节 油气勘探技术综述 一、非地震地质调查技术 二、地震勘探技术

三、井筒技术

四、实验室测试分析技术 第二节 石油地球化学勘探方法

一、石油地球化学勘探的基本原理 二、烃类气体测量 三、土壤烃类测量 四、水化学测量

五、无机组分测量 六、放射性测量

第三章 油气勘探程序 第一节 勘探程序概念

第二节 国内外主要油气勘探程序 第三节 执行勘探程序应遵循的原则

第四章 区域普查

第一节 区域普查的工作程序

一、大区普查 二、盆地普查 三、盆地评价

第二节 区域普查的部署原则

一、从区域出发,整体解剖,着重查明区域地质构造概况和石油地质基本条件 二、以油气分布的源控理论为指导,重点研究油气的生成条件 三、因地制宜地选择工种,加强综合勘探

第五章 区带详查

第一节 区带详查的工作程序

一、地震普查和详查 二、参数井钻探 三、区带优选 四、区带评价

第二节 区带详查的部署原则

一、从区带形成的地质背景出发,系统研究区带构造与沉积特征 二、以建立区带成藏模式为中心,重点研究油气运聚和保存条件

三、重视各种类型的储盖组合,正确选择勘探目的层 第六章 圈闭预探

第一节 圈闭预探的工作程序

一、进一步地震详查 二、圈闭评价与优选

三、待钻圈闭描述与预探井设计 四、圈闭钻探与钻后再评价 五、圈闭评价与描述 第二节 圈闭预探的部署原则

一、着眼整个区带,选择有利的三级构造为突破口,以迅速突破出油关 二、提高圈闭准备质量,保证预探的顺利进行 三、合理部署预探井,高效发现油气田

四、兼顾多层系、多类型油气藏的勘探,全面完成预探任务 第三节 不同类型区带的豫探方法

一、长垣和大隆的预探 二、背斜构造带的预探 三、断裂构造带的预探 四、古潜山带的预探 五、隐蔽油气藏的预探 第七章 油气藏评价

第一节 油气藏评价的工作程序

一、地震精查 二、评价井钻探 三、油气藏评价

四、油气藏描述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评价勘探的部署原则

一、科学部署评价井,快速、有效、经济地评价油气田 二、取全取准各项数据,为油气田评价提供第一性资料 三、始终采用油气藏描述方法,实现少井多拿储量 第三节 不同类型油气藏的评价方法

一、长垣带的评价勘探 二、岩性油气藏评价勘探

三、复杂断快油气田的评价勘探 第八章 滚动勘探开发

第一节 滚动勘探开发的概念与基本特点

一、滚动勘探开发的概念 二、滚动勘探开发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滚动勘探开发程序

一、滚动勘探阶段 二、滚动评价阶段 三、滚动开发阶段

四、全面投入开发继续滚动阶段 第三节 滚动勘探开发的部署原则

一、重视整体地质评价,作好滚动勘探开发原则

二、加强组织管理,及时进行滚动开发方案的调整部署 三、地面、地下统筹安排进行油气田建设 四、推广使用新技术,提高滚动勘探开发水平

(二)学时分配 内 容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合计

讲授 1 1 4 2 4 4 6 6 2 30 1 1 2 测验 32 总计 四.教学参考书

1.吴欣松 张一伟 方朝亮 编著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2.童晓光 何登发 著 油气勘探原理和方法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3.丁贵明等编著 油气勘探工程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

4.邱中建 龚再升 主编 中国油气勘探(第一卷) 石油工业出版社 地质出版社

1999

5.阮天建 费琪 编著 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勘探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2 6.徐伟民 石油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3

《开发地质学》教学大纲

学分:2 学时:32 课程性质:选修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大纲执笔人:孙思敏 院(系)、部负责人:陈小宏、柳广弟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开发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选修课。它是随着油田开发的级次深化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地质学科。它与其它边缘学科相互交叉、彼此渗透,借助其它学科,如测井、地震、测试、油藏工程等获得更多的地质信息。它是油田开发分析由静态到动态,由宏观到微观,由储层到流体发展的一门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油田开发地质的基本理论,并能综合应用静、动态及油藏工程等资料进行开发分析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为今后的科研实践奠定坚实的地质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学完本课程以后,应掌握以下主要内容:

1、开发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其对油田开发的意义。 2、油田开发阶段油藏开发地质特征。 3、油藏开发方案设计内容与方法。

