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的传播形象建构及其动因
TheCommunicationImageConstructionofthe\"AntGroup\"andItsMotivation边静张娟
内容提要“蚁族”成为当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符号,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受到了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媒体对“蚁族”的报道基本上沿着“纪实→感慨→反思→积极引导→引入其他关联→积极建构”的路径展开。在具体形象建构上,“蚁族”与“农民工”关联度较高,与“蜗居”共同被提及。“蚁族”的传播动因源于“蚁族”一词本身易于传播的特性及“蚁族”群体的自我推动。关键词“蚁族”形象建构传播动因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BianJingZhangJuanAbstract:Thenewsubstantive\"AntGroup\"appearedinpublicationsinSeptember2009forthefirsttime,butattheendof2009ithasbecameahottopicduringtheyearandbecameasymbolwithparticularmeaninginthisparticularperiod.Thesocialgrouprepresentedbythisnewsubstantivehasbeengivenmoreandmoreattentionanddiscoursewiththecareofmassmedia.Thisarticlewilltrytoanswerhowthisprocessiscompletedbyobservingtheconstructionprocessofthe\"AntGroup\"onmassmediaandwhatfactorsareinvolvedinthisprocess,soastoanswerthemechanismandmotivationofhow\"AntGroup\"andthesocialgroupitrepresentedenteredmassmediasorapidly.
Keywords:\"AntGroup\imageconstruction,communicationmotivation
“蚁族”这一新名词于2009年9月22日首次在大众传播媒体上出现,至2009年底已成为年终盘点时的年度热门词汇,成为当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符号,而这一新名词所代表的社会群体也在大众传媒的关照下“作为中国社会中的一级,正式登上中国的话语舞台”。这一过程究竟是怎样完成的,为什么一个新生词汇会在短时期内通过大众传媒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全方位呈现在公众视线中?“蚁族”群体在媒体中被建构成什么形象,在这一群体的形象建构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参与其中,媒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都有待思考和解答。
一、“蚁族”的具体指向及群体特征
(一)“蚁族”的具体指向及其创制机制
“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该群体高知、弱小、聚居,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1]。据该词汇创制者廉思介绍,采用“蚁族”来命名“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是由于原名称过长,不便于记忆,而“蚁族”一词“不仅指代简单准确,而且抓住了这一群体的本质特征”,因为蚂蚁的高智、群居、弱小、不被关注,以及永不言弃、勤勤恳恳、全力以赴等特点恰好是这一群体的真实写照。
从构词方法上看,“蚁族”一词使用的是仿词成词法,“仿词是改变现成的某个词的语素,临时创制新词,但在现代传媒的广泛传播下,这种仿制的新词由于形
64
重庆社会科学CHONGQINGSOCIALSCIENCES2010年第5期总第186期
全国视野重庆个性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新闻传播
象生动,通俗易懂,不但没有夭折,反而流行开来。”[2]“蚁族”即是对“上班族”“打工族”“追星族”“啃老族”等词汇的仿制,形象地定义了“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二)“蚁族”的群体特征
“蚁族”之所以被划归为一类特定人群,是因为他们具有一些共性:在受教育程度方面,他们均受过高等教育;在职业状况方面,他们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于失业状态;在收入状况方面,他们平均月收入低于2000元;在劳动及社会保障方面,他们绝大多数没有社保和劳动合同;在年龄构成方面,他们的平均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九成属于“80后”;在居住状况方面,他们主要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并形成了独特的“聚居村”[3]。
二、“蚁族”的形象建构
(一)“蚁族”在媒体中的整体呈现趋势
通过“百度指数”这一指标来宏观考察“蚁族”在媒体中的整体呈现趋势。“百度指数”是基于百度网页搜索和百度新闻搜索的海量数据,计算出每个关键词的用户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的数值。“百度指数”每天更新一次,并且提供2006年6月至今任意时间段的用户关注度数据。同时,根据不同的关键词,机器自动从百度新闻搜索中获取与该关键词最相关的10条热门新闻,并将新闻按时间顺序均匀分布在“用户关注度”的曲线图上以字母标识,每个字母对应一条新闻。
在此,选取了“蚁族”一词在“百度指数”中半年、一季度和一个月内的曲线图(见图一、图二、图三),以明晰“蚁族”一词在媒体上呈现的大体趋势。
由“百度指数”曲线图可以清楚看到,媒体及公众对“蚁族”的关注是从2009年9月下旬开始的,然而报道及关注程度始终较低,直到10月下旬进入第一轮报道高峰,进入11月中旬后则按间隔呈现“报道高峰—回落—报道高峰”的曲线,反映了媒体已将“蚁族”纳入常规报道中,持续跟进。
由这三个百度指数曲线图还可以看出,媒体的关注度与公众的关注度并非完全一致,2009年12月中旬之后媒体始终保持着略高于之前的关注度,但此时公众的关注度基本呈现持续走低的趋势。
媒体对“蚁族”的报道基本上沿着“纪实(揭秘)→感慨(情感宣泄)→反思→积极引导→引入其他关联→积极建构”的路径展开。
(二)“蚁族”在媒体中的具体形象建构
“蚁族”这一社会群体不是真正的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阶层”,但因其数量庞大并将日益壮大,且这一群体所蕴含的巨大社会力量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充分关注和重视。因而媒体对其展开大规模的报道,在这一过程中,“蚁族”这一刚刚浮出水面的社会群体是否得到真实的反映,他们的声音是否得到准确传播?
