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缀集》读书札记

来源:筏尚旅游网


《七缀集》读书札记

《七缀集》是钱钟书先生白话论文集,总共收录了七篇文 章。钱钟书先生在《七缀集〈序〉》中提到,《七缀集》是由《旧 文四集》和半部《也是集》拼拆缀补而成的,他由此想到了古代 的“五缀衣”,“七缀体”等,遂定名为《七缀集》。

集中的七篇文章分别是《中国诗与中国画》、《读〈拉奥孔〉》、

《通感》、《林纾的翻译》、《诗可以怨》、《汉译第一首英语 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一节历史掌故,一个宗教寓 言,一篇小说》。这七篇文章论述的问题各不相同, 但读过之后, 有一种收获颇丰的喜悦,这要归功于钱钟书先生渊博的、学贯中 西的文化素养。钱先生在文章中旁征博引、追源溯流,又妙喻连 连,使得文章妙趣横生,读来意味盎然,引人入胜。文章虽然谈 的是艰深难懂的学术问题,可是钱先生却能用风趣幽默的譬喻使 问题浅显易懂。其处处闪耀的智慧和幽默,更使读者如坐春风。 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我们感到有些问题经过钱先生的阐释,

下子变得更好懂了,也了解了很多历史掌故的出处和源头。 这与

我们平时所看的一些严肃枯燥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相比, 更能被

读者接受。我读完了《七缀集》后,觉得它是一本非常有益的, 易被读者接受的学术性著作。我个人认为它有如下几个重要特 点。

一、用譬喻阐释艰深的学术问题

钱钟书先生善用譬喻阐释问题。且不说他在《围城》中的妙 喻连连,常使读者发出会心的微笑,被他的智慧和幽默征服。即 使在探讨这些艰深的学术问题时,他也能不失时机用一个浅显易 懂的妙喻,使问题简单化,易于理解。

如他在《中国诗与中国画》 中论及新风气利用传统作为渊源 时就用了这样一个新颖的比喻, “这种事后追认先驱的事例, 仿

佛野孩子认父母,暴发户造家谱,或封建王朝的大官僚诂赠三代 祖宗,在文学史上数见不鲜。”又如论及西洋诗里空灵,他又设 了一个这样的譬喻,“同样,束缚在中国旧诗传统里的读者看来, 西洋诗里空灵终嫌着痕迹,费力气。淡远的终嫌有烟火气,荤腥 味,简洁的终嫌不够惜墨如金。这仿佛国际货币有兑换率,中国 的两毛零钱折合乙国的一块大洋。”在《读〈拉奥孔〉》中,又 有这样鲜活的比喻,“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 间的销蚀,在整体上垮塌了,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 所采用而未失去时效。好比庞大的建筑物已遭破坏,住不得人, 也唬不得人了,而构成它的木石砖瓦仍然, 不失为可资利用的好 材料。”他还在《诗可以怨》中把诗人的吟诗比喻成母鸡下蛋时 的咯咯叫声,叫读者不由得忍俊不禁。

二、钱钟书先生的旁征博引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中西文化素养深厚,堪称一代大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家能与之匹敌的寥若晨星。

他的文章往往追

源溯流、旁征博引。使读者在见识大增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他征引

文献之广博。不论是他的煌煌巨著《管锥录》,还是这本只有七 篇文章的白话论文集,他都引用了大量的文献材料来阐述问题, 探寻源头。

在《通感》一篇中,他由北宋时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红 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应用了通感的例子引发开去,

把中国

古诗中关于用“闹”字移觉的手法搜罗干净, 一一列出。他用了

苏轼的诗句“小星闹若沸”、 黄庭坚的“寒窗穿碧疏,润拙闹苍 藓。”陆游的“村墟樱笋闹,节屋团棕近。” “轻风忽近扬花闹, 清露初唏药草看。”“百草吹香蝴蝶闹,一溪绿涨鹭鸳闲。”范 成大的“行如闹荷无水面, 红莲沉醉白莲酣”等等。使我们一下 子对于“闹”字的这一用法源流都有了了解,

不再局限于宋祁的

诗句了。

由此我们理想到钱先生在《宋诗选注》中对王安石《夜泊瓜 洲》中“春风有绿江南岸”中“绿”字的用法的探索。

钱先生指

出,“绿”字的这种用法早在唐代就多次出现过。 如唐人丘为《题

农父庐舍》:“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侍从宜春苑 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闲斋卧雨 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至人山门 绿,小隐湖中花。”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钱先生渊博的文化素养。

这在《一节历史掌故,一个宗教寓言,一篇小说》中更是明 显地体现出来。钱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写了同一内容的三种不同体 裁间的联系和区别。钱先生引用西晋时三藏竺法护翻译的生经中 的《寓言故事》,又上溯至古希腊大史学家希罗多德《史记》中 的一段历史掌故,最后终结于十六世纪意大利文学名著一一邦戴 罗的《短篇小说集》。钱先生出神入化地引用中外文献的才学, 以及对这些文献的熟悉程度都让人惊叹。

三、 钱钟书先生的智慧与幽默

钱先生的智慧与幽默在《七缀集》中也处处可见。在第一篇

《中国诗与中国画》中,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关系,本来是中国文 艺批评史上既不易澄清也不易说透的一个老问题,

钱先生慧心妙

用,随意挥洒,他融通中西的知识学问,对“诗画一律”和“诗 画分界”做了最令人信服的解说。 在他随意

开发的几句议论中不 时闪耀出思想的火花。如:“把古人的一时兴到语和他的成熟考 虑过的议论区别开来,尤其把他的由衷认真的品评和他的官样套 语,应酬八股区别开来。”再如“有关中国诗与西洋诗相形之下, 中国旧诗大体显得情感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那么高,力 气不那么狠,颜色不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 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我们认为词画够鲜艳了,看惯纷红骇绿 的他们还欣赏它的素淡,我们认为’直恁响喉咙’了, 听惯了大 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是低言软语。”

四、 钱钟书先生独特的见解

在《读〈拉奥孔〉》中,钱先生有段有名的言论,是他自己 独特的见解。“倒是诗、词、随笔里、小说、戏曲里、乃至谚语 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

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

这些是我读在《七缀集》中的一点感受。我认为这本论文集, 不但可以开拓知识面,也使我们更了解钱钟书先生, 对许多问题 的源流有个更深刻的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