4、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油藏动态监测方法及其与地质因素的关系。 5、剩余油分布规律及研究方法。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1、开发地质学概论(2学时)

开发地质学的概念,油藏开发阶段的划分,开发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

2、 油藏开发地质特征(10学时)

陆相油藏类型与特征,砂岩油藏、砾岩油藏、复杂断块油藏、低渗透油藏、裂缝

性潜山基岩油藏、稠油油藏开发地质特征。 3、 油藏开发方案设计及其地质条件(6学时)

油藏天然能量与驱动方式、开发层系的合理划分、油田开发方式及注水方式选择、合理井网密度的选择及其地质条件。 4、 注水油藏开发动态及监测(10学时)

注水开发油藏动态特征、油藏动态与地质因素的关系、油藏压力监测、吸水与产出剖面监测、油水运动状况监测、开发过程中油层性质变化。 5、 剩余油分布研究(4学时)

剩余油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地质方法、研究剩余油饱和度方法。 四、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推荐教材:

1、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夏位荣、张占峰、程时清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年。 主要参考书:

1、中国油藏开发模式总论,王乃举等,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年。 2、油气藏开发地质学,彭仕宓,黄述旺,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年。

《油田开发地质学》 使用教材:《油田开发地质学》 戴启德等 石油大学出版社 绪论 1.了解课程性质;

2.了解石油石油工业发展简史。 第一章 油气水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

1.掌握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的概念;

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物,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石油没有固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常数。

广义天然气的概念,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如大气、岩石中的气体、海洋中的气体、地幔气、宇宙气等都可以称之为天然气。就石油地质学而论,天然气是指在地下岩层中存在的,以类为主的气体。既可呈聚集状态,也可呈分散状态。既可与石油伴生,也可单独存在。 油田水是指油、气田区域与油气藏有密切联系的地下水,往往与石油和天然气组成统一的流体系统。

2.掌握油气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

化学组成:离子成分、气体成分、有机组成、微量元素。 物理性质:颜色、相对密度、粘度、导电性。

3.掌握油田水的分类。

苏林分类: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钠型、氯化钙型。 第二章 石油和天然气成因及生油层 1.了解油气成因理论; 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

2.掌握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生成油气的地质条件及理化条件;

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沉积有机质(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是沉积物中分散的有机质)。 生成油气的地质条件:大地构造条件、古地理环境。

动力条件:细菌作用、催化作用、热力作用、放射性作用。 3.掌握油气生成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热催化生油阶段、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4.掌握有关生油岩的概念及其特征、分类;

凡能生成并提供具有工业价值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泾源岩(和生油岩)。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叫生油层。

生油层的岩性特征一般为暗色、细粒、富含有机质和微体生物化石,并且常含指示还原环境的分散状黄铁矿,可见原生油苗。

按其岩性特征,可将生油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泥质岩生油岩,主要包括泥岩、页岩;另一类是碳酸盐岩类生油岩,主要包括暗色石灰岩、泥灰岩、生物灰岩和礁灰岩等。 5.掌握有关生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有机质丰度指标、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有机质转化指标。 思考题:

沉积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称为干酪根。干酪根是极其复杂的有机物质,其化学成分主要由碳、氢、氧、硫、氮等元素组成,其中以碳、氢为主。 1.油气有机成因论的内容;

2.生成油气的地质条件及理化条件; 3.油气生成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1.掌握储集层的概念及其特征;

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均称为储集岩。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 特征 :储集层的空隙性、储集层的渗透性

2.掌握砂(砾)岩储集层和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及其类型、影响储集物性的因素等; 砂(砾)岩储集层

岩石类型:砾岩、砂质砾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 储集空间类型:原生和次生。 孔隙结构及其类型:

影响储集物性的因素:岩石性质的影响、孔隙结构的影响(孔隙体法、毛细管压力曲线法、孔隙结构综合参数)、沉积环境及成岩作用的影响、构造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碳酸盐岩储集层

岩石类型:石灰岩和白云岩。 储集空间类型:孔、洞、缝。

原生孔隙(粒间孔隙、粒内孔隙、生物国家孔隙、晶间孔隙、生物钻孔孔隙、收缩孔隙)、溶蚀孔隙(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晶内溶孔、溶孔、溶洞、窗格孔隙)、裂缝(构造裂缝、成岩裂缝、溶蚀裂缝、压溶裂缝)。

