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注意的理论及评定方法

注意的理论及评定方法

来源:筏尚旅游网
・ 956 ・  ̄J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巾嗣康复理沦与实践2009‘ 10 J{第15卷并乏I】oJ,—Oct.2009,Vo1.15,No.10 —・综述・ 注意的理论及评定方法 王科英 ,恽晓平 [摘要]本文综述50多年以来重要的注意卵沦,并 纳几种注意的评定方法及应用, 对今 神经康复领域l}J注意研究及评 定方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注意;理论;评定;综述 Theoretical of Attention and its Assessment(review) WANG Ke—ying,yUN Xiao—ping.Daqing Oil,ield General Hospital, Daqing 163001 Helongjiang,China Abstract: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important theory of attention and summed the attention assessment methods and applica— tions during the recent 50 years.In the future the field of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in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assessment had been discussed. Key words:attention;theory;assessment;review [中图分类号]B8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9771(2009)10~0956 04 [本文著录格式] 乇科英,恽晓平.注意的理论及评定方法[J].中同康复理沦 实践,2009,I5(10):956-959. 注意一直是心理学科中最重要的研究问题之一。早在 象 。Wickens(1984)挺 多 资源理沧。这一理论认为注意 1891年WiIliam James就提出注意的多样性 ]。Parasuraman 资源是多维的,且相丌独立,包括4个资源维度:知觉调节加工 等(1984)、Posner等(1994)均提出注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变 处理、信息码、反应模式。如同时进行的任务消耗同一维度资 化、多因素的认知功能,有共多样性、复杂性” 。学者们在对注 源,它们将会十H互于扰,反之,如进行的任务消耗不同维度的资 意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许多 同的具有分歧的理论。 源,它们将会较顺利的进行 。 1注意的相关理论 f:述资源卵论能较好地解释注意的选择和分配。然而认 1.1早、晚期选择理论2O世纪5O年代选择性注意是学者的 知资源具体是仆么 ,资源总量足多少,注意信息加_[过程中 研究热点,产生以听觉选择性注意为实验基础的理论。最有代 资源分配的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仍足大家讨论的热点 ]。 表性的理论有过滤器理论(Broadbent,1958)、衰减理论(Treis— 1.3特征整合理论8O年代初期,Treisman基于视觉搜索的 man,1964)及晚期选择理论(Deutsch,1963),以上3种理论都 范式及表现提f¨注意和知觉加T的内部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 是从信息加工过程来证明注意选扦性的。它们之『n】的差别在 的特征整合理论。这一理论也Jf】束解释选择性注意现象。特 于注意信息处理的位置不同 。过滤器理论与衰减理论均认 征如颜色、方位、大小、 离可 受容量卜j能量限制而被感 为注意发生在信息加工的知觉阶段, 识别前对信息进行选 知: 。 择,故又称为早期选择理论。而晚期选择理论则认为注意发生 以上经典注意理论皆是认知心理学基础} 的实验行为学 在知觉之后[2 ]。2个选择理论之争仍足注意研究的焦点。 理论,在 时未有明确的解削学雕沦论证。近年来随着fMRI 1.2注意资源分配理论 与l:述理论不同的是,,j一些学者认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PET( lU子发射)、ERPs(事件相关电 为注意的信息加工是消耗能量的,足一种资源分配,用于执行 位)、TMs(经颅磁刺激)研究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在以往理论 任务的注意能量或资源数量是有限的 。]。 的基础研究E,进一步厂解‘i汴虑抖J父的大脑机制,确定各个 1.2.1认知资源理论 1973年Kahneman提出注意的认知资 注意的功能结构和解制定位,同时以神经学为基础的注意新理 源理论,他把注意看做是对刺激进行识别和加T的认知资源, 论及新概念涌现出来 。。 这个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可以灵活地同时地运用及分配可用资 1.4解剖学理论 过去的3O多年中,Pribram等先后提出 源到一个或多个任务中。任务越复杂,I与用的认知资源就越 以解剖学研究为基础的注意理论[7 8 。