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黄果树风景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来源:筏尚旅游网
201 8年第1 7卷第6期 黄果树风景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口罗荣彬 冯开禹 李松 【内容摘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揭示了环境的生态功能。黄果树景区是国家5A级风景名 胜景区,本文运用综合指数法建立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对黄果树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 明,该区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等次。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综合指数法;黄果树景区 【基金项目】本文为贵州省科技厅项目(编号:黔科合J字LKA[2013]01号)和2013年度贵州省教育厅普通本科高校创新团队 项目“黔中农村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创新团队”(编号:黔教合人才团队字[2013]22号)与贵州省地理学省级重点支 持学科资助项目(编号:黔教科研发[2012]443号附件1—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荣彬(1965一),男,安顺学院党委书记,硕士;研究方向:地质环境评价 李松,安顺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通讯作者】冯开禹(1958~),男,贵州石阡人;安顺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环境综合评价 一、引言 现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根据风景现状,主要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我国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人类 要进步、经济要发展,就要开发利丹j自然资源,扩大生产规模, 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必然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和污染。 采用综合指数法对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即分 别计算出该地区的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 指数、土壤水分分布指数,按评价指标体系公式进行核算并 分别得出相应的指数值,据此提出黄果树景区预防生态环境 保护的对策措施。 二、黄果树景区环境概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 在不断追求高质量、舒适生活环境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质量的 要求也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生态环境进行定量 描述和分等定级,其目的是反映生态环境质量和自然环境污 染状况。目前采州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指数法、 黄果树风景区位于贵州高原中西部,属珠江水系二次支 流北江上流打邦河流域,面积约115km ,距省会贵阳市 135km,距安顺市区45km。景区气候温和,有绚丽多姿、异彩 纷呈的喀斯特瀑布群及星罗棋布的跌水飞瀑(世界规模最 大,已被列人大世界基尼斯记录)、洞府迷宫、水泊深潭、天生 巨桥、水旱古林、神秘峡谷、奇峰怪石等特异地质地貌,分为 为了提升摄影的水平,从而聚焦公众的关注焦点。 四、结语 综合指数法、遥感指数法、特尔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 黄果树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 景区质量和美感度,对景区有重要支撑作用。对黄果树景区 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对于揭示黄果树景区的环境质量,实 并且满足审美的基本要求,却忽略了受众对于艺术审美的认 同与诉求,而现在的传播事业越来越重视受众的诉求,所以 对艺术摄影也倾向于趣味性和大众化,具有一定的娱乐效应 以吸引更多的观众眼球。 三、融媒体时代下摄影的转型思路 融媒体时代给摄影事业带来很大机遇,同时也带来很大 挑战和冲击,专业摄影只有改变传统管理模式才能更好适应 时代发展趋势和更好满足社会大众对摄影的感官要求,摄影 人员也要及时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提升自己在图 像处理方面的技巧,突破传统媒介限制的思维,适应融合媒 体岗位,并努力将自己发展成为集摄影、录像、撰稿于一身的 专业的、全能的专业摄影人员以满足媒体发展需要。 (一)完善知识结构。摄影人员要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 升自己的摄影能力和水平,根据融媒体背景下摄影要求的变 化和标准的提高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和摄影技能,对动向也要 有一定的感知力,善于捕捉重要镜头和细节画面,也要综合提 升自己的摄影、文字总结能力以满足传统媒介和受众的需要。 (二)提升图片整理能力。摄影中拍摄的大批照片中有 【参考文献】 [1]霍金术.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 艺术评鉴,2016,l 的对审美或者实物的宣传有意义,当然也有不太重要的照 片,因此要对图片进行筛选和整合.对旋转表达效果强,突出 审美意义的那几张照片再进行整合或排版,所以对摄影者的 图片筛选和整理能力有较高要求。 (三)提升图片编辑能力。有些在摄影过程中拍摄的照 片视角欣赏或者视觉冲击力不够就要对这些照片进行后期 [2]田明洁.数字时代摄影艺术手法的创新发展研究[J].艺 术科技.2016.5 [3]王亚臣.新媒体技术对摄影艺术观念的影响[J].民营科 技,2016,4 处理,所以要求摄影者会熟练掌握相关处理软件的操作。对 照片做后期处理,除了有利于增强播报效果的作用外,还是 [4]郭杨.摄影艺术在新媒体中的互动运用与启示[J].传媒 观察,2016,4 .13n. 201 8年第1 7卷第6期 大瀑布、石头寨、天星桥等六大景区,形成了独特壮丽的喀斯 指数法,按照国家生态环境评价的要求,选取生物丰度指数、 特景观,以“岩溶瀑布王国”、“岩溶博物馆”、“世界岩溶优质 商品”蜚声国内外,景区民风淳朴,历史文化悠久(图I)。 (一)气候条件。在气候上,黄果树区域属中亚热带气候, 全年温和,冬温夏凉,无霜期可达到290天;期间雨量充沛,湿 度大,整年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年平均气温16.2 ̄C,最 热月均22.6 ̄C,全年超过30 ̄C的时间不足10天,冬季温和,夏 植被指数、水网密度、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分布指数作为评价 指标,根据专家建议明确权重(表2),建立评价体系,开展黄 果树景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表2评价指标及权重 季凉爽,最高温可达35.3 ̄C,最低温为一8.5 ̄C,年温差较小, 是著名的“天然空调”。全年降雨的9o%集中在4—10月,多 指标种类 林地 其中:高覆盖 中覆盖 低覆盖 指标权重 0.35 0.07 0.25 0.O3 夜雨和阵雨,是一个四季皆宜旅游和疗养的旅游胜地。 图1 黄果树景区范围图 图2黄果树景区水系图 (二)地质地貌。黄果树风景区位于长江扬子准地台褶皱 带,构造线主要为北东向,自西北向东南延伸。该区沉积了巨 厚的石灰岩和泻湖相白云岩,还有深海和大陆边缘的碳酸盐 岩和沉积特征(图2)。由于高原的抬升、气候的变化以及碳酸 盐岩分布差异的影响,古代热带喀斯特峰林受到现代亚热带 气候的改造,成为残留峰林。高原面上的喀斯特发育有继承 性特点,在深切河谷两岸,喀斯特地貌表现为新生性特征。 (三)水文条件。黄果树景区属珠江水系(图2),每年的 平均流量达18.2m /s,枯水季平均流量达3.7m /s,最多每日 平均流量可达396m /s。黄果树的水量变化较大,一般汛期 一次涨洪历时l0—16h,退洪历时5—6天,最大衰减率达0.3 ~0.4。该区植被主要是落叶阔叶林,覆盖率较高,枯枝落叶 层厚,森林土壤中的水生态效应良好。据调查,自然含水比 率平均为5O.1%,持水率(即24小时以内)平均为33.3%,持 水量平均为39.61"/HA。 (四)植被、土壤及土地类型。区域植被是常绿阔叶林和 落叶阔叶林。由于地形较为陡峭,地表涵养水源性能不一, 植物资源丰富,植被类型多样,有一定的垂直带性,海拔9OOm 及以下是常绿阔叶林,900~1,100m是常绿阔叶混交林, l,100~1,400m是落叶阔叶林,1,400—1,5OOm为灌木林和 草丛。地带性土壤为黄壤,但由于成土母质为碳酸盐岩,土 壤的氮磷钾含量差异较大。土地类型较简单,主要为林地、 水域、耕地和荒山(表1)。 表1 2016年黄果树景区土地类型统计表(单位:km ) 三、黄果树景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较多,主要有综合指数法、景观生态 法、聚类分析法、分数叠加法与特尔菲法等,根据黄果树景区情 况,本文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选取相关指标进行定量分 析,根据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来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运用 综合指数法对黄果树风景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一)评价方法及指标。评价过程中利用指数法与综合 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 草地 0.21 耕地 0.11 水域 0.25 未利用地 0.01 土壤水分含量 0.07 其中:高含水量 0.04 中含水量 O.02 低含水量 0.01 (二)计算结果。根据有关计算公式,分别求得黄果树景 区的生物丰度指数为80.32,植被覆盖指数为79.6l,水网密 度类型指数为0.62,土壤水分指数值为80.58。通过综合计 算,得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60.28,按照国家生态环境质量 评定标准,说明黄果树景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四、结语 根据分析,黄果树景区的植被覆盖指数为79.6l,生物丰 度指数为80.32,水网密度类型指数为0.62,土壤水分指数为 80.58,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60.28,说明黄果树景区生态 环境质量等级为良好等次,符合水景资源区发展旅游业的要求。 但黄果树景区的水环境非常敏感,水质与水最是景区环 境质量和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处理生产生活污水是景区必须 考虑的问题。一定要对区域的污水集巾处理,实行达标排 放,确保景区水环境质量;加强环境监测,完善生态环境监督 体系,建立健全保护自然环境的长效机制,维护生物多样性, 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祚泳.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04,5 [2]金腊华,邓家泉,吴小明.环境评价方法与实践[M].北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 [3]孙华等.贵阳市生态足迹与土地利用持续性研究[J].中 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o3,1O [4]余万军等.GIS与SPSS集成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8 [5]张建新等.贵阳市区土地资源评价模型的建立[J].湖南 地质,2002,10 [6]李新举等.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中国土地科学, 2004,10 [7]陈百明.耕地土壤外部环境影响因子初探——以闽侯县 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2,2 [8]陈志强等.综合评判在农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J].福建 师范大学学报,2003,6 [9]陈良.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与评价 [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9,6 [10]周宝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基本理论探讨[J].西南师 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 .1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