孔隙结构:指的是孔、洞、缝之间的组合关系。

孔隙结构类型:大缝洞穴型、微缝孔隙型、裂缝型、复合型。

影响储集物性的因素:沉积环境、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重结晶作用、褶皱断裂作用。 3.了解其它岩类储集层的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 岩浆岩储集层、变质岩储集层、泥页岩储集层。

4.掌握盖层的的概念、岩石类型、有效盖层的特点。

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上方,能阻止储集层中油气向上弥散的岩层。 岩石类型:泥页岩、盐岩、膏岩、致密灰岩等。

有效盖层的特点:岩性致密,孔隙度、渗透率低,排替压力高,分布稳定,且据有一定厚度。 思考题:砂(砾)岩储集层和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异同点。 第四章 油气运移及聚集

1.掌握油气初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概念、及其动力和阻力; 石油和天然气,自生油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初次运移。

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压实作用、水热增压作用、粘土矿物脱水作用、甲烷气的作用。 油气二次运移指的是石油和天然气进入运载层以后的各种运移。它包括油气在储集层空隙中的运移,油气沿断层、裂缝和不整合面的运移以及由于油气藏破坏而使油气重新分布的运移。 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浮力、水动力。 油气二次运移的阻力:毛细管力。

2.了解油气运移的相态、运移方向、距离、时期等;

3.掌握并理解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学会在构造图和构造剖面图上确定并求取各项度量参数的方法;

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通常由储集层、盖层和遮挡物三部分组成。

圈闭的度量:溢出点、闭合面积、闭合高度、 油气藏是地壳中油气聚集的基本单位,是油气在单一圈闭内,具有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界面的基本聚集。

4.掌握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油气成藏要素;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油气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有效的圈闭、必要的保存条件、次生油气藏的形成。 5.了解油气聚集原理。

思考题:

1.圈闭和油气藏的度量; 2.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第五章 油气聚集类型及分布规律

1.掌握油气藏的分类,并能在构造图和构造剖面图上识别各类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水动力油气藏。

2.掌握油气田、油气聚集带、含油气盆地的概念,并理解相互间的关系; 油气田是指构造或地层因素控制的,同一产油面积上的油气藏的总和。 油气聚集带就是指受背斜带等同一个二级构造单元控制的,具有相似地质结构特征和油气聚集条件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含油气盆地指的是地壳表面具有统一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沉降为主,能够生成油气,并且已聚集了油气的沉积盆地。

3.了解油气资源分布规律。

油气储量在地理上的分布、油气储量在地史上的分布、油气储量沿埋藏深度的分布。 油气藏类型分析(习题二) 第六章 油气田勘探

1.掌握油气田勘探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区域勘探、圈闭预探和油气田评价勘探。 区域勘探的主要任务是对整个盆地、坳陷或其中某一部分进行的整体地质调查,查明区域地质及石油地质基本条件,进行早期含油气远景评价和资源量估算,评选出最有利的坳陷和构造带,提出预探方案,为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探工作作好准备。

圈闭预探的主要任务是,在经过区域勘探后,对构造进行对比评价;在选定的有利构造或圈闭上,进行以发现油气田为目的的钻探工作,探明圈闭的含油气性,推算含油气边界,提供评价钻探的对象。

油气田评价勘探的主要任务是,在预探所证实的工业性油气藏面积上,进一步详细探明油气田特性及含油气边界,提交二级探明储量,对油气藏进行综合评价及经济效益预测分析,为编制油气田开发方案提供所需的地质基础资料及油田的有关参数。 2.掌握滚动勘探开发的概念及其特点。 滚动勘探开发是指,对于复式油气聚集带或复杂油气田,从评价勘探到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阶段,在采取整体控制的基础上,勘探一块,开采一块,评价勘探和油田开发紧密结合,交叉进行的工作方法。

优点:一是减少探井井数,节约勘探投资,降低成本,同时也为开发井的部署提供更多更有利的井位;二是缩短了勘探周期,提高了勘探速度和工作效益,使油气田尽快投入生产,回收成本,见到效益;三是探井、生产井交叉进行,加强分析对比及评价,可明显地提高勘探工作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第七章 钻井地质

1.了解井别、井号及直井地质设计、定向井地质设计;

2.掌握常用地质录井的方法及资料应用;

钻时录井、岩心录井、岩屑录井、泥浆录井、荧光录井、气测录井等。 3.了解完井工作及其资料整理。

第八章 地层对比及油层沉积相研究 1.掌握区域地层对比的方法;