实际上,“媒介能客观公正反映现实”的理念受到了议程设置、框架理论等一定程度的消解。“‘议程设置’的基本含义是:大众媒介经过日复一日的新闻选
2010年第5期总第186期
全国视野重庆个性重庆社会科学CHONGQINGSOCIALSCIENCES65
新闻传播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
择和发布,影响着公众对当前什么是最重要的事件的认识。”[4]而框架则“是一个持续不变的认知、解释和陈述框式,也是选择、强调和遗漏的稳定不变范式”[5],是一个积极的意义生产的过程。因而沿着这一思路可以看到,媒体对“蚁族”的报道也是对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过程。那么“蚁族”被媒体建构成什么形象,哪些因素参与到其形象建构过程中?为什么媒体甚至整个社会层面广泛接受并认可了这一形象的“蚁族”群体?
通过对百度新闻中以“蚁族”+“**”(含义相关或相对的关键词)为关键词,将检索到的数据制成表1。对表1作进一步分析,从而明晰“蚁族”形象在媒体中的呈现。
第一,“蚁族”与“农民工”关联度较高。“蚁族”在具体的文本呈现中,与“农民工”关联度较高,以“蚁族”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新闻约2220篇,而其中“蚁族”与“农民工”共同出现就占到了1200篇,所占比率为54%,可见其关联度之高。如“‘蚁族’成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后第四大弱势群体”;“他们又是像
农民工一样的困难群体,游离在城市边缘,过着比较艰苦的生活”;“他们甚至连农民工都赶不上”。通过与“农民工”概念的高度关联,“蚁族”的形象被赋予了弱势、艰苦、生活得不到保障,游离在城市主流之外等意义,这一新浮现的社会群体立刻有了较为鲜明的形象定位。
第二,“蚁族”与“蜗居”共同被提及。“蚁族”与“蜗居”共同出现在470篇新闻报道中,占总报道量的
21%。“蜗居”经常作为“蚁族”的背景材料出现,如在文章开头以“电视剧《蜗居》里的台词令不少‘蚁族’重新盘算去留问题”为由头展开报道;或者“蜗居”被“蚁族”使用为动词,如“蚁族生存状况:蜗居在不足10平米的民房内”;此外,二者并列使用,共同被提及,“如蚁族+蜗居:大学生的‘杯洗具’”、“他们叫蚁族,他们在蜗居”等。“蜗居”较早积累了一定的受众关注度,“蚁族”通过与“蜗居”这一本身具有特定含义且有一定热度的流行词语相关联,“蚁族”在“大城市”“住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到强化。
表1百度新闻中关联关键词搜索结果
相关关键词弱势群体来自农村贫穷天之骄子大城市房子蜗居
报道数量(篇)
占总报道量比率(%)
报道角度
272998531220863470
1.213.53.814.19.42.821
1.呼吁关注该类弱势群体2.质疑其是否称得上弱势群体
“绝大多数来自农村”
1.“继承贫穷的一代”
2.虽然在金钱上贫穷,但在精神上绝不贫乏3.他们贫穷,但他们并不放弃希望
“天之骄子地上蝼蚁”“天之骄子”变“焦子”
1.中性
2.象征美好生活3.象征生存压力
关联不能承受之重、眼泪、无奈等负面情绪
1.作为“蚁族”的背景材料出现2.被“蚁族”使用为动词3.并列使用,共同被提及1.彰显“蚁族”梦想的强大
梦想教育农民工富二代官二代
2917120034440
1.30.75415.51.8
2.徘徊在梦想与现实之间3.呼吁社会关注、呵护“蚁族”梦
反思教育问题、折射教育困境、批判教育体制
1.类比:蚁族是像农民工一样的弱势群体,生活艰苦2.对比:连农民工都赶不上
“富二代”的张扬与“贫二代”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他们截然异于富二代的工作待遇、生活窘境对比:不满于生活、职业状况
注:仅以“蚁族”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新闻约2220篇。
66
重庆社会科学CHONGQINGSOCIALSCIENCES2010年第5期总第186期
全国视野重庆个性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新闻传播
