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司马迁的创作心态

来源:筏尚旅游网
第11卷,第3期 鸡西大学学报 V01.1l No.3 2011年3月 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Mar.20l1 文章编号:1672—6758(2011)03—0138—2 论司马迁的创作心态 郭 莎 摘要:司马迁《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介绍了《史记》写作的缘起和主要内容。《报任安 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二者历来是研究《史记》、司马迁生平、思想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拟 从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主客观原因来探寻司马迁的创作心态。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创作心态 中图分类号:K204.2 文献标识码:A 司马迁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 著《史记》,借此来消减肉体与精神的痛苦。 马迁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写成的,他写文章不是为了“苟合 3.人格理想。 取容”,而是为了“成一家之言”,所以立论不苟。司马迁 在《报任安书》中有:“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 很注重史德与个人的品格,对于历史的真实,不论天子庶 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 民,都会秉笔直书,决不隐讳。“据《左氏》《国语》;采《世 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 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终成《史记》一百三十篇, 也。”这句话很清楚地表达了司马迁的人格理想,是他立 始于黄帝,中述陶唐,而至武帝获白麟止,盖自谓其书所 身于世的座右铭,司马迁这种远大的人格理想为他的奋 以继《春秋》也”…《史记》内容涵盖天文、地理、政治、经 起著书提供了很大的动力,虽肉体使损,但是君子的精 济……,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 神、君子所拥有的刻苦自励、积极进取、保守尊严、不被摧 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526500字。 毁的这种信念促使司马迁以修史著书来实现他生命的价 一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主观原因 值。司马迁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坚定了著书的信念,坚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关于自己做 定了人生的理念,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史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而这几个方面也正是司马 二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客观原因 迁创作《史记》的主观原因。 司马迁作为史官,身上肩负着史官之责,他所具有的 1.父亲之托。 这种史官意识与史官之责是千百年来社会发展的产物。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临终时祝福司马迁做太史, 再者,经历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初的休养生息, 完成他打算要写的著作,继承祖业,扬名后世。司马谈嘱 社会各方面都需要发展,汉兴至武帝百年之间,社会发展 咐司马迁:“余先周室之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 稳定,文化事业有进一步的发展,所有这些“都使得两汉 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 的史学比之先秦有了很大的进步”。 矣。…‘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 1.史官意识。 矣” J。司马迁便许下诺言:“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 在汉代,史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是规模的扩 次旧闻,弗敢阙”。司马迁为完成父亲的遗愿,下定决心 大;其次是史官已有了专职。近代学者章太炎曾说:“国 修著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巨著,他在其父司马谈辞世三 之有史久远,则亡灭必难。”(《太炎别录》)历史的延续同 年后担任了太史令,“迫史记石室金匮之书”,潜心完成 国家的兴亡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汉初没有吸取秦朝灭 修史这一重大的任务。 亡的经验教训,没有看到历代社会发展的情况,又怎么能 2.命运之舛。 采取当下的政策呢?从历史观念上来说,历史之所以为 《太史公自序》:“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 历史就是因为它记录着历朝历代的兴衰荣辱,历史本来 绁”,司马迁因为李陵投降匈奴事件为其辩护,武帝认为 就是一个前后相继、绵延不绝的过程。《论语・为政》: 司马迁攻击贰师将军李广利,愤怒之下,处司马迁以宫 “殷商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易・系辞》:“神以知 刑。这件事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也有详细说明,他举 来,智以藏往。”《论语・八佾》记载孔子之言:“夏礼吾能 卫灵公与宦官同乘一车、商鞅靠宦官举荐、太监赵同子与 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 汉文帝通车的这些例子诉说宫刑者自古以来偶是一种耻 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及时记载历史,不能使历史空 辱的象征,发出了“祸莫僭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 白在孔子那里是很重要的。 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官刑”的悲叹,他深知自古至今“刑 2.史官文化。 余之人,无所此数”,更加之“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 所谓“史官文化”就是先秦时期以史官为代表的早 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一时间看透了人情冷暖、世态 期知识人士所继承、发展和创造出来的那种文化形态的 炎凉。司马迁后来在《悲士不遇赋》中队现实做了强烈 总称。它是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而概括出来的一种文化 的抨击:“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虽有 现象。 这种文化的基本特点就是求实与明德,“而其主 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 要精神则在于对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传承” 。汉 分。时悠悠而荡荡,遂将屈而不伸”,司马迁为此而发愤 代之前,夏商周时期的时期史官,并不像汉代专以著史为 作者简介:郭莎,在读硕士,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专业2009级,陕西‘汉中。