岩性对比法、古生物对比法、矿物对比法、沉积旋回对比法。

2.掌握油层对比资料的收集、对比依据、程序、对比单元等,并理解对比方法步骤; 对比依据:岩性特征、沉积旋回、地球物理特征。 对比单元:单油层、砂层组(或称复油层)、油层组和含油层系。

对比方法步骤:利用标准层划分油层组、利用沉积旋回对比砂层组、利用岩性和厚度比例对比单油层、连接对比线。 程序:

3.了解油层对比成果图表,掌握编制小层平面图;

4.了解油层沉积相研究的方法步骤。

首先以全油田稳定分布的最小沉积旋回----砂层组为单元确定沉积大相,建立砂层组的沉积模式,划分出不同的沉积分区的相带;其次划分沉积时间单元,确定各时间单元间的相互关

系及所属亚相类型。 小层平面图的编制

第九章 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

1.掌握井下断层的识别标志、断点确定及组合方法(断面构造图和某油层顶底面构造图重叠组合断点的方法);

2.掌握断面构造图的编制方法;

3.掌握油气田地质剖面图编制的准备工作(剖面位置选择、井位校正、井斜校正);

4.掌握并理解油气田构造图的编制方法。

习题:

1.断面构造图的编制(习题四); 2.油气田地质剖面图编制(习题五)。 第十章 地层压力和温度

1.掌握有关压力的基本概念;

上覆岩层压力:是指上覆岩石骨架和空隙空间流体的总重量所引起的压力。 静水压力:是指由静水柱造成的压力。

压力梯度:是指每增加单位高度所增加的压力。

地层压力:是指作用于岩层孔隙空间内流体上的压力。 在含油气区域内的地层压力又叫油层压力或气层压力。

2.掌握原始油层压力的概念,及其分布特点;理解原始地层压力的计算过程; 事实上原始油层压力是无法直接测量的,人们通常将第一批井打开油层之后关井,使油层压力恢复平衡,用井底压力计测量油层压力,这个压力作为原始油层压力。 3.掌握目前油层压力和折算压力的概念;

目前油层压力是指油藏投入开发后某一时期的地层压力。 折算压头是指井内静液面距某一折算基准面的垂直高度。

折算压力系指折算压头产生的压力,可利用静水压力公式导出。 4.掌握异常地层压力的概念及其成因;

通常我们把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称之为异常地层压力,或称为压力异常。 成因:成岩作用、构造作用、热力作用、生物化学作用、渗析作用和古压力等。 5.掌握地温梯度及地温级度的概念、地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地温梯度是指埋藏深度每增加100M地温增高的度数。

地温级度即地温每增加1摄氏度时深度的增加值,它是地温梯度的倒数。 第十一章 石油及天然气储量计算

1.掌握油气储量的分类和分级,地质储量、可采储量及不同级别储量的概念; 油气储量的分类:地质储量和开采储量。

油气储量的分级: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 地质储量:即地下油层中石油的实际储量。

开采储量:即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采出来的石油储量。 预测储量是在地震详查以及其他方法提供的圈闭内,经过预探井钻探获得油气流、油气层或油气显示后,根据区域地质条件分析和类比的有利地区按容积法估算的储量。 控制储量是在某一圈闭内预探井发现工业油气流后,以建立探明储量为目的,在评价钻探阶

段的过程中钻了少数评价井后所计算的储量。

探明储量是在油气田评价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并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可靠储量。

2.掌握容积法计算石油储量的原理、参数及其求取的方法; 容积法计算石油储量的原理:计算地下岩石孔隙中油气所占的体积,然后用地面的重量单位或体积单位表示。

参数:含油面积(具有工业油流地区的面积)、油层有效厚度、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确定、有效孔隙度的确定、地面脱气原油的密度和地层原油体积系数的确定、石油采收率的确定。 3.掌握压力降落法计算天然气储量的原理及相关参数的求取方法,并了解其影响因素。 压力降落法计算天然气储量的原理:利用由气藏压力与累积产气量所构成的“压降图”来确定气藏的储量。

参数的确定:地层压力和累积产气量。 影响因素:

思考题: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post]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Ⅰ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地质学基础;英文名称:Geolog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fields

课程编码:01031001 学 分:4分

总 学 时: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6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 适应专业:石油工程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无 执 笔 人:刘吉余 审 订 人:宋延杰 一、编写说明

(一)制定大纲的依据

依据油藏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知识结构的系统性、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性、以及课程体系的相关性和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为适应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结合专业技术发展方向及本学科的新成就和新进展和教学改革成果,编制新的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Ⅰ是一门理论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以行星地球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表形态,着重研究固体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

