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了解自己孩子,不提过高的目标。应该说,现在的孩子个个较聪明,父母对孩子也都是精心培育。但天才型的孩子毕竟是少数,不会个个都成为科学家、大作家的。同时,由于遗传因素、成长环境、家庭氛围等方面的不同,孩子的个性、兴趣、适应能力等方面也会出现较大差异。如果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了解,盲目地提过高的目标、过于宏大的蓝图,给孩子以很大的压力,孩子也不一定顺从父母给他的设计,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二、要多给孩子以鼓励,少指责、批评。当今时代,“棍棒之下出孝子”和批评、惩罚为主的传统教育方法已渐渐失灵了,给孩子更多的鼓励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变得越来越必要。当孩子遇到挫折、受到委屈、遇到困难、暂时失败时,家长不应冷漠、训斥,应同情、宽容,热情引导,帮助解决问题。有时家长也没有好办法,干脆想念孩子凭自己本事能处理好,信任他今后会好起来。当孩子取得进步、成绩,获得荣誉时,家长要及时鼓励,并提出新的目标要求,以促使其增强信心取得新的成绩。当然,也可以给其一定的“物质奖励”,实行“良性刺激”,达到良性循环。
三、要使孩子有独立的生活空间,少给孩子以枷锁、禁锢。作为家长应放手让孩子有自己的生活,不应管头管脚,什么都管,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现在许多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严,强行给孩子追加作业,有的长期“陪读”,有的请家教“加小灶”。且不说这样做有多少效果,就是这种方法本身是以孩子自由活动的生活空间为代价的,有
的孩子往往会产生抵触心理,变得“不可爱”了,有的会变得特别乖,没有灵气,制约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再如,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也有助于孩子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发展。我们要求孩子只要先做好作业,就可以玩,且应该去玩,从玩中得到乐趣、培养能力,做到做作业像做作业,认真、快速;玩像玩,快乐、尽兴。再如孩子选择兴趣课,我们认为应由孩子自己去先,不加以干涉。因为孩子对某项事物感兴趣,本身是动态的,往往过一段时间会转移。同时,孩子对某一方面有兴趣,通过加一把劲,一般会提高自己这方面的素质,但除个别、少数外,大多数不会成为这方面的,不可能长大后成为谋生的手段、工具的。因此,家长不必强行设限。
以上是我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些体会,仅以此抛砖引玉,尽请指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