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21期 世纪桥 No.21,2010 (总第212期) Shi Ji Qiao (Geaend No.212) 大学公共选修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徐青青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摘要: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目前我 国高等学校公共选修课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开设不均衡、学生选课盲目等,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笔者以自己作 为教务秘书的隶身经历,试图分析当前大学生在选修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现状;对策 随着高校课程建设改革的不断深入,选修课在高校教 选修课开设上种类少,实用性课程居多,文史类 艺术类课 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选修课课程建设也得 程较少。这种弃课现状,造成了部分学生难以选到自己喜 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几乎所有普通高校都开设了选 修课,而且所开设的选修课门类也较齐全,基本上涵盖了 欢的课程,再就是实用课程居多也导致了很多学生的“实 用论”。另外,部分公共选修课过偏过冷,或过于专业化, 所有学科。如温州大学开设的“公关与形象礼仪”课程能 不利于选学,教师在开课时没有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的基 提高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使之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础,导致选课的学生过少。 环境;“实用语言交际艺术课程”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 力,便于学生的沟通发展和求职应聘;“书法”课程能让学 生陶冶情操,。音乐欣赏”课程能让学生了解音乐的魅力, “心理健康 课程能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众所周 (二)课程“营养”不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 开始多样化,学生对课程的种类、“口胃”和营养程度要求 也越来越高,要求有更多的“点菜权”。于是,传统“套餐” 知,高等学校学术氛围自由,多种思想学说在学校交流并 式课程的弊端日益明显,其“营养”成分不全是导致课程不 存。多元化的课程能够扩充大学生自身知识面,引导学生 尽人意的根本原因。 用新视角看问题,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 径。不少学校和老师都一致认为,大学选修课是大学生扩 就学校而言,对公共选修课的整体规划不够,没有真 正以学生之需求为本,是造成公共选修课 营养 不全的主 充自己知识面的一个重要途径,开设新颖的选修课,在高 要原因。从选修课设置的结构来看,往往是。就地取材”. 校是一种很好而被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也是大学教育区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开设什么的课程。受学生欢迎的求职 别于其他教育如初中、高中教育的一个标志。 一指导、科技实践、艺术体育、投资理财、人际交往等课程较 少,即使有也因为选课的人太多而难以选到。另外,学校 、大学公共选修课的现状 就目前的现状看,选修课课程建设还有很多不尽如人 对教师也很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调动他们开设选修 意的地方,如选修课开设的范围还不够大,不能满足学生 课的热情。因此,开设什么样的公共选修课,完全是由学 的选修需求;选修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较低, 校决定的,学生没有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力。学生虽然能够 所开设的选修课程有很多不是学生所期望的;受多种因素 选足学分毕业,但学生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完善、兴趣需要 影响,选修课教学环境还不够理想,教学氛围还不够浓厚; 老师备课不认真,授课内容随意性大,等等。归结起来,大 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开设不均 是否得到满足等并未得到校方的高度重视。 (三)开课把关不严 选修课的开设程序一般是由教师提出申请,教务部门 审批。而这种审批在很大程度上是例行手续而已。在课程 要(如评职称、增加工作量等),随意开设或取消课程,致使 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大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 质量上并不能够严格把关。一些教师由于自己的种种需 或为迎合学生的需求心理而开设,因而在独立学院中,由 于本身课程设置的局限和师资力量配备的局限决定了在 课程的连续性得不到保障。正是这种随意性,使得教师在 收稿日期:0120—09—08 作者筒介:徐青青(1982一),女,浙江乐清人,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教育管理。 ・120・ 其所开设的选修课的内容方面并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导 外,还应该积极邀请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做兼职教授或讲 致选修课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四)教学效果不好 座教授,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让学生参与决策开设公选课 要改变目前高校公共选修课不理想的现状,理想的做 法是:让学校、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人一起协商并决定课 程,更多地体现学生的需要。大学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学习 饭馆的经营思路,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可选的课程,尽量 多地给学生更多的课程权力以及更充分的选择机会。