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体育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体育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来源:筏尚旅游网
摘要

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河北师范大学公体大学生

对健康的理解及日常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每周运动健身的次数的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影响河北师大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宗旨是为河北师大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并针对河北师大大学生健康问题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对症下药,为以后的大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睡眠;锻炼;运动;饮食

一 前言

1.1、 选题依据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给生活带来的极大改观时,也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更加注重身心健康发展。而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更加不容忽视,但是现在许多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而日常生活习惯、运动情况、饮食等问题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关键性因素,在体侧的时候有女生跑八百出现晕厥和呕吐的现象,可见她们的身体素质之差,还有一部分人虽然坚持了下来但却和走下来没什么区别。健康,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卫生组织将其重新定义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进而又明确提出衡量健康的10项标准是:

一、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二、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三、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四、 适应环境,应变能力强;

五、 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六、 体重适当,体态匀称;

七、 眼睛明亮,不发炎,反应敏捷;

八、 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九、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十、 骨骼健康,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①

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趋于全面甚至苛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尖端人才,其专业知识和身体素质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面对紧凑的生活节奏,繁重的学业负担,以及来自家庭、就业的重重压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十分堪忧,仅仅是差强人意。

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对河北师范大学在校学生的基本健康状况做以调查,希望通过这些调查反映的问题引起个人、学校及相关机构的重视,采取有效地措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文的选题目的明确,意在通过对河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加以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以此反映当代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并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缘由,据此提出意见和建议,探究高校相关课程和活动的设计及效果,力求寻找引导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探究合理且有效地教育模式,以使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为将

来投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快速适应国家及世界发展的需求。 1.2.2、研究意义 1) 了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特征,评价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 2) 使大学生对健康及自身的健康状况有初步的认识和把握。 3) 探究高校的体育课程及活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情况及发展方向。 4) 在学校多举办有趣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与了解,进而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提升。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河北师范大学各院系学生 2.2、问卷调查法 针对大学生健康理念、生活习惯、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等方面设计问题,对高校300名学生(150名男生,150女生)以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实收300份,问卷回收率100% 2.3、文献资料法:参考相关文献资料 2.4、数理统计法: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比较阐述观点。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对健康涵义的认识情况 表1 大学生对健康含义的认知 体质好 无疾病 身心良好 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67 22.3 12 4 173 57.7 48 16 学生对健康的正确理解和重视是锻炼强健体魄的前提条件,因此,本次研究首先针对健康含义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身体健康是相对于亚健康而言的,是指人体的各器官和组织结构完整、运作协调、功能完备,各项指标正常,无疾病或身体状况良好。身体健康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身体主要器官发育完好,工作正常,身体形态匀称,各个系统充分发挥职能长处,配合默契协调,使身体活动轻松自如,这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即维持健康的能力。

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个人成长所经历的情感心绪的情况,并通过不断地努力和调整,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具体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为:身体、智力、情绪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可见,心理健康的定义并非具体的,而是更加注重抽象的层面,即并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及其与身体发展的密切配合。

社会适应健康是指人们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康。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的作用和活动类型来定义:

(1) 与家庭和亲属的关系:与家庭成员的接触、参与家庭活动的数量和热

情、与家庭成员及亲属的亲密程度、交往程度等都是社会安宁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工作与学习:完成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的能力水平、从工作中和求得知识中得到满足的程度,与同事、同学相互的关照的程度等。

(3) 和同事、同学、或朋友之间的活动、交往、交流的程度:这一程度包括是否可以达到透露出亲密的感情、坦白自己的秘密和隐私、寻求帮助、交流想法、共同完成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等。