邮政编码:723O00 ・138・ 第3期 论司马迁的创作心态 2011丘 专职,他们“在执行宗庙祭祀和丧葬仪式的过程中,或者 为其子的司马迁也深受父亲影响,司马迁早期人格的形 在记录宫廷事件和外交聘盟的过程中,都留下或积累了 成离不开父亲的影响,他“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 一些成文的史料,因为他们的活动或多或少地都具有史 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少负不 学上的价值;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史书编纂,却不在他们 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滋生了一种豪爽浪漫、不甘受 的职责之中。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代。” 《史记・太 礼法束缚的自由品质”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 史公自序》记载:“太史公(司马炎)既掌天官,不治民。” 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 可见,史官的职责并不是要著述国史,而是出于他们对民 朽。”这立德、立功、立言集中体现为黎明。德、功、言都为 族历史文化的高度自觉。太史公(司马迁)日:“先人有 立名。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汉武帝独尊 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至于今五百岁,有能 儒术,以董仲舒为主要代表的儒家思想深入社会人心,深 绍明世,正《易传》,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 深地影响着士阶层的人格理想。 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在前一文中提到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达的 3.历史之责。 关于自己的人格理想:“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在与上大夫壶遂的对话 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 中可以看出司马迁作为史官肩负着的职责,“臣下百官力 也”,这智、仁、义、勇、行都是儒家所提倡的士人必备的品 涌圣德,犹不能宣劲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 质,“知:昔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而这种品质的可信 耻;主上明圣而德不部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 便是立名,这立名便是超越了生死,即“忍”的精神。 废明圣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 “忍”不是忍气吞声,是要生命更具韧性,更为顽强、司马 言,罪莫大焉。”作为一朝的史官,作为历史的继承者就必 迁吸取了儒家思想的精神,但又超越了儒家思想中那种 须秉笔直书,必须根据历史事实,必须客观公正地记录着 所谓的殉道精神,见辱则死,动辄自杀确是司马迁所不取 社会历史的变迁,记录着整个朝代的兴衰,记录着君王、 的,他主张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并且把他的主张付诸行 臣下的言行举止,这样这样才不愧于父命、天命,司马迁 动。 的态度“是一种渊源于先秦史官文化、但在总体上又超越 总之,司马迁在家庭、社会、自身努力之下树立起了 了先秦史官文化的崭新的历史意识,是一种对传承民族 他人生的大旗,他再次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要超越生死 历史文化遗产负有高度自觉精神的新兴文化心态”。 荣辱,实现自我价值,立名于后世。 三司马迁创作心态:“忍”——韧性的生命 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序》中说:“《离骚》为屈大夫 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 所谓悲剧意识就是 参考文献 对现实悲剧性的反应,是对现实悲剧性的一种正确的认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识和把握,它既有反应现实的一面,又有主动认识现实、 社,2005,8:51—52. 结构现实的一面。根据悲剧理论和悲剧意识多半来自心 [2:l(汉)司马迁.(宋)裴驷集解.(唐)司马贞索引, 灵所受到的最大的挫折、最惨的磨难、最深的伤害,但是 (唐)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5(3): 在这样的心灵重压下他们不放弃对对理想与价值的操 2485—2489. 守,这种执着与心理感受之间巨大的反差,使得他们从生 [3]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活的苦痛磨难中体验到更深层次的悲剧意识,并以写作 出版社,1999(9):502. 表达对命运悲剧和历史悲剧的反抗与悲怆。 司马迁的 [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悲剧意识已经上升到一种境界,这种悲剧意识超越了死 社.1987:48. 忙,死又何惧?他把这种对现实、人生、命运的感受化作 [5]钱茂伟,王东.民族精神的华章:史学与传统文化 无形的力量,而这种力量表现在司马迁身上即他所具有 [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11):26. 的“忍”的精神。 [6]刘鹗.老残游记[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 1988,4. 何,习道论于黄子。”《太史公自序》全文引载了司马谈的 [7]朱光潜.西方关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论六家要旨》,“这篇思想史论文不仅是西汉大一统的 社.1984,4:87. 文化背景下对先秦学术的批判与总结,而且是司马迁创 [8]邓新跃.司马迁的生命意识、悲剧精神与《史记》 作《史记》的重要思想根源。” 司马谈崇尚黄老之治,作 的人文理想色彩[J].益阳师专学报,2001(3). On Sima Qian’S Writing Mentality Guo Sha Abstract:The last chapter in the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written by Sina Qian is the Preface of SimaQian.which introduced the main contents.And Letter to Ren An is a reply that Sima Qian wrote to his friend Ren An.The two bo0ks have always been taken as the important first—hand literature to study Sima Qian ̄life and his thought.The paper analyzes Sima Qian’writing mentality from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perspective to write the book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Key words:Sima Qian;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writing mentality Class No.:K204.2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1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