这 既是学生的需要,也是大学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开设选修课的任课教师中,缺少教授和名师。一般 来说,教授、名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都较重,没有更多的时 间和精力在晚 再上选修课,这也是影响选修课教学质 量,导致其吸引学生兴趣的因素之一。 此外,有些课堂规模过大也会影响教学效果。笔者在 实践中发现,一些符合学生需求、教学效果好、有趣味、教 师水平高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计划100人的课堂在选课 哪所大学率先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哪所大学就可能赢得未 时会有二三百名学生选择修读。所以,选修课中容纳二三 来的生源市场,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百人的课堂并不罕见,这样大的课堂规模势必会影响教学 效果。 (五)选课指导不足 当前大部分高校对公共选修课采取网上介绍、发选课 手册等方式向学生推介,但多数介绍过于简单,且没有对 开课教师作逐一介绍。这样学生并不能对课程进行全面 了解,而只能凭感觉盲目选择。还有一部分院校虽然采取 了本科生导师制,但因为每个教师指导的学生数过多,同 时教师的精力投入不足,其指导也往往流于形式。 有的同学在网上选课时提交的几个公选课志愿 可能都是较受欢迎的课程,而在计算机进行随机筛选时, 他们的几个志愿很有可能都落空。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学 生只好在自己的兴趣爱好里“矮子里面拔将军”,再补选一 些并不十分喜欢的课程。如此,其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必然 降低。还有部分同学事先已经意料到这种情况的存在,所 以,为了完成学分只好避开热门,选择一些修读人数相对 较少的课程。正是由于选课的自由度不高,直接影响了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此,学生时间和精力以及选修课作为 教育资源的价值都难以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和发挥,造成教 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改善大学公共选修课现状的对策 (一)构建丰富多彩的公选课程体系 在大学里开设公选课程应以学生需要为本,结合本校 实际,坚持文理渗透、学科互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则 进行设置。在课程内容上,注意知识的实用性与时效性, 优化知识结构,开设跨学科交叉、综合型、实用型课程,以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科视野。美国哈佛大学选修课的 构成比例是自然(29%):社科(31%):人文(40%),学 科结构比较合理。目前很多高校都采取的一个办法就是 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公选课学分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即理 工类与文经类学生都要选修与自身专业互补的学科,这样 的做法很好。 另外,学校应加大对公选课的资金投入,对于优秀的 公选课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打造精品课程。除了教师主动 提出开课申请外,学校还应合理调配教师资源,积极动员 教授、名师开课,从而为学生提供营养丰富的“菜谱”。此 给大学生更多的课程权力是大学公共选修课改革中 的一个亟待强化的方面,尤其是在公共选修课课程决策的 过程中,失去了课程学习的主体——大学生这一重要的与 课程密切相关的人员的课程权力的表达,就不能实现真正 意义上的“课程共有”。因此,学校在课程决策中要尽可能 地加强大学生课程权力的表达,考虑他们的兴趣与需要, 注意建立信息收集的渠道,定期跟踪大学生兴趣的变化, 以此作为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决策依据。 (三)提高服务意识,强化选课指导 针对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功利性的现象,学校应提高 服务学生的意识,加大对选修课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学生 的选课指导。教学管理部门首先要向学生提供内容较为 详细的课程和任课教师介绍,以便学生对预选课程的内容 和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有较全面的了解。建议取消少于 3O人就不开课的人数限制,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取消大 二才能选修公共课的限制,给学生更多的选课机会。 选课机制的优化也是提高大学生满意度的一个重要 方面。国内各高校在选课机制上存在海选式、抢选式、机 选式、补选式,等等,这些选课方式各有利弊。针对课程特 点,部分课程应该以数量优先为原则,开设大班上课,采用 “海选+抢选”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修满学分。 而某些课程应该以质量优先为原则,开设小班上课,严格 限制人数,采用“机选+补选”的方式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和效果。对于某些热门课程,应鼓励“多师一课”或“一师 多课”以保证学生能够修读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谭淑娟,王海燕.文理渗透,提高太学生的综合素质 [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 [2]朱高磊,王伟臣.对大学选修课学习存在问题的分析及 应对措施[J].网络财富,2010,(12). [3]杨从军.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对策[J].黑龙江 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7). [4]邹吉高.浅析高校选修课的作用及其教学管理现状 [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O). [责任编辑:杜红艳】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