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1期 龙岩学院学报 V01.29 No.1 20i1年2月 JOURNAL 0F LONGYAN UNIVERSITY February 201I 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建设之我见 邱蔚华 (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福建龙岩364012) 摘要:古代文学课是对外汉语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结合对外汉语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澄 清人们对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认识误区。从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取舍与侧重及教学模 式与教学方法的设想与改革等方面,提出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建设的意见。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29(2011)01—0074—04 中国古代文学(以下简称古代文学)以其经典 尤其是中国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对外汉语专 的文学作品、博富的文学现象、多样而独特的文人 业的学生必须对中国文化、文学有深刻的了解并能 精神传承演绎着华夏民族的文化传统,感性地记录 熟练掌握,从业的时候才能胜任于对外汉语教学或 和具体地呈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如今,古代文 中外文化交流的工作岗位。 学课不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 二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课不同于语言 础课,而且也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 课(古代汉语课),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讲授、阐释、鉴 础课。但我们必须指出,尽管是同一门课程,由于不 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也不同于中国 同专业其业务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等方面的不 文化课,它重在借助文学这一载体,通过作家的人 同,其相应的教材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模式与 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世界范围内弘扬华 教学方法的采用等都应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变化。 夏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专业基础课。时下,民族文化 一、对外汉专业古代文学课的认识误区 传统、民族精神面临着世界文化格局的冲击与挑 我们且先来看一下对外汉语专业的业务培养 战,因此.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学一方面要 目标:本专业注重汉英f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 传承文学经典,让学生于经典的作品中获得美的体 语言,则以下有关用语作相应调整)双语教学,培养 验和艺术的享受;另一方面要中外贯通,通过横向 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 的联系与比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古代文学所蕴含 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有进一步培养 的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只有让学生 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 理解我们的经典文学的内在品格.才能真正弘扬华 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 夏民族的传统文化。 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 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l】。 世界各国纷纷瞩目于中国的成就,学习汉语特别是 由此可见,对外汉语的培养目标着眼于培养对 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股热浪。而中 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因 国古代文学无疑是最具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课程, 此,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对开设古代文学课存在极 自然会受到中外爱好者的青睐,有些国家甚至在高 大的困惑,认为这门课程与其专业的培养目标似乎 校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如“汉城大学29个课目中 并无多大关联,无意或有意地将其边缘化、弱势化。 与古文相关的课目有11个:梨花女子大学33个课 学生只注重学习掌握外语与外国文化。其实这种认 目中与古文有关的课目有14个[21”。这些一方面表 识是错误的。理由有二: 明海外对中国古代文学是相当重视的。另一方面也 一是外国人学习汉语主要是他们对中国文化 在警示我们对古代文学课的认识是有偏颇的。 收稿日期:2010-.-08—30 作者简介:邱蔚华,女,福建上杭人,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74 二、教材的选择 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学存在一个明显 的矛盾:即教学内容的庞博与课时数的不断压缩之 间的矛盾。因此,选择适合此专业的课时量且又能 很好地体现古代文学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的教材文 本是上好这门课程的关键。 目前,各大高校的古代文学课基本上都包括两 个部分:一是文学史的讲授,另一是文学作品的讲 授。文学史的讲授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教材是有三: 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和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文学作品 的讲授则一般都选择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 选》。这两组教材的配合使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 280左右的学时来说确可充分展示中国古代文学 的整体风貌。并于纵深维度去揭示其人文精神、文 化品格的精髓。笔者近几年一直从事对外汉语专业 古代文学课的教学任务,使用的是袁行霈主编《中 国文学史》和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 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 文学课仅170左右的课时数来说,使用此套教材确 有它的局限性: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容量很 大,与学时数构成矛盾冲突;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 学作品选》不仅容量大,而且为繁体本,对非中文专 业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费时费力,影响了学生的 阅读质量和美的艺术享受。 针对目前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的教学 状况.许多同仁纷纷寻求和呼吁编写、选择与对外 汉语专业相适应的古代文学教材,如有些高校推荐 使用华中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简明教 程》,作品选则推荐使用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 学作品选》或张燕瑾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选》。另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商务印书馆2007年 8月出版了王澧华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这 套书是依据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的教学目的和课程 设置来编写的,含以文体分卷的文学史和与文学史 相辅相成的作品选两部分。