(4) 社团活动:参加或从属各种公共的体育娱乐活动、健身俱乐部、协会、社会组织、政治和公民组织等。

根据调查显示,仅有16%的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健康的含义,即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现代社会高度融合,健康已不仅表现为自身的身心状况,更有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心态和表现,由此健康的范围已经扩散到社会。学生对健康的的了解涉及到了到生活的每个方面,如果不能正确的理解健康那就谈不上健康发展。这提醒我们高校应该从基础入手,明确健康含义,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表2 大学生健康状况自我认知 健康 基本健康 亚健康 不健康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87 29 102 34 63 21 48 16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共有63%的学生认为自己健康或基本健康,而37%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健康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的状态,这一结果虽然比较乐观,但由于界限不清,评价标准模糊,数据不足等原因难以说明问题。从下面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各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而这些并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注视,更没有将其与健康联系起来,这一结果表明学生对自我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不够,定位不清。 同时,在对选择亚健康和不健康的同学进行更多的比较分析时,我们发现其中的原因大多为: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体力较差,完成目标困难大;平时生活中常常感到困乏,精力不足,面色惨淡;学习就业压力大,心里负担很重;容易失眠和焦虑,心理状态不佳。纵观这些困扰因素,实际上普遍反映了当下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也要对他们的身心健康给予足够的关注。 3.2学生体育锻炼基本情况 表3 学生一周内进行体育锻炼次数 ≤1 2——3 ≥3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23 7.7 197 65.7 80 26.7 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基本手段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适合自然界的要求自身生存的需要,不仅能够进行简单地走、跑、跳等运动,更能够进行投、攀、泳等难度相对较高的运动,并通过祖祖辈辈积攒下来的经验总结出一些粗浅的人类健康知识。近代科学通过研究发现,人体的运动可以使身体发生相应的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却是一把双面刃,既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体魄,又可能危害健康,因此运动还要掌握好一定的度量,只有适量的运动才能帮助人体良好发育,改善相关机能。 相反,长期缺乏运动,各种运动系统疾病,如肩周炎、骨质疏松等患病的几率便会大幅提升,这是因为人体新陈代谢受到影响,运转变慢,逐渐导致心肺功能也随之下降。久坐不动还容易得坐骨神经痛、盆腔淤血、痔疮等疾病。缺乏运动可加速衰老,运动缺乏对人体的不利影响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呼吸功能和呼吸系统的的影响:缺乏体育锻炼久而久之可以导致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下降,肺里血流量的减少,气体的交换效率下降,从而导致机体供养不足。

(2)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缺乏体育运动可以导致氧运输能力下降,从而满足不了机体对氧的需求,血管的弹性逐渐减弱、心脏的收缩能力逐渐降低,心功能减退,易引发心血管疾病。

(3)对肠胃功能的影响: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肠胃蠕动慢,消化速度减慢,因而正常摄入的食物堆积于肠胃,不能顺利的按时消化,使肠胃的负荷加重,久而久之可能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或出血等。

(4)缺乏运动容易导致肥胖:长期不运动人体内的能量就会进行储存和堆积,而这些堆积的能量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人的体内,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肥胖,而脂肪的大量堆积会容易使人产生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5)缺乏运动可导致亚健康:缺乏运动可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多梦、虚汗、疲劳、情绪不稳定、耐力下降、失眠、易感冒、四肢乏力、头晕目眩、抑郁、头疼、腰酸背痛脱发等亚健康症状。

然而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不高,意识薄弱,坚持每周锻炼三次及以上的仅占26.7%,而小于三次却占到73.4%,甚至有的学生除去每周两节体育公共课后几乎没有体育运动的时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能不佳,体育技能比较弱,担心面子问题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第二,学习任务繁重,课余时间不充足;第三,体育课之后没有足够的场地和设施,条件不允许;第四,认为其他游戏比体育锻炼更有趣味,而体育活动太过劳累,因此宁愿参加其他活动。

而长期坚持锻炼则对我们的身体和生理上有以下好处:

1、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的发育和肌肉的生长,从而增强人的体质,对人体各个器官的机能都有所提高,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

2. 儿童坚持锻炼可以减少成年后患一些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的几率。. 3、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 4、可以减少你过早进入衰老期的危险。 5、 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作为一名体育生我感觉它还磨练了我的意志,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团体项目或集体项目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和锻炼人的团体意识和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精神,大学是学生成长和成熟的一个关键性场所,在这里学生会学到和掌握许多以前没有接触到的东西,不光是学习方面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参加学校的各种体育社团组织和竞赛和活动都会让自己学到很多东西。因此,学生应该在学校安排的体育公共课之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参与