第三,“蚁族”与之前的大学生形象的比较。“蚁族”所指涉的群体是大学毕业生,大学生群体经历了“天之骄子”→“焦子”→“蚁族”的变化,这一话语表达的变化折射出社会和社会认知的变迁。对蚁族的关注大多涉及反思教育问题、折射教育困境、批判教育体制,从而将“蚁族”由简单地呈现引入到更深的社会机制层面,赋予“蚁族”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参考价值。大学生形象转变的背后折射出其所处的社会转型轨迹。但在表达“向下的青春”的同时,媒体也更多地关照其积极层面,如彰显“蚁族”梦想的强大,呼吁社会关注、呵护“蚁族”梦,赋予大学生群体更加丰富的内涵。
第四,“蚁族”与“富二代”、“官二代”等的比较。“富二代”与“官二代”是作为“蚁族”、“贫二代”的对立面出现的,据《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调查显示,被访者54.7%来自农村,20.7%来自县级市,来自省会和直辖市的仅占7%,他们大部分家庭的年收入不超过5万元,这说明“蚁族”基本上属于“贫二代”群体。这个大部分成员来自农村的群体,本以为大学毕业后便可以实现他们的“城市梦”,但却面临着毕业等于失业的现实,这样的困境被许多媒体归咎于权力和背景的人情体系、社会自下而上的流动体系,从而引发了人们将对既有体制的不满再次宣泄出来。这样的形象具有冲突性,因而更受媒体青睐。
在此,对媒体报道的动态过程加以勾勒,通过对北——《中国青年报》和《北京青年报》京地区的两家报纸—进行内容分析,以清楚呈现媒体是怎样参与建构“蚁族”形象的。
《北京青年报》是共青团北京市委机关报,最近10年《北京青年报》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报业经营运作的新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面向市场程度较高。《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青团中央机关报,是当代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份全国性综合性日报,党性较强。在此,选取了《中国青年报》和《北京青年报》2009年9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的所有有关“蚁族”的新闻报道,包括新闻和评论。总共收集到23篇新闻报道,其中,《中国青年报》15篇、《北京青年报》8篇。对收集到的新闻报道,主要采取类比和比较的方法,展示媒体将“蚁族”建构为何种形象,及其运用哪些因素来建构这一形象。
从报道趋势上看,《北京青年报》对“蚁族”的关注较《中国青年报》早近1个月,直到11月报道量仍领先,但12月中旬《中国青年报》报道量激增至11篇,显示了对该群体的强烈关注(见图四)。
从报道类别上看,《北京青年报》的8篇报道中有2则消息、4则通讯和2则评论,《中国青年报》的15篇报道中有2则消息、5则通讯、2篇人物专访和6则评论,且专门开辟了评论栏目“青春何处安放”系列讨论。《中国青年报》的舆论引导意识和实践在“蚁族”报道中继续得到贯彻(见图五)。
从具体舆论引导方向看,两家报纸均在报道之初将着力点放在对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的展现上,力求引起社会对该群体的关注,这一时期报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为“关注”。进入2009年11月,两报均对“蚁族”展开了深入调查,从心理、婚恋、职业等更多层面揭露了“蚁族”的状况,总的来说,这一状况是令人“堪忧的”,但却并非完全是灰色的,报道一般会在结尾处展现这一群体的希望和梦想,在情绪宣泄之后给人以希望。接着,大规模报道过后,两家报纸均引入评论,表达自身对该群体的看法,引导该群体和社会将关注点由“同情”转向“自立”和转变观念。其中《中国青年报》的“青春何处安放”系列讨论更是发挥了较强的舆论引导作用,力图去掉“蚁族”身上的悲情色彩,而站在高处建议“蚁族”离开大城市回到农村,《北京青年报》却没有这样的舆论导向。
三、“蚁族”的传播动因
“蚁族”一词最早出现在2009年9月的学术调研著述中,9月22日首次出现在大众传播媒体上(QQ新闻
2010年第5期总第186期
全国视野重庆个性重庆社会科学CHONGQINGSOCIALSCIENCES67
新闻传播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
《发现“蚁族”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至2009年底已成为年终盘点时的年度热门词汇,《南方周末》在2009年12月31日“新年特刊”中称这一群体“作为中国社会中的一级,正式登上中国的话语舞台”。这样一个新名词及其指涉对象为何能迅速进入大众传播领域并被迅速放大,背后究竟有哪些动因在推动?