其中最具代表性及广泛 多 , 。 应用的理论为Posner的注意网络理论。 1.2.2多重资源理论 Kahneman的注意资源是一个未分化 1.4.1注意网络理论Posner等(1990)总结脑功能成像研究 的资源,不能解释2个或以上的复杂任务能容易地完成的现 和动物的脑损伤神经心理学研究结果后,提出注意网络理论。 该理论认为注意网络巾3个成分组成:定向(orienting)、警觉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H26B04);首都 (alerting)与执行(executive attention),这3个成分在解剖和功 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重点支持项目(2007—2071)。 能上都有独自的神经网络,分别对应3个系统:前注意系统、警 作者单位:1.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康复科,大庆市163001;2. 觉系统和后注意系统 ]。警觉系统与持续性沣意相关,前注意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康复评定科,北京市100068。作者简 系统(执行注意)与选择性注意相关,亦与双重任务密切相关, 介:王科英(1977一),女,黑龙江大庆f 人,硕士,研究方向:高级脑功能障 后注意系统(定向)与注意转移相关 。该理论强调注意网络 碍的康复。通讯作者:恽晓平。 包括一定的皮层和皮 下结构,它们被整合到一起执行网络系 尘圈壁复堡 塞 ! l0 第1 5卷第1o期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Oct.2009,Vo1.15,N。.10 ・ 957 ・ 统任务。其中定 系统涉及额叶视区、} 顶叶、颞顶联合区、上 丘;警觉系统涉及蓝斑核、右额11f 、顶叶皮层;执行系统涉及前 手ll带同、丘腑腹侧核、前额皮质、基底节区…j。进一步神经生化 学研究发现,警觉 j去甲肾上腺素关联,产牛于蓝斑核;定向与 月 碱能系统火联;执行则与前扣带回和前额叶的侧 的多巴胺 系统关联 1。 Posner的注意网络理论不单基于解剖学,也涉及神经生化 tive attention)、分配性注意(divided attention)[ ]。一些学者针 对具体注意类型开发了注意的单项测验。 2.1.2.1持续性注意 常用评价方法有划销测验、单音计数测 验、持续作业测验(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CPT),均用来 评价注意的维持和警觉l2 。其中CPT是对注意维持及警觉高 度敏感的测验,最常用于脑损伤后持续性注意障碍的检查 ]。 2.1.2.2转移性注意评价方法包括:①符号一数字测验(Sym— 学、神经影像学、实验心理学多领域的研究,具有r 实的实验基 础及有 的理论性[”。故住对注意评定疗法的研究巾,Ro— bol—Digit Modalities Test,SDMT),与WAIS的数字符号分测验 相似,可用来评测成人和儿童的脑损伤后注意的转移,也可用 来进行分配性注意的评估_2 。②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bertson等学者选择以注意网络理论为基础来开发评定方法,如 f J常注意成套测验(the test of everyday attention) ̄1 3 It一、日常 意成套测验(儿奄版)(Test of Everyday Attention for Children, TEA Ch)l1 、注意网络测验(attention networks test)=l 。 由于对注意研究方向的不同,近年来学 们先后提出多种 不同的沣意删沦,如1 994年Rizzolatti基于视觉眼球运动提jf{ 的注意前运动理沧(the premotor theory of attention),认为注意 和眼动小是丰H 独 的,负责视觉注意以及动作控制的机制是 相同的,汴意足为随后{【』现的眼动做准备 。l995年Lavie的 有关选择怍注意的知觉负载理论 ],一部分学者认为该理论解 决了选择性注意研究的早选择和晚选择观点之争r1 ,20q。Cave 和wolfe(1990) 特 整合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导向搜索胖论, 理论认为在对外周视觉信息的加工初始形成一个“激活地图”, 随后根据激活水平搜索目标刺激,如这个激活地图中包含的干 扰刺激越多或 日标特征越市¨似,搜索难度就越大。2002年 Taylor开发的注意的CODAM(Corollary Discharge of Atten— tion Movement) i仑_ ,是~一个上程动 学研究的理沦,它通 过数学模型的 式来模拟人类神经网络来发展理沦,提m r注 意运动的控制模型。这一理沦在_r科学 沦巾具有代表件,并 逐渐完善,然而却未能获得广泛认可 。 2注意的评定方法 日前所发表的汴意评定方法方式符异,包括神经心理学测 验、注意问卷调查表及神经影像学方法等。神经心理测验最常 』十J于评价脑损伤患者认矢¨功能 ’ 。神经心 学测验主要包 括行为学和,丰念学测验。 2.1行为学测验行为学测验项日为实验室任务,主要包括神 经心理成套测验巾的注意子测验、’『t意 项测验及成套测验。 2.1.1神经心珲成套测验l11的子测验 神经心理成套测试中 多包含有注意的评定:Halstead Reitan测试巾的 律、语声知 觉测验及连线测验,简易精神状况检查(MMSE)及蒙特利尔认 知功能评定(MoCA)一ft的连续减7任务,韦氏智力测试量表中 的数字l 述、反述及数字符号测验及源自WMS R的子测验的 视觉记忆广度;执行功能障碍行为学测试(BADS)巾的六因素 (SET)仟务,被廊川于汴意转移的检查。 