演化历史,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本内容包括:地球的形态、大小和表面特征;地球外部层圈和内部层圈的结构特征;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地球上发生的内外地质作用特征及其产物;地质年代与地层对比;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与形变;沉积环境及沉积特征。 (三)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Ⅰ是油藏工程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当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掌握有关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变动和发展历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同时,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Ⅰ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了解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常见的标准化石;掌握阅读平面地质图、绘制剖面地质图和野外地质调查的一般方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四)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授课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地球及地质作用、矿物及岩石、构造运动及产物、矿产与矿产勘探等诸方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知识,掌握肉眼鉴定和描述矿物与岩石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收集与阅读地质资料,绘制相应地质图件,并对一般地质现象能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为学习专业课程和野外工作打下必要的地质基础。 (五)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Ⅰ是其他后续油气勘探开发课程的基础。

二、大纲内容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通过理论与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原理、知识体系和现代研究领域的前缘与成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为学好专业知识奠定良好的科学素质与知识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油藏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选定教学内容,既注重知识传授,更强化能力培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及难点: 矿物及三大类岩石的肉眼坚定。 (四)教学建议与说明 理论与时践相结合。 (五)教学内容 绪论(了解)

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二、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三、地质学与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关系 第一章 地球概述(了解)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第三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二章 地质作用

第一节 地质作用概述(了解)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掌握)(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

第三节 外动力地质作用(掌握)(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第三章 造岩矿物

第一节 矿物的概念及主要物理性质(了解)(矿物的概念、形态、物性)

第二节 矿物的分类(了解)

第三节 常见的主要造岩矿物极其鉴定特征(掌握) 第四章 岩浆岩及变质岩

第一节 岩浆岩(掌握)(岩浆岩的概念、成分、结构和构造、岩浆岩的类型) 第二节 变质岩(掌握)(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 第五章 沉积岩

第一节 沉积岩的物质成分及分类(掌握)

第二节 碎屑岩(掌握)(碎屑岩的构造和颜色、层理类型、碎屑岩的成分、结构及分类;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火山碎屑岩的分类)

第三节 碳酸盐岩(掌握)(碳酸盐岩的成分、分类、结构及构造) 第四节 煤和油页岩(了解) 第六章 古生物基础知识

第一节 古生物总论(掌握)(古生物的分类及命名,化石的应用) 第二节 各门类古生物简介(了解) 第七章 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地层及地层学的概念,地层层序及地质年代) 第二节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与多重地层单位(掌握)(地层划分对比的概念,岩石、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

第三节 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了解)(岩石学方法、生物地层学方法、事件地层学方法、年代地层对比方法) 第八章 构造地质

第一节 岩石变形的概念(了解)(应力与岩石变形的概念,岩石变性特征) 第二节 岩层及其产状(掌握)(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特征及联系)

第三节 褶皱构造(掌握)(褶曲的概念及基本形态,褶曲的几何要素、分类、组合形态) 第四节 断裂构造(掌握)(节理的分类及特征,断层的几何要素、分类、组合类型及野外识别) 第五节 不整合(掌握)(不整合分类及识别)

第六节 同沉积构造及底辟构造(了解)(同沉积背斜、潜山披覆构造、同生断层、底辟构造) 第七节 大地构造简介(了解)(地槽地台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第八节 构造图判读及编绘(掌握) 第九章 沉积相

第一节 沉积相概念及分类(掌握)

第二节 冲积扇相(掌握)(形成条件及其特点)

第三节 河流相(掌握)(河流相分类、河流亚相类型及其沉积特征) 第四节 湖泊相(掌握)(湖泊相分类、碎屑湖泊亚相及其沉积特征) 第五节 海相组(了解)(海相组沉积特征、亚相类型及沉积特征)

第六节 三角洲相(掌握)(三角洲的形成、分类、沉积特点、相模式以及亚相的类型与特征) 第七节 澙湖相、障壁岛相、潮坪相、河口湾相(了解) 第八节 碳酸盐岩沉积相(了解)(碳酸盐岩相模式及其分类)

三、实验(实践)环节及要求

实验一

(1)实验名称:观察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

(2)主要内容与要求:观察矿物的形态、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断口等主要物理性质,通过观察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学会鉴别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掌握系统描述矿