(一)文本本身的传播动因
第一,“蚁族”一词本身具有易于传播的特性:从语素构成上看,该词只有两个语素,便于传播,它的创制者认为其原名称“文字过长,不便于记忆”,说明“蚁族”一词一开始就不是为停留在学术讨论层面而创造出来的,它本身所具有的简洁、形象、易于理解等特点给予了它进入大众传播领域较大的便利。
第二,“蚁族”一词与地域特征联系起来,赋予了该词新的内涵,增强了贴近性。由于“蚁族”在北京地区之外的上海、武汉、广州、西安等大城市也都大规模存在,《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根据“蚁族”群体所处地域的不同,分别为各地的该类群体冠之以京蚁(北京)、沪蚁(上海)、江蚁(武汉)、秦蚁(西安)、穗蚁(广州)等称呼。这样就赋予了该词极大的地域适应性,各地媒体在报道中也便于在本地展开采访,从而扩大了“蚁族”的传播效力。
第三,从其所包含的深层内涵来看,“蚁族”一词是中性、褒义和贬损意味相交织的语词,“蚁族”一方面代表了弱小、无奈的弱势群体,社会对其抱有同情态度;另一方面“蚁族”又是勤勤恳恳、不言放弃的人群,社会对其持赞赏的态度。此外,“蚁族”由于存在诸多问题和困境,如果任其不满情绪累积,将会引发较大的社会问题,在这一层面上,社会尤其是城市主流人群会对这一人群产生拒斥心理。这些丰富的内涵赋予了大众传媒更多的阐释空间。
(二)“蚁族”群体自身的自我推动
第一,“蚁族”自我表达的强烈需要。长期以来,社会对“80后”的定义更多地偏于贬义,甚至有人称他们是“最自私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等,其实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第一代人,他们经历着国家的巨大变革,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与生活意识都折射出中国社会特定转型时期的变化。“蚁族”的出现展现了“80后”在这一历史转变下的真实面貌,“蚁族”兼具“鸟巢一代”的光鲜和“迷茫一代”的阴影。“他们比普通人有着更令人堪忧的现状、年轻脆弱的心灵以及无法释怀的梦想……”[6]他们的无奈、痛苦、彷徨和生存压力让他们急于寻找一个表达和
宣泄的出口。
“蚁族”的出现为这些“80后”群体竖起了一面自我注解的旗帜,他们的苦闷、彷徨、迷茫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宣泄出口。因此,他们较为认同“蚁族”这一概念并极力将自身归入该群体,并通过媒体把该群体的声音放大并发出,表达自己向社会的诉求。
第二,“蚁族”自我表达的现实可能性。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他们善于利用媒体表达自己的声音。据《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分析指出,“蚁族”的媒介行为更多地表现为网络行为。“蚁族”是伴随着互联网急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80后”一代,这一人群有意识并善于利用媒体尤其是互联网表达自我,而网络的舆论力量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新闻事件得到了彰显。在媒体的报道浪潮中,他们积极配合采访,有选择地给媒体提供信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清楚要通过媒体向社会要求什么。因而“蚁族”这种通过媒体自我表达的能力对自身起到了自我推动的作用。
四、研究的不足
由于条件和能力所限,未能深入到媒体内部,不能清楚看到媒体在对“蚁族”的报道过程中所进行的具体操作。另外,也未能揭示出“蚁族”自我推动与媒体大规模报道二者动因的差异,亦即该群体自我的诉求与媒体的诉求是否存在差异。这些都是之后的研究中应该加以改进的。
“蚁族”这一新名词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在大众传媒的关照下“作为中国社会中的一级,正式登上中国的话语舞台”。类似的“蜗居”等热门词语迅速进入大众传媒的视线中,它们之所以会在短时间内通过大众传媒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全方位呈现在公众视线中,是由于文本自身的内在动因、媒体的建构和群体自身的推动,在这一群体的形象建构过程中,媒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媒体发挥了“探照灯”的功能,才使得这些群体浮出水面。参考文献
[1][3][6]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张玉国:《现代流行词的成词方法》,《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5期
[4][5]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7、231页
68
重庆社会科学CHONGQINGSOCIALSCIENCES2010年第5期总第186期
全国视野重庆个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