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在教学中,以生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更好地拓展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提供展开想象的情境和条件,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想象的热情。为此,我在教学中运用各种直观教具,为学生提供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语言等各种感性材料,以扩展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经验,促使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如在《林海》一课的教学中,我分三步走。第一步,向学生提供大兴安岭和秦岭风景的图片,以便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两者的不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基础,使学生的思路较快地进入课文的情境。第二步,让学生感知内容,理清课文的线索:①作者进入大兴安岭的感受;②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特点及由此产生的联想;③参观林场的见闻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清重点,为学生指明了想象的方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领略“大兴安岭的‘岭’:温柔——连绵不断、形态各异;
‘林’:像大海——故为林海;‘花’:野花种类多。”的自然之美。第三步,品味重点词句,展开想象体会感情。例如,“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云横秦岭”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秦岭的高大、突元、险峻,而大兴安岭的岭“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让学生想象作者笔下所描绘的大兴安岭的温柔美和秦岭的险峻美。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想象作者的心情,作者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个温柔美丽的姑娘,说它“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显然是对大兴安岭景物的综合描绘,渗透着作者无限的喜爱之情。
一、“说”——做到理解内容与情感表达相结合
小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言语的调节下进行的,并以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对课文情境进行想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就
做到了理解内容与情感表达相结合。如,学习了《林海》一课后,引导学生围绕作者浏览大兴安岭的感受(亲切、舒服)来复述课文,体会作者的感受,可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找到三次讲到“亲切、舒服”的句子,然后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的感受的,最后让学生把三次感受联系起来,发挥想象,认识到这三次感受虽然都是“亲切、舒服”,但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深刻。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认识的角度不同,他们的感受自然就有差异,应给予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如,学生了解了作者参观林场后“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这是因为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們不仅伐木取材,而且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之后再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会使学生很自然地想象到要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等。
二、“做”——体现简笔画与描述意境相结合
想象是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动手“做”能激发小学生想象的积极性,如用简笔画描述意境就能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在教学完《林海》一课之后,我先启发学生想象语句所描述的情景,如,“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是什么样子的;“海边上”“泛着白色的浪花”又是什么样子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力求让学生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图画,再让学生简单绘画大兴安岭的景物和秦岭的景物,并且用文字进行描述,这样就能进一步地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意境,在脑海中想象出林海的立体形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以生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更好地拓展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