上述测验钉标准化版本,数据处理比较容易,有完备的常 模资料,但缺乏特异性。对沣意能力的评定总是依赖记忆和计 算却未能分离出注意的基石il{成分,[L上述测验 注意的不同类 型对应较少 。。 2.1_2注意的单项测验Sohlberg和Mateer(1987、1 989)总结 r脑损伤患者注意障碍的小 I临床表现,将注意分为5个类 :集中性注意(focused attention)、持续性注意(suatained at tention)、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转移性注意(alterna Test,TMT):包括连线测验A、B 2个部分,由于研究者不同, TMT町用来评测信息加工速度、加工转换、认知灵活性、视觉 搜索、运动行为及执行功能多个认知功能 ],一些学者认为 TMT—A主要是评价注意维持,TMT-B则主要评价注意转 移 ]。 2.1.2.3选择性注意评价方法包括:①经典的Stroop字色 l:扰任务(Stroop Word—Color interference Test,SWCT)常用于 评价选择性注意,最初由Stroop(1935)提出,目前已发展出多 种变式,一般来说分3个部分,第1部分是单纯颜色字的阅读, 第2部分足对颜色命名,第3部分是字与颜色的干扰测试, Stroop效应就明显的出现在第3部分l2 。②Ruff 2S和7S选 择注意测验(Ruff 2s and 7S Selective Attention Test),由Ruff 等人(1986)设计,要求受试者尽可能多的划掉包含在字母或数 字间的2和7,用来评价注意的选择与维持lg]。 2.1.2.4分配性注意 目前多同时应用视听觉双任务或双耳 分听任务来评测,亦可将记忆与计算任务相混合,在复合视觉 刺激的各个元素问进行注意分配l2 。其中同步听觉序列加法 测验(PASAT)多被采用,该测验要求被试者连续听61个随机 排列的1~9的数字,同时计算出相邻2个数字之和,它以数字 间隔时间的不同,被设计成不同版本。多用于脑损伤后认知障 碍的评定,尤其是注意障碍的评定。恢测验不仅包括注意分配 问题,它也涉及注意、讣算、记忆及信息加工速度因素[9,313。 项测验的优点是町以避免执行 诊断无关的测验项目, 省时、减轻患者负担;缺点是测验的选择主要依靠神经心理学 家的经验,因而可能会遗漏一些问题l2 。 2.1.3注意的成套测验注意是多类型的认知功能,有学者提 出评价注意需要用多样多角度的测验工具,才能全面评估注意 功能:25,32]。 注意网络测验(attention networks test,ANT)由Jin Fan (2002)等开发,其设计基于Posner和Peterson的注意网络理 论,包括空问信号反应任务及侧抑制仟务(flanker task),计算 机记录被试的反应正误和时间,通过测定不同状态下的反应时 来评估注意网络的3个功能(警觉、定向和执行)[9,1 6,a a]。国外 已将ANT应用于成人至7岁儿童的测验,国内王长青(2005) 等对我国76名成年人进行ANT研究,发现在警觉及执行方面 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异,尚需进一步研究 。 以上所提到的评定方法从行为学水平来评估注意功能,它 们存在多因素本质、缺乏生态学效度及理论学基础。。’。 。 。 以上部分评价方法除了包含注意相关因素外,还包含短时 上作记忆,并大大依赖复杂的言语或计算的认知过程。如数字 广度包括工作记忆的因素 ;SDMT包含视觉浏览与一追踪;而 ・ 958 ・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年10月第1 卷笠1 朔 堕 ! !! !! 旦望 ! !: : : ! !: PASAT则包含记忆、信息加工速度及计算,故很难去判定评定 结果是特殊注意加工过程的原因还是其他包含其中的认知加 工过程的原因嗍。并且大多数注意测验缺乏注意的理论基础, 在进行注意评价时易造成概念错误 。学者们重点强调传统 康复手段提高患者的注意能力,将会促进脑损伤的康复疗效; 深入和全面地了解注意障碍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可为脑损 伤患者的康复提出更加明确的方向 “ 。同时应设计开发 简单易行的评价方法,以利T-Ira床研究及康复治疗Ⅲ 。 [参考文献] 的注意测验多是实验室行为学测验,不能有效而敏感地评价日 常生活涉及的注意问题,缺乏生态学效度,注意问题只有在真 [1]Raz A,Buhle J.Typologies of attentional networks[J]. Neurosci,2006,7(5):367—379. 实生活中才能更明显体现出来_g】。 2.2生态学测验 广义的生态学概念是指研究有机体与其环 [2]罗跃嘉,魏景汉.注意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4:3—9. 境相互作用的科学,所谓生态学效度是指通过模拟受试者的13 常生活来评价其神经心理学相关的认知活动状况,是神经心理 [3]Best JB.黄庭希主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 学测验的评测结果与日常生活环境中的行为能力之间关系的 体现,它在康复评价与治疗方面尤其重要 。 2.2.1 13常注意成套测验(Test of Everyday Attention,TEA) Robertson等(1994)制定的日常注意成套测验(Test of Eve— ryday Attention,TEA)是以日常活动为测试项目,具有生态学 效度的标准化测试,它以Posner和Peterson注意网络理论为基 础,包括8个子试验,针对注意不同类型设计。