物标本的一般方法,为下一步鉴定矿物打下基础。 (3)学时分配:2学时。 实验二

(1)实验名称:认识常见的火成岩

(2)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认真观察常见的火成岩标本,学会肉眼鉴定火成岩的一般方法,并对所观察的火成岩进行系统描述,完成实习报告的有关部分;掌握主要火成岩的鉴定特征,能够准确鉴定主要火成岩。

(3)学时分配:2学时。 实验三

(1)实验名称:认识常见的沉积岩

(2)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认真观察常见的沉积岩标本,学会肉眼鉴定沉积岩的一般方法,并对所观察的沉积岩进行系统描述,完成实习报告的有关部分;掌握主要沉积岩的鉴定特征,能够准确鉴定主要沉积岩。

(3)学时分配:2学时。 实验四

(1)实验名称:认识常见的变质岩

(2)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认真观察常见的变质岩标本,学会肉眼鉴定变质岩的一般方法,并对所观察的变质岩进行系统描述,完成实习报告的有关部分;掌握主要变质岩的鉴定特征,能够准确鉴定主要变质岩。

(3) 学时分配:2学时

四、习题、课程讨论及要求

在每堂课中可以就某部分内容进行课程讨论。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循序渐进、精讲多练、交流讨论、重在应用的教学方法。采用 “讲解式”与“问答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章节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造岩矿物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岩浆岩与变质岩 沉积岩 古生物基础知识 地层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构造地质 沉积相 内容 地球概述 地质作用 学时分配 讲课 2 2 4 4 6 6 4 4 10 10 习题课 讨论课 实验(上机) 2 4 4 其

11 总结 合计 2 10

七、教学形式与考核方式

(一)教学形式 课堂讲授(板书结合多媒体) (二)考核方式

1、实验成绩:实验报告和期末操作考核评定 2、试卷成绩:闭卷考试

3、综合考核成绩=试卷成绩×90%+实验成绩×10%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讲课教材:刘吉余,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第四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 参考教材:柳成志,赵荣,赵利华主编,地球科学概论,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 夏邦栋主编,普通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二版 张宝政等主编,地质学原理地质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张永烙等编,古生物学地质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九、其他说明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Ⅱ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Ⅱ;英文名称:Geolog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fields 课程编码:01011034 学 分:3分

总 学 时: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学时,实验学时:2学时 适应专业:石油工程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 执 笔 人:刘吉余 审 订 人:宋延杰 一、编写说明

(一)制定大纲的依据

按照该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内容安排,考虑其专业特性,特制定本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从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入手,重点介绍石油、天然气的现代成因,形成油气藏的各个基本要素(生、储、盖、运、圈、保)及其有机配合,阐述油气运移及聚集规律,介绍油气田地质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奠定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 (三)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该课程为石油工程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掌握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的石油地质理论是油气田开发的重要基础与前提。 (四)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系统的讲授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基本性质和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成藏全过程以及油气在地下的分布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并为今后从事油田生产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地质理论基础。 (五)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该课程是油气田开发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只有奠定了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才能针对不同类型的油气田采取不同的开发方案,以达到开采的最佳效果。 (六)对先修课的要求

针对该专业,对先修课的要求是: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基础地质部分:包括: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等基本内容)。

二、大纲内容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油气成藏要素(生、储、盖、运、圈、保)和油气藏的形成机理、过程及其类型以及油气在地壳上的富集分布规律,并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油气勘探和油气田开发生产及科研工作中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全面理解油气地质学的“成烃-成藏-油气分布规律”这三大核心问题及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不仅要掌握静态的成藏要素,还要理解动态的成藏过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成藏要素、成藏过程及其对油气在地壳中聚集和分布的影响方面。难点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油气地质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建议与说明

本门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图多,为提高授课效率和效果,建议加强多媒体教学,同时本课程的综合性、集成性强,应该安排一定的综合性习题课和作业练习。 (五)教学内容 绪论(了解)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及意义

二、我国及世界油气勘探的简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 油、气、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掌握) 第一节 石油(组成和性质) 第二节 天然气(组成和性质)

第三节 油田水(组成、性质、分类、应用) 第二章 油气的生成和烃源岩 第一节 油气成因理论综述(了解)

(无机成因说、早期有机成因说、晚期有机成因说、现代油气成因理论简述) 第二节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理解)

(有机质的产生和聚集、生物体的组成、有机质的沉积环境及沉积分布特征、沉积有机质的组成和分类(掌握))

第三节 有机质的演化、影响因素及成烃模式(掌握)