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发现自己感兴趣抑或不见擅长的体育项目,利用课余时间多加练习,增强体质;其次,学校也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场地和设施,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竞技活动,鼓励学生多做体育运动,强身健体。 3.3学生不良饮食习惯 表3 不良习饮食惯人数150100500男生女生不吃早点4537饮食不规律9872吃零食1392夜宵7637挑食2688男生女生 众所周知,均衡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保证生命机能的正常运作,而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无异于透支身体的健康,人体的要求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无机盐)和水这六大营养素,近年来又有一些营养学家通过长期研究和调查,主张将粗纤维素也列入其中,并称之为第七营养素,这就要求人们在日常饮食中时,食物多样化、营养均衡化是基本要求,只有使食物的酸碱性达到平衡才能真正符合人体需要。根据调查显示,在男生中,不良的饮食习惯主要集中于就餐时间的不规律和吃宵夜的习惯,而女中则主要表现在吃零食和挑食,可见在学生中饮食没有得到良好的重视和调理。 俗语说: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可见早餐在三餐中地位很高,是一天精神活力的主要来源,而不吃早餐对身体损伤很大,易导致精神不佳,肠胃动力不足等,而其他几项列举的不良习惯也对身体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正如焦慧杰、宋倩、王冠宇合著的《大学生饮食健康与营养教育研究》中所说:大学生课余时间多,常常用吃零食来打发时间,零食口感美,可促进食欲,但大部分都是膨化食品,对人体危害很大,容易发胖,影响正常的进食,也导致各种微量元素如钙、铁、锌等营养元素的缺乏。 如今各个大学都设有大型超市,就河北师大而言就设有北国和国大两家大型超市,超市里的零食更是名目繁多,包装华丽,惹得学生心头痒痒,虽然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吃零食会长胖,但是还是经不住诱惑,想着胖了再减肥不就得了,于是校园里不管是在宿舍还是上自习都有女生嘴里不停的吃着零食,而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女生打着减肥的口号却还不停的吃着零食,零食过量会影响食欲,妨碍正餐的摄入量。从而影响身体正常功能的发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电脑逐渐成为学习工具,现在的大学几乎人手一台电脑,学生接触电脑的时间也原来越长,甚至有许多学生在吃饭时间也在上网,随之而来的就是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不仅如此,由于用餐时及餐后长时间坐在电脑前,肠胃不能很好地工作,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加之大多数上网的同学沉迷网络,不注重生活质量,饮食方面敷衍了事,导致食物营养摄入严重不足

由于东西校区的合并新校区的学生人数暴增,导致的吃饭时间食堂人员爆满的情况,有时打一份饭需要排很长时间才能排到,这样就有一大部分学生到街边小食摊,特别是学校门口的临时食摊,缺乏卫生条件,食品易受灰尘、废气等带菌空气污染,加上有的油炸食品原料来源不明,特别是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学生长期食用不洁净的油炸食品,后果将不堪设想。

现在许多学生有不吃早餐的习惯,然而不吃早餐对身体几乎百害而无益,其中最突出的当属对胃的伤害,并且关乎一个早上的精神状态,学习和工作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德国埃朗根大学研究人员曾经做过相关调查,在对7000个男女对象的生活习惯和寿命进行跟踪调查后发现,不吃早餐的人占总数的40%,而他们的寿命也比其余60%的人平均缩短了2.5岁。无独有偶,另一所大学在对80--90岁老年人的研究中发现,他们长寿的共同点之一是:每天吃一顿丰盛的早餐。 吸烟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讲并不陌生,甚至许多男生自初中时便沾染上了这种恶习,然而吸烟有害健康,已经得到了广泛地证实和认可,饭后吸烟更容易将有害物质吸入人体,损害身体健康。有一句俗语叫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因此大部分烟民都有饭后吸烟的习惯,而饭后吸一支烟,中毒量大于平时吸十支烟的总和。这是因为人在吃饭以后,进食促使肠胃蠕动,血液循环加快,这时人体机能运作较快,吸收烟雾的能力也处于最强阶段,这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有害物质的吸入数量,使其对身体的损害更直接。因而,吸烟特别是饭后吸烟对身体技能的严重破坏也就不言而喻。

对于上述情况,我认为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一、普及健康与饮食的知识,增强学生对营养的认识;

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合理的饮食观念,养成良好用餐习惯; 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学校食堂及周边摊点的监督力度,尽可能保证学生饮食的健康卫生,亦可以推行营养套餐,改善膳食模式。

