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修课《金庸武侠小说研究》论文
浅析《天龙八部》中的恶人美
2011
姓名:杨晓霞
学号:20091713310067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09级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
年11月 摘要: 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塑造了众多性格饱满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一类被称作“恶人”的人物形象,尤其得作者的笔墨所大力描画,从中能够品味出独到的艺术魅力,挖掘出以“大义豪侠”、“爱恨情恨”、“自我完善”为代表的三种审美意蕴,成为金庸小说中一道独特的审美风景! 关键字: 金庸 《天龙八部》 “恶人” 独特美
有的读者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好看,就在于小说中塑造了众多人物性格饱满的正义形象,这些人物通过艰难的斗争最终战胜了坏人,并且结局出人意料,没有大团圆的结局,有时甚至带有几许悲剧色彩。如果单纯的将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两两分开,好人与坏人的话,那么我们便会发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还多出一类人物是金庸用尽心血来创作描绘的——“恶人”。
说到恶人,金庸先生笔下的小说中“恶人”众多,几乎每一部都有一两个读者能够记住的“恶人”,我只以《天龙八部》为例,来向大家介绍金庸笔下的“恶人”之美!
初读“恶人”时,读者都会带着褒正贬恶的审美趣味去体味作品中的角色,即单纯地认为善既是善,恶既是恶。可通读过小说之后,饱满的人物性格会使读者逐渐地思考:为什么对“恶人”的憎恶感越来越减少?原因就在于“恶人”亦美!
一,恶人中的义士豪侠—岳老三
“‘仁义豪侠’是中国侠士之魂,也是金庸武侠小说之魂,是金庸武侠小说最富人文精神的一个方面”〔3〕金庸武侠小说围绕“义”写了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人物、故事、场面。这些笔墨体现了作者传统文化观、道德价值观和人生理想,艺术方面也取得了高度的成就,成为金庸小说中最精彩、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而值得细细品味的部分。小说中要介绍的第一号有“侠义”精神之美的,当数“四大恶人”中的“南海鳄神”——排名老三的“凶神恶煞”“岳老三”,金庸首次描写这一人物,便写出了他的凶残暴虐:钟万仇家的下人进喜儿因为传信,被不满被称作“岳老三”而一掌拍死。庸笔下的这个“大恶人”
的确让所有读者都感到憎恨,可“岳老三”叫段誉拜师的一段,却有趣无比: 一心想要收段誉为弟子的“恶人”,却在与段誉的比武中抓不着段誉,绝不肯做“乌龟儿子王八蛋”的“岳老三”虽然武功绝顶,以作恶为乐,却戏剧般地拜了书呆子气十足的段誉为师傅!这一点让读者对这个“大恶人”有了新的兴趣。之后的“岳老三”虽然依旧本性不改,可面对自己已经认得师傅,却是从不反悔,每每当段誉有难时总会听从段誉的“命令”,当小说的结尾部分段誉有生命危险时,“岳老三”为了解开师傅手上的牛皮筋,对抗“四大恶人”之首的命令,被段延庆背后放冷箭杀死!这一事件让读者对这个“大恶人”又有了些许同情和佩服。在金庸看来,“义”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人物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一诺千金,不负于人。“岳老三”虽然以作恶为乐,但其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憨态和固执和体现出的那种中国传统“义”士侠士,确实是让读者感到震撼的!
《天龙八部》中的众多人物形象都是有着侠义风范的江湖豪杰,正义的人物形象自不必说,如此多的“恶人”形象亦能展现出如此美好的大“义”精神,挥洒出江湖豪侠的本色气质!这便是“恶人”之第一美。 二, 恶人中的悲苦女子—叶二娘
爱情是众多文学作品努力表达的主题之一。金庸武侠小说吸引读者的秘诀之一就是作品中众多的爱情故事和情节,金庸将爱情这一主题放在一个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为背景的血雨腥风、爱憎情恨的江湖之中,使读者投身于一个美好的情感世界。《天龙八部》中的“恶人”亦有大爱大恨,并且因为爱憎情恨上演着一幕幕悲欢离合!