(可溶有机质的演化、不溶有机质的演化、影响有机质演化的因素征、有机质的成烃模式) 第四节 生油层

(油层的岩性、岩相特征 生油层的地球化学指标)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掌握)

第一节 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掌握)

(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第二节 碎屑岩储集层(掌握)

(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成因及储集性质的影响因素、碎屑岩储集层各类砂、砾岩体的形成条件及分布特征、砂岩的次生孔隙) 第三节 碳酸盐岩储集层(理解)

(碳酸盐岩原生孔隙的形成与分布、碳酸盐岩溶蚀孔隙的形成与分布、碳酸盐岩的裂缝、碳酸盐岩与砂岩储集性质的比较) 第四节 其它岩类储集层(了解)

(火山岩储集层、结晶岩储集层、泥质岩储集层) 第五节 盖层(掌握)

(盖层的概念及分类、盖层的宏观发育特征研究、盖层封闭油气机理及微观封闭性评价方法、影响盖层有效性的因素) 第四章 油气运移 (掌握) 第一节 油气运移概述

第二节 油气的初次运移

(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主要动力、方向、途经、模式、有效排烃厚度) 第三节 油气的二次运移

(二次运移的相态、动力、通道、时期、方向和距离) 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掌握)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油气成藏要素和富集条件 第三节 油气聚集的原理和模式 第四节 油气藏的再形成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第六章 油气层的压力和温度(理解) 第一节 油气层的压力

(地层压力的概念及其来源、原始油层压力、油层异常压力、折算压力的概念及其应用)

第二节 油气层温度

(地下温度及其来源、地下温度的测定、油气田分布与地温的关系) 第七章 油气田勘探概论(了解) 第一节 地壳中油气聚集单元

(油气聚集单元的概念、油气聚集单元与构造单元的对应关系、盆地内油气的分布规律)

第二节 油气田勘探简介

(油气田勘探的方法、油气田勘探的任务和阶段划分) 第三节 油气田勘探实例 第八章 钻井地质简介(了解) 第一节 探井地质设计 (设计依据、设计步骤) 第二节 钻井地质录井和测井

(岩芯录井、岩屑录井、钻时录井、泥浆录井、气测井、地球物理测井) 第三节 钻井地质总结 第九章 油气田地质研究(理解) 第一节 油气田研究的地质资料 第二节 油层对比

三、实验(实践)环节及要求

实验一

1.原油、固体沥青的观察与描述 2.荧光分析鉴定砂岩的含油性

通过该项实验,使学生认识不同含油产状的岩心,获得对岩心含油级别、原油、固体沥青的感性认识,并能够判断岩心的含油性质,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四、习题、课程讨论及要求

为了巩固讲授内容,可以布置以下作业,但由于学时紧张,建议只安排一次“圈闭和油气藏类型判别”的习题课。对作业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可以穿插在授课过程中花少量时间讲解。

习题一 储集层有利分布区评价 习题二 圈闭和油气藏类型判断 习题三 含油气盆地中圈闭的评价 习题四 探井地质设计及布署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加强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提高图版、图形的讲解效率和效果。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和习题课,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序号 章节 内容 学时分配 讲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实验(上机) 其他 2 2 合计 2 6

1 绪论 油、气、水的化学2 第一章 4 组成及物理性质 油气的生成和烃源 第二章 岩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第四章 油气运移 6 6 4 6 2 6 6 4 8 油气藏的形成及其 第五章 类型 油气层的压力和温 第六章 度 2 2 2 2 4 4 6 48 第七章 油气田勘探概论 4 第八章 钻井地质简介 4 第九章 油气田地质研究 6 合计 44 七、教学形式与考核方式

(一)教学形式

授课为主。辅以适当的实验、习题课。 (二)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讲课教材:刘吉余,《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第四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 参考教材:张厚福等编,石油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年。 习题教材:石油地质习题(非地质专业用),本院自编,1993年。

