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头弯曲或针头折断 发生原因:
1.针头本身有质量问题;
2.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注射时体位不当,局部肌张力高,操作者用力不当 临床表现:
针头部位弯曲变形或针体折断在患者体内。 预防和处理:
1.选择合格的针头。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3.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操作者注意进针手法、力度和方向。
2、出血 发生原因:
1.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
2.病人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欠准确。 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拔针后针眼处有少量血液渗出,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
预防和处理:
1.注射完毕后,重视做好局部按压工作。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2.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
3.拔针后针口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肿者,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瘀血的吸收和消散。
3、硬结形成 发生原因:
1.同一部位反复长期注射,药量过多,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
2.不正确抽吸药液可吸入玻璃屑、橡皮粒,注射时,微粒进入组织,作为异物刺激机体防御系统,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导致硬结形成; 3.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可触及明显的硬结,严重者可出现脂肪萎缩、甚至坏死 预防和处理:
1.熟练掌握注射深度,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皮下,深度为针梗的l/2~2/3;
2.注射药量不宜过多,少于2ml为宜。推药缓慢,用力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3.注射后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硬结形成(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按摩,以免加速药物吸收,胰岛素药效提早产生); 4.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4、针头堵塞
发生原因:
抽吸瓶装药品时瓶塞橡胶造成针头堵塞,注射药物过于粘稠,药液未充分溶解,针头过细 临床表现:
注射时推药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液注入体内。 预防和处理:
1.抽吸瓶装药时,以45°角刺入橡胶塞。 2.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针头。
3.注射途中如发现针头堵塞应拔针,更换针头和注射部位后另行注射。
5、神经损伤 发生原因:
主要是药物直接刺激和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 临床表现:
1.注射当时即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
2.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常发生于患者行走无力,易摔倒; 3.局部红肿、疼痛,肘关节活动受限,手部有运动和感觉障碍。 预防和处理:
1.准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开神经和血管走形。 2.注射过程中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如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射痛,立即拔针,停止注射。 3.发现损伤后给与理疗、热敷、以促进炎症的消退和药物的吸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