TEA有A、B、C 3个平行版本,可在3个连续时期用平行的资料进行测试;具有 很好的信度、效度。以往研究验证TEA存在4个结构因子,为 选择性注意、转移性注意、持续性注意、视一听工作记忆/分配 性注意,并提出TEA的三因子模型,认为该模型符合注意网络 理论 “.37_。研究表明,TEA能够有效地评价注意的不同类 型一持续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注意的转移 蚓,尤为重要的是 它包含双重任务测验,有效地评测分配性注意 ],临床_j 已应 用于脑外伤、脑卒中、学习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综合征 患者的注意评定 。 。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容易测评注 意障碍不同类型的方法。美国物理治疗学会《物理治疗执业指 南》(Guide to Physical Therapist Practice)明确将TEA列为评 定注意障碍的方法,来评测脑损伤患者的注意损伤情况,既有 助于制定针对性康复治疗方案,也利于肢体及其他相关康复训 练及评测预后ld 。但目前尚无汉语版TEA,未在中国大陆开 展应用。 2.2.2虚拟现实认知行为评估测验(Virtual Reality Cognitiv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Test,VRCPAT)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 术逐渐应用于认知、运动功能的评价、训练及学术研究中,它应 用计算机技术来设计动态三维的场景画面,模拟了现实生活中 的一些场景(如教室、公路等),而受试者需要配带一个头戴传 感显示装置,将其与外界隔开,完全投入虚拟场景中去执行相 关认知任务,设计模拟现实生活,提高r认知测验的生态学效 度,虚拟现实认知行为评估测验(VRCPAT)[41 42],是近年来较 成熟的虚拟现实测验,其中包括2个注意任务,评价选择性注 意和工作记忆,研究证实这2项注意测验与以往实验室神经心 理测验有较好相关性,能有效评价注意功能 。虚拟现实技术 日渐成熟起来,但尚没有一套测验能从注意的多个维度进行测 评。 随着基础研究中注意理论的日益完善,对注意实质的研究 也日益深入。脑损伤后注意障碍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并逐渐 发展到康复专业领域 。注意障碍影响患者康复训练及日常 生活能力的恢复 “ 。正确评价脑损伤患者注意问题有助 于指导注意障碍的康复治疗计划的制定,学者们提出在康复治 疗中应对注意功能进行多类型的标准化评测,并应用针对性的 版社,2000:36—45. [4]McDowd JM.An overview of attention:behavior and brain [J].JNPT,2007,31:98—103. [5]Treisman AM.A featureqntegration theory of attention[J]. Cognitive Psychology,1980,12:97—136. [6]袭充文.注意力:认知神经科学的取向[0L].http://cogsei. webedu.CCU.edu.tw/Dr.shyi/94—2一NKNU/syIIabus.htm. [2006]. [7]Combs DR.The role of attention in affect perception:an ex— amination of Mirsky's four factor model of attention in ehro— nic schizophrenia[D].[A Dissertation for degree Doctor].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2002. [8]Posner MI,Peterson SE.The attention system of the hu— man brain[J].Ann Rev Neurosci,1990,13:25—42. [9]Bate AJ,Mathias JL,Crawford JR.Performance on the test of everyday attention and standard tests of attention fol— lowing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Clin Neuropsy— cholog,2001,15(3):405—422. [1O]Fernandez—Duque D,Posner MI.Brain imaging of atten— tional networks in normal and pathological states[J].J Clin Exp Neuropsychol,2001,23(1):74—93. [1 1 ̄Posner MI.Attention as a cognitive and neural system[J]. Curr Directions Psycholog Sci,1992,1(1):11—14. [12]Callejas A,Lupiif ne z J.Modulations among the alerting, orienting and 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s[J].Exp Brain Ras,2005,167(1):27—37. [13]Chan RCK.Latent