九、其他说明

《油藏描述》课程教学(自学)基本要求

适用层次 所有层次 自学学时 80 教材名称 使用教材 编 者 出 版 社 适应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 面授学时 32 《油藏描述方法原理》 徐守余 石油工业出版社 使用学期 2008春 实验学时 参考教材 《陆相油藏描述》 编者:张一伟等 出 版 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油藏描述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油藏描述是长期油气田勘探开发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和试油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油藏进行定性定量描述及评价的一项(套)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课程简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油藏描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将来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准确、科学地了解、描述和评价油气藏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锻炼并提高该专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力争使学生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面授环节的学习。建议学生修完石油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学习建议 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测井等课程,应具备构造地质、沉积岩及沉积相、石油地质学等专业理论知识。 各章节主要学习内容及要求 绪论 学时要求 2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了解】油藏描述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油藏描述方法技术的体系 【掌握】油藏描述的概念、油藏描述的特色,油藏描述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1.油藏描述的概念? 上交作业 2.油藏描述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3.油藏描述的研究特色? 第一章 油藏静态描述的原理和方法 学时要求 14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油藏静态描述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掌握】 掌握:油藏静态描述的概念; 主要内容 油藏静态描述的基本原理和研究内容: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本概念,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油藏构造描述的研究内容和描述程序;沉积相分析的相标志、相分析的基本步骤和研究程序;储集体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非均质性研究的内容及流程;成岩作用的概念和类型,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概念,储层

潜在敏感性研究; 油藏静态地质模型的概念; 1.什么是油藏静态描述? 2.地层划分对比的目的? 3.地层划分对比的岩石学方法、生物学方法与地球物理方法的内容及其注意事项? 4.油藏精细构造描述的研究内容和描述程序? 上交作业 5.相分析流程? 6.影响储集物性的地质因素? 7.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非均质性研究的内容? 8.成岩作用类型,孔隙的成因类型,孔隙结构的概念及评价参数? 第二章 油藏动态描述的原理和方法 学时要求 6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 本章内容仅作一般了解: 主要内容 油藏动态描述的内涵,宏微观动态描述的原理和方法 二、思考与练习 【思考】 油藏宏微观动态描述的原理和方法 上交作业 1.油藏动态描述的内涵? 2.油气藏四维地质模型的含义? 第三章 油气藏仿真模型原理和方法 学时要求 4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 本章内容仅作一般了解: 油气藏仿真模型的概念,油气藏仿真模型的原理和方法,微观剩余油仿真模型及应主要内容 用 二、思考与练习 【思考】 微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上交作业 油气藏仿真模型的概念 第四章 油藏描述计算机系统 学时要求 4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 主要内容 本章内容仅作了解: 油藏描述数据库系统;油藏描述处理与解释系统;油藏描述可视化系统。 上交作业 油藏描述处理与解释系统? 第五章 剩余油综合描述与预测 学时要求 12学时 主要内容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 掌握:剩余油的概念,剩余油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地质综合分析、地球物理法、油藏数值模拟法、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等),剩余油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分布模式。 1.剩余油的概念 上交作业 2.剩余油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3.剩余油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其分布特点? 第六章 砂岩油气藏描述与非均质表征 学时要求 12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 掌握:砂岩油气藏描述概述:砂岩储集体、砂岩油气藏的特点;流动单元研究:流动单元内涵、流动单元识别与划分;砂岩储集体隔夹层研究:隔夹层涵义及类型、隔夹层的识别方法。 主要内容 其他内容仅作一般了解 二、思考与练习 【思考】 1.流动单元的识别标志?流动单元控制因素? 2.隔夹层的识别方法? 1.砂岩储集体的主要特征? 2.砂岩油气藏特征与开发特征? 上交作业 3.流动单元内涵? 4.隔夹层内涵及其类型? 第七章 断块油气藏描述与断层封闭性表征 学时要求 12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 主要内容 掌握:断块油气藏描述概述;断裂识别与级次划分;断层转换代的概念;断层封闭性研究:断层封闭开启性研究方法,断层封闭机理与封闭模式。 其他内容仅作一般了解 1. 断块油气藏的特点及开发特征? 2. 断层的识别和划分? 上交作业 3. 断层转换带概念? 4. 断层封闭开启性研究方法? 第八章 潜山油气藏描述与裂缝表征 学时要求 6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了解】裂缝研究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潜山油气藏描述概述 1. 潜山油气藏特征及控制因素? 上交作业 2. 裂缝类型及特征? 3. 裂缝的描述参数及其发育的控制因素?

第九章 低渗透油气藏描述 学时要求 4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 本章内容仅作一般了解: 主要内容 低渗透油气藏描述概述,地应力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低阻油气藏研究 二、思考与练习 【思考】 低阻油气藏及其形成机理? 上交作业 低渗透油气藏储集体类型及开发特点? 第十章 火成岩油气藏描述 学时要求 4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 主要内容 本章内容仅作一般了解: 火成岩油气藏描述概述,火成岩油气藏综合识别与预测,火成岩油气藏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 上交作业 火成岩油气藏储集体特征及开发特点?

编者:李红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