值得注意的是《天龙八部》中的“恶人”之所以成为“恶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情”,众多武林高手为情所困,因情生“恶”,因情生“恨”,因情生“怨”,成为推动小说发展的一大动力。
首先要分析的人物,还是来自“四大恶人”中的老二——“无恶不作”“叶二娘”,她一出场便带给读者震撼的恐惧感:口口声声叫怀里“乖宝宝”的有几分姿色的女子,竟然抢夺平民孩子拿来“玩乐”然后晚上拿去送到陌生人家,其恐怖程度只能用变态来形容, 一个有着几分姿色的女人竟然会这般
的恐怖变态,成为“恶人”也理所当然! 接下来作者就要用尽笔法来使读者对她的态度发生转变,金庸用戏剧化的手法创作了这样的一场颇让人意外的情节:“叶二娘”发现了虚竹身上的三处二十七点香疤,认得自己的亲生骨肉,舐犊情深的“叶二娘”再次感动了旁观的众人。善良、单纯、侠义的大好人虚竹竟然是“恶人”的亲生骨肉,更令读者吃惊的是少林寺的方丈玄慈是虚竹的亲生父亲,“叶二娘”在苦苦相求竭尽全力隐瞒未果,还想要带夫受刑,如此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使得一个“恶人”的由情到“恶”的缘由全部都揭示出来,紧张紧凑的叙述如同戏剧一般激烈、高潮迭起。这时作者完成了“叶二娘”这一“恶人”形象在读者心目中的转化,一个“子散夫离”的孤独女子独自忍受种种不幸,最亲的骨肉不知生死何处,最爱的夫君无法向之倾诉还要忍住情欲保全他! 金庸笔下的“恶人”之情不像正面人物的情那样浪漫美好,而是显得苍凉悲壮,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通过对“恶人”的变态的行径来反映他们的因情生“恶”,反映出人物性格的复杂,陈墨说:“金庸小说多半是些悲情故事,爱而不得其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有情人难成眷属等等”“不幸的爱情各有各的不同”由此展现“恶人”的美的韵味。 三,恶人中的自我超度—鸠摩智
鸠摩智是吐蕃国的国师“大轮明王”,也是一个武艺过人,智慧超群,佛学精深的高僧形象,然而,他的出场却是以胁迫段誉说出“六脉神剑”秘籍,并且要把他在慕容博的墓前火祭的“恶僧”,后来在大理国天龙寺的强要秘籍,在少林寺的放肆狂傲,都显示出这个有着高深佛学和掌握无数武林秘籍的高僧之“恶”——一个没有摆脱人性本能贪欲,以高强的武技强取豪夺其他武林秘籍的“恶人”,最终这一“恶僧”在走火入魔,废去武功之后悟到了真果,如陈墨所说:“这身汗水一出,鸠摩智不仅找到了佛,同时也找到了真正健康的人性”〔19〕“恶僧”通过自身佛学的底蕴思考出了自身的贪欲之险,在濒临生死的“悬崖”边上成功拯救回了自我。这样自我完善的由“恶”向“善”的积极思想,不可说不令读者感动,同样具有美的韵味。
在我看来,《天龙八部》中的“恶人”还有着更为广泛的涵盖,例如丐帮副帮主马大元的妻子“马夫人”康敏,心中为了“美”而产生变态的“恶”,
得不到乔峰的眼神赞许就想尽毒计陷害他,想要得到并独享段正淳的爱便要一口一口咬下他身上的肉,最终痛苦死去;慕容复本是才貌双全的武林大家,身边有同样有着才貌双全的王语焉对之钟情耿耿,可是“复国”的幻梦却压得他心灵扭曲,鼠目寸光,为了复国的欲望而产生丑陋的“恶”,最后在坟堆上向南自语;如果仔细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有着“恶”的影子:乔峰为了找到杀父仇人而扰乱江湖,报仇的“恶 ”欲使他错手杀死了自己的最爱阿朱;段正淳虽然风流多情,对每个情人都极为爱怜,却终免不得众情敌相互追杀,最终为段正淳殒命。
《天龙八部》的“恶人”之美,美在人物形象内心的自我救赎,美在其内心情感的真真实实,美在其身上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中的大侠豪义风范。读者品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已不再是猎奇武侠小说中的魔幻荒诞的武功秘籍,完美符号化的正邪人物形象,而是追求着更高的文学性质,鉴赏着人物内心饱满的性格特征,品味人物复杂多变的性格变化,从中领悟关于善与恶的更多思考。“恶人”自有他的美好感人之处,好人同样也能找到许许多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金庸正是用这样的描写,塑造出众多有血有肉,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使得小说的可读性和文学性大大的提高。“恶人”,也成为《天龙八部》中一道有着独特美气质的风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