其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每 卷前的绪论部分,重在提示各文体的特点,介绍鉴 赏门径及其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条理清晰,内容 简明而自成一格,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对外汉语专业 古代文学课程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的取舍与侧重 上好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课除了要重视 教材的选择.还应合理地作好教学内容的取舍与侧 重。总的来说,结合对外汉语专业的“对外”特点, 教学内容的取舍和侧重应主以文学“经典之最”和 适当渗透类同特征的文化资源及文学文本两方面 展开。 ㈠教学内容应紧扣“经典之最”展开 所谓“经典之最”即最能体现中华文化之博大 精深者,它不仅包括经典的文学作品,还包括经典 的传统文化以及经典的文人思想、心态等。只有经 典的,才具有常说常新的魅力,才最具厚重的历史 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美感。比如孔子与《论语》、 庄子与《庄子》;比如魏晋风度、程朱理学影响之下 的文人、文学创作、文学思想等;又如唐诗宋词明清 小说;再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 等,这些都是国内外中国文学爱好者所非常热衷和 感兴趣的内容。也是中国文学不同于他国文学之处 的典型体现,对这些我们应多讲、讲深、讲透。 ㈡教学内容还应适当渗透类同特征的文化资 源及文学文本 在国与国的文化和文学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在 寻异的刺激中极大地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与 此同时,中外文化、文学交流中如若能在存异中求 同,以此获得相互印证和认同,则更容易引起共鸣, 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甚至专业课程的理解。一个很 典型的例子。笔者在讲授西汉贾谊的汉代骚体赋 《鹏鸟赋》时,将此篇作品与l9世纪美国诗人爱伦・ 坡的代表诗作《乌鸦》(The Raven)对赏,让学生找 出两篇作品的相同之处,学生很容易就感性地认识 到两篇作品的有以下类同点:两篇都以一个不幸的 人与不幸的鸟开篇;都弥漫哀伤抑郁的情绪;都构 思出人鸟对话的情景以及鸟做客的傲慢姿态;两篇 作品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文字的抒写等。在此基 础上,笔者介绍了《鹏鸟赋》汉译英被译为“中文版 的《乌鸦》”(A Chinese“Raven”)和《乌鸦》(The Raven)英译汉被译为《鹏鸟吟》这一中外文学交流 的史话。通过此篇作品的讲授,不仅让学生深刻地 理解了作品的内在意蕴、艺术特色,而且在扩展知 识面的同时。以案例生动形象地让他们明确了对外 汉语专业的同学学习古代文学的必要性和重大意 义在于“传承文学经典,弘扬民族文化”。 余秋雨先生曾说“文化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 是人类共通的精神价值。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 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31”因此, 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站在 75 世界文学的高度上去定位才能充分体现中国文学 乃至华夏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古题写时事”的特点,可联系到汉乐府诗“感于哀 乐、缘事而发”的特点,在由此往前可与《诗经》的现 实主义精神相联系.往后还可拓展到唐代的新乐府 运动等文学现象。“中外文学”对比法就是同中有 古代文学课是一门古老的课程。在长期的发展 过程中,其教学模式有固定化甚至僵化的倾向,即 异、异中有同的中外相关文学的对比。如前文所述 形成了“教师一教材——课堂”的固定模式;其教 学方法也有单一化的特点,教师在讲授古代文学时 基本上走的是作家生平思想——作家作品的思想 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三步曲,这种教学方法的 单一化很容易将课堂导入死水般的凝滞境地。吕叔 的贾谊《鹏鸟赋》与爱伦・坡《乌鸦》诗的对比;又如 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对比、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与李白诗的对比等。“移情”法就是以古人之情、古 人之志感化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和高尚 情操。文学既然是人学,那么表现的作家的情感人 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老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 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 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 叫做“活”【4】。如何寻找到这一把总钥匙,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教师能不能改革僵化的教学模式和单一 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时代特点、授课对 象的特点、专业要求、课程特点等因素采取相应的 应对策略。 ㈠分析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 研究也表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兴趣和 丰富情感基础上”。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 上“活”一堂课的前提条件。 时下,当代大学生受社会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 的影响,对古代文学这种纯人文关怀的课程缺少了 学习的动力。我们不能苛责学生的功利心理,因为 社会是现实的,竞争是残酷的。相反,如能将学生的 这一心理加以正确地导引。反而能成为行之有效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如结合学生未来从事 的职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文已述。从对外汉 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将来 从事的职业都与中外交流有关,而交流的重点是中 外文化的交流。古代文学承载了很多古人深刻的思 想、丰富的心态,形象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将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加以 引导,让他们明确今天学习的未来现实意义,必能 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和兴趣。 此外,古代文学由于其年代的久远,不可避免 地让当代大学生产生时代差异、文字理解、思想解 读等生疏感和隔阂感。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 学的兴趣还要拉近二者情感上的距离。具体说来, 可采用“温故知新”法、“中外文学”对比法、“移情” 法。所谓“温故知新”法,就是以旧的、学生熟悉的知 识迁移新的、即将学习的知识,如讲曹操诗“以乐府 76 格、作品的艺术魅力总能与当代大学生的某种或某 些思想情感发生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二者的 共通之处,并以此为切入点给予适时的引导。 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设想与改革 要将一堂课或一门课上“活”。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只是前提条件,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和单一的 教学方法则是关键环节。 1.建立“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教师总 结”的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教学理论基础 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 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 作性的教学模型。在教学模式中包含有一种或多种 教学策略”f5】。那么,我们选择教学模式的根据是什 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 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 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 者...