3.4学生体育活动后心理体验

表4 学生体育锻炼后的心理体验

男 女

心理体验 人数 % 人数 %

活力充沛 87 58 66 44 不确定 35 23.3 42 28 疲惫不堪 28 18.7 42 28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对高中来讲轻松了不少,然而更多的课余时间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在这个人人渴望自由向往自由的时代,终于得到了自由,反而不知道如何支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将课余时间用于娱乐,忽视了体育锻炼,体质很弱。

结合表3学生一周内进行体育锻炼次数可知,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很少,活动后感到精力充沛,身体强壮的仅占约50%,仍有一半的同学没有感觉抑或疲惫不堪。由此可知当代大学生并不热衷于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活动也多是为

了应付差事,只是敷衍了事,以得到相应的学分。

运动是强身健体的不二法门,运动过后理应让人感到身体轻快,精神愉悦,这才能提高身体机能素质,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然而取得这一效果的仅有一半的学生,其余25%的同学并不能感受锻炼带给身体的变化和改善,或许是因为对体育本身缺乏兴趣,而另有约24%的同学感到疲惫不堪,即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很差,对于这样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能够提供帮助的措施有:

一 普及体育知识,发放相关资料让学生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做出初步的认识和把握。

二 利用校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等宣传体育赛事或明星,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三 积极开展除体育公共课以外的趣味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并设置相关奖项

3.5学生不良作息习惯

表5 学生睡眠时间分布情况

男 女 睡眠时间 人数 % 人数 % 十点之前 15 1 21 14 十点至十二点 57 38 102 68 十二点之后 78 52 27 18

睡眠充足历来是学生成长发育、学习工作的必备条件,而当今,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熬夜温书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可即便是学业负担明显减轻的大学生,仍然存在着睡眠不足的问题,也渐渐成为学生体质亚健康的重要因素,虽然学校在11点准时熄灯,但熬夜不睡的却大有人在,原因主要是沉迷网络导致的通宵游戏、为备战考试而背书甚至刷手机微博等不良嗜好。

当然这只是睡眠时间的问题,另有一个不容混淆的概念便是睡眠质量,有的学生虽然可以保证睡眠时间,在十一点左右收拾妥当,准备入睡,但仍有各种原因导致失眠,如升学就业的压力,对外界声音的敏感等,这些情绪引起的紧张焦虑的心情不仅容易失眠,更会使得夜有所梦,大脑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第二天的学习生活仍然受到影响,不能获得良好效果,造成恶性循环。

据此,我建议大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制定作息表,自我监督;明确学习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不沉迷网络,摒弃不良嗜好;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减压方式,以平和安稳的心态入眠。其次,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开展讲座、咨询等活动,疏导紧张情绪,使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和本次研究调查,我们发现当今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认知不足,定位不清。大学生缺乏健康的相关知识,对健康和自身的健康状况停留在主观或表面的阶段,不能做到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二 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欠佳。由于兴趣不浓抑或学习压力较重、时间

场地等条件,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且多半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不良的体质和状态也严重影响了日常学习和生活,因为备战考试、沉迷娱乐而挤掉的锻炼时间导致身体蒙受了很大的损失,也往往得不偿失。

三 不良习惯作祟,身体素质下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足、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导致身体机能长期不合理运转,健康状况更加堪忧。

上述问题与其他相关论文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不得不引起教育机构和大学生自身的高度重视。 4.2、建议

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个人价值和理想的实现,因此大学生必须提高保健意识和能力,锻炼和提升自身的体质水平,树立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体措施有:

首先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应该关心自身健康状况,增强知识储备,杜绝不良嗜好,适量进行体育锻炼,合理安排作息,保证睡眠时间,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

其次,学校要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辅导,疏导紧张焦虑自闭等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精神,合理设置评优标准,引导学生注重身体健康。

最后,需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健康,热爱运动的良好风尚,从小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家庭社会形成合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

通过这些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会有明显的好转和提高,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①《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准》,人民网>>健康>>新闻>>健康新闻,2006年11月09日

②《营养膳食与酸碱平衡关系》王梅秀,载于《河北医药》2003年11月第25卷第11期

③《大学生饮食健康与营养教育研究》,焦慧杰、宋倩、王冠宇,载于《科教导刊》,2012年4月上

④《大学生体质亚健康现状调查》,李雯娟,载于《教育与职业》,2012年6月 ⑤《体育保健学》,姚鸿恩 第一章健康概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