structure of the test of everyday atten— tion non-clinical chinese sample[J].Arch Clin Neuropsy— chol,2006,21(5):477—485. [1 4]Robertson IH,Ward T,Ridgeway V,et a1.The structure of normal human attention:The Test of Everyday Attention [J .JINS,1996,2(6):525—534. [15]Chan RCK.A psychometric study of the test of everyday attention for children in the Chinese setting[J].Arch C/in Neuropsychol,2008,23(4):455—466. [16]Fan J,McCandliss BD,Sommer T,et a1.Testing the effi— ciency and independence of attentional networks[J].J Cog— nitive Neurosci,2002,14(3):340—347. [1 7]Sheliga BM,Riggio L,Rizzolatti G.Spatial attention and eye movements[J ̄.Exp Brain Res,1995,105(2):261— 275.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年10月第1 5卷第10期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Oct.2009,Vo1.1 5,No.10 ・ 959 ・ [1 8]I avie N.Perceptual load 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elec— tive attention[J].J Exp Psychol Human Perception Per formance,1 995,21(3):451—468. [19]周晓林,魏萍.从知觉负载理论来理解选择性注意[J].心 理科学进展,2005,13(4):413—420. [20]Lavie N.Distracted and confused?:Selective attention un— der load[J].Trends Cogn Sci,2005,9(2):75—82. [21]Taylor JG,Rogers M.A control model of the movement of attention[J].Neural Networks,2002,l5(3):309—326. [22]Lawrence M.Ward,attention[J].Scholarpedia,2008,3 (10):1538. [23]Franzen MD. Neur。psych。logica1 assessment in traumatic brain i ̄ury[J].Crit Care Nuts Q,2000,23(3):58—64. [24]Banks ME.The role of neuro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e valuation:when to refer[J].Adolesc Med,2002,13(3): 643—662. [25]张慧丽.脑损伤患者注意障碍的评定方法研究[D].首都医 科大学,2006. [26]Sohlberg M,Mateer C.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Rehabili tation: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Guilford Press. ISBN 0—89862—738—9. [27]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86—492. [28]张慧丽,恽晓平.脑损伤患者的渖意维持和警觉功能研究 [J].中国康复理论 j实践,2007,13(10):907 909. [29]Perianez JA,Rios Lago M,Rodriguez—Sanchez JM,et a1. Trail Making Test in traumatic brain inj ury,schizophrenia, and normal ageing:Sample comparisons and normative data [J].Arch Clin Neuropsychol,2007,22(4):433—447. [30]Oades RD,Christiansen H.Cognitive switching processes in young people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J].Arch Clin Neuropsychol,2008,23(1):21—32. [3 1]Kinsella GJ.Assessment of attention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 ̄ury:A review[J].Neuropsychol Rehabil,1998,8 (3):351—375. r32]Cole CS,Tak SH.Assessment of Atten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J].Geriatric Nursing,2006,27(4):238—243. [331Wang HB,Fan J,Johnson TR.A symbolic model of hu— man attentional networks[J].Cogn Sys Res,2004,5(2): 119—134. [34]王长青,汪凯,孟玉.