….【 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是建立理想教学 模式的两大主要因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唱独 角戏的“满堂灌”,学生完全被动,只是知识的听众。 笔者以为,理想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能力为中心,即建立“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含 教师的适时点评)——教师总结”的教学模式。 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是后两个教学环节得以顺 利开展的前提,因此一定要落到实处。教师要明确 课前预习的具体任务,结合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 学习能力,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思考题,以便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准备 相关的讨论稿。只有课前预习真正落实了,才能开 展好后两个教学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真 正得到锻炼和培养,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 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课堂讨论:这一环节是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 况、进行师生互动的主要环节。教师要通过课堂讨 论修正、补充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理解的错 误和偏差。但要特别注意修正、补充过程中不可以 写围绕原诗的基本内容而展开合理、充分的想象。 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四位同学在此基础 结论代替讲解和引导。教师应尽量全面而及时的去 归纳各个学生发言的思路和主要观点,并针对学生 思考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再思 上,完成了古今《诗经・采薇》演绎,参加院“古典诗 词吟诵会”的比赛,将古诗改写融入艺术表演,从而 形象地传达解读经典诗词的方式。学写古诗文和小 论文则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融汇知识和语言 运用的能力。 “试教”法: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 考、再讨论,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学生原有的论证 过程和结论观点。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 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教师总结:这一环节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 可有可无,因为,教师已对教学内容作了系统的梳 理。然而,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教学 模式中,教师的总结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高屋 建瓴的作用。教师通过对整节或是整章知识体系的 梳理、归纳和总结,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系统化。所以 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中,教 师总结是不可缺少的。 2.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因此,对外汉语专业的 古代文学课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将所 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因课时数和条件的限制,目 前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开展第二课堂”进行“试 教”,即“学生试讲一师生评教”,这样既可让学生 将已储备的知识发挥于实践,又可通过师生(特别 是教师)的点评发现自身知识的局限与不足,还可 提高“对外”交流的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还 是未来的;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对外汉语专 除了建立一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外,笔者以为,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前 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提的“温故知新”法、“中外 文学”对比法、“移情”法等方法均可在教学过程中 业的古代文学教学只有立足于此,才能真正做到 “传承文学经典,弘扬民族文化”,从而为古代文学 拓展出一片更为广阔而深远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灵活运用。此外,我们还应特别重视“读写结合”和 “试教”法在对外汉语古代文学课的运用。 “读写结合”法:古代文学的“读”通常都被理解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 校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权宁爱.韩国大学中国古文教育现状及其教改对 为朗读、背诵之意,特别是经典诗词、经典文章。因 此古代文学课除了应尽量鼓励同学课内外多读、多 背经典之作。也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诗词吟诵 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67—68. 比赛、古戏曲与小说的改编排演等活动。古代文学 的“写”可通过以下形式展开:古诗改写、学写古诗 [3】余秋雨.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之中R-NJ].商界・中 国商业评论,2007(2):23. 文和写小论文。提倡古诗改写是因为古诗忌翻译, 翻译古诗往往造成诗情、诗意、诗境的破坏,而在不 违背原作基本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古诗改写, [4】徐国华,涂育珍.论古代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 抚州师专学报,2001(4):71. 【5】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0:105.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情感、内容的理解,而且 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笔者曾在教学中 【6】杨清之,范瑶,胡小成,等.古代文学教学笔谈[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6):78. 让学生改写《诗经・采薇》。学生改写的形式多种多 样:四言改七言;古诗改现代诗;古诗改散文等;改 (责任编辑:于年河]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n Program of Teaching Chinese as L2 QIU Wei-hua Abstract:The ancient 1iterature class is a fundamental course in the Program of Teaching Chinese as L2. Based on the aims in the Program of Teaching Chinese as L2.this paper is to clarify some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Program of Teaching Chinese as L2.the author has proposed some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choice of teach— ing materials,eoLlrse contents,stresses and teaching models and teaching methods as well as SOMe ideas about reform on teaching the ancient literature lectures. Key words:Program of Teaching Chinese as 12;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teaching theory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