注意网络测验(ANT)在中国成人巾 的应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386—388. [35]Bennett TL. Neurops)rchologica1 evaluation in rehabilita一 tion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of functional skills[J].Arch Clin Neuropsycho1,2001,16(3):237—253. [36]Spooner DM,Pachana NA.Ecological validity in neuro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A case for greater consideration in research with neur0Iogically intact p0pulations[J]. Arch Clin Neuropsycho1,2006,21(4):327—337. [37]Chan RCK,Hoosain R,Lee TMC.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antonese version of the Test of Everyday Attention among normal Hong Kong Chinese:a preliminary report [J].Clin Rehabil,2002,16(8):900—909. [38]Sterr AM.Attention performance in young adul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J].Learn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4,14(2):125—133. [39]Lowit A,Howell P,Brendel B.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arkinson's disease:is it a unified phenomenon?[J].Brain Impair,2005,6(3):191—204. [4O]McCulloch K.Attention and dual—task conditions:physical therapy implications for individuals with acquired brain inj u— ry ̄J].JNPT,2007,31(3):104—118. [4 1 1 Rizzo AA,Parsons TD. Neuropsychol0gica1 assessment u— sing the virtual reality cognitiv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test[OL].http://www.icdvrat.rdg.ac.uk/2OO8/papers/ ICDVRAT2008S04——N02——Parsons——KennyRizzo.pdf. [2009 03一O1]. [42]Parsons TD,Rizzo AA.Neuropsychologica1 assessment of attentional processing using virtual reality[J].Ann Rev Cy— ber Ther Telemed,2008,6(1):23—28. [431 Attention[OI ].Wiki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 ki/Attention.[2008—12—24]. [44]Chan RCK.Attentional deficits in patients with closed head inj ury:a further study to the discriminative validity of the test of everyday attention[J].Brain Injury,2000,14 (3):227—236. [45]Riddoch MJ,Humphreys GW,Bateman A.Cognitive defi— cits following stroke[J].Physi0therapy,1995,81(8):455 473. [461McDowd JM,Filion DI ,Pohl PS,et a1.Attentional abili— ties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following stroke[J].J Geron— tol,2003,58B(1):45—53. [47]马艳平,朱世文,宋慧,等.偏瘫患者注意障碍的康复及其 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12(7):596—597. (收稿日期:2009—06—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