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论“反”文学史命题——“没有‘当代文学’,何来‘现代文学’?”

来源:筏尚旅游网
2010-f-3 ̄号下旬刊夫教蛩 试论“反"文学史命题 “没有‘当代文学’,何来‘现代文学’?” 熊文娟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术领域的自我反思成 430079) 是“当代文学”。“当代文学”的出现,意味着“新民主主义” 性质的“新文学”不能再称之为“新”文学了,它针对“旧民 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跳出文学史或者把文学史本身当 作问题来对待成为新的研究方法。“没有‘当代文学’。何 来‘现代文学’?”的命题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主主义”文学来说确实是“新”的,但是在更新的“新文学” 面前却是“旧”的。于是,文学史家用“现代文学”取代了 “新文学”这个概念,用“当代文学”来指称社会主义性质 的文学。 这一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人们常规的思维方式,打破了时间 的先后顺序与历史的逻辑。而本文正是要质疑这种“常规” 和“逻辑”,质疑文学史发展的线性观,力图从新的学科史 角度说明“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史的关系.从而“考 二、“当代文学”的出现 “现代文学”的出现即意味着“新文学”的死亡。因为 掘”出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文学吏现代文学新文学 当代文学 更新的文学——“当代文学”出现了.“现代文学”要想存 在就需要有个更新的文学来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如是“当 代文学”被创制出来了。 早在8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 文学”的分歧问题就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不少学者认 相信对于每一个文学研究者来说,文学史的重要性 都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对文学的理解,大多是从文学史著 作中来的。“形式纷繁的文学史已经组成一个庞大的家族 体系,这个体系通常被视为文学学科的重要基石,许多人 对于文学史具有一种特殊的好感:文学史意味着某种坚 为“当代文学”的历史已经超过了“现代文学”,再叫“当代 文学”有些名副其实了,因此主张把8O年代以前的“当代 文学”并人“现代文学”,让“当代文学”专门研究当下的文 学现象,专作文学批评。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其实 硬的、无可辩驳的事实描述.在他们 tl,目中,文学史是文 学知识的集大成。因此,文学史甚至如同某种有效的证 存在很多问题。在他们眼中,“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和 “现代”、“当代”这样一些概念都是客观的、不需质疑的, 是能够自我说明的,“现代”和“当代”之间的界限也是清 晰的。可是这种起点、这种界限到底存在吗?如果以线性 书:文学史的写作标志了一个成熟的学术阶段——标志 写作者业已可能纵论和总结一个学科积累的全部资料”。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于文学史的 研究越来越多。 一的历史观念来看.古代、近代、现代与当代确实是有不同 的起点的.但也只有在线性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才能找到 这种起点。王德威曾经说过:“一味按照时间直线进行表 来探勘中国文学的进展,或追问我们何时才能‘现代’起 来,其实是画地自限的(文学)历史观。”再者从学科史的 角度来看,这些概念产生于特定的时空,具有特定的历史 含义的范畴,它们本身就是被建构出来的,用来说明特定 、“现代文学”取代“新文学” 我们都知道今天所使用的“现代文学”的前身是“新 文学”。“新文学”诞生于五四时期,从胡适1922年写作《五 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开始,新文学史的写作一直持续到了 50年代中期,出现过《中国新文学大系》和王瑶的《中国新 文学史稿》等具有范式意义的文学史著作。不过随着时间 的发展,“新文学”之“新”显然已经难以“新”下去了,“新 的关系。因此,“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在线性的时间进 程中的这种划分受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是否应该打破 文学”并不能指代五四以后所有的文学现象,而只是指某 种“文学”。随着历史观的改变,作为“历史”的一部分的 “文学史”的观念也必然会随之改变。 这种惯性的文学史秩序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三、“没有‘当代文学’。何来‘现代文学’?”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重新确立了历史的分 期,将中国近代史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旧民主主义阶段 (1840__19l9)、新民主主义阶段(19l9—1949)与社会主 作为现代历史学的一种类型,“文学史”以描述文学 发展的历程为目标,是一门有起点、有开端、有源头的学 科,是对连续性的描述,对线性发展的重建。在某种意义 义阶段(1949以后)。他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不仅 确立了新的历史5-)-期和性质。而且确立了“新文学”的性 上,“文学史”已经成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文学”的主要方 式,我们已经把文学史的内容当成真实的文学与真实的 历史。但实际上只要我们是在“文学史”之内思考问题.只 质。以务实为开端的“新文学”必然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 文学,其指导思想必然是无产阶级思想.即马克思列宁 主义。也就是说“新文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反映,那 要“文学史”仍然是国家教育体制中的一门学科,它就不 得不受到各方面制度的制约,它的写作就不可能像想象 的那样自由。自然,我们也就不可能通过对“文学史”的学 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被“社会主义革命”取代之后. “新文学”将会被什么文学取代呢?当然是建立在“社会 主义革命”基础上的更新型的文学,这个更新的文学也就 4 习或者“重写”来接近甚至认清真实的文学与历史。在这 一前提下。唯一有效的方法是跳到“文学史”之外思考.或 者说,把“文学史”本身当作一个问题来对待。 按照公认的“文学史”的分期。“中国古代文学”指的 是先秦至晚清的文学,“中国近代文学”指的是晚清到“五 四”的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五四”到1949;F的文 学,“中国当代文学”指的是1949年至今的文学。依据历史 发展的顺序,当然是先有“古代文学”,再是“近代文学”, 再是“现代文学”,再是“当代文学”。因此在大学的中文系 里经常会存在着“厚古薄今”的传统。大家都在无意识中 觉得历史越长的越有价值,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学 科史方面来看这个分期问题。必然会有不同的结论。“没 有‘当代文学’,何来‘现代文学’?”这个命题,正是在这一 角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没有‘当代文学’,何来‘现代文学’?”这样的命题可 能会让人觉得难以接受,因为它违背了起码的常识,打破 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和历史的逻辑,但是我们所遵循的这种 “常识”和“逻辑”难道就不能怀疑吗?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主要取决于我们是在“文学史”内还是“文学史”外来理解。 在“文学史”内,“文学史”反映的是一个线性的历史发展过 程,在这一进程中,历史是不可逆的。当然是先有现代,再 有当代。但是当我们跳出“文学史”,站在其外运用福柯的 “知识考古学”来讨论的话.就会发现这些概念都是被建构 出来的现代性意识形态范畴.它们之间的分期本身就是一 个有待商榷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抽象地讨论“现代文学” 与“当代文学”。而是应该弄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回到 这一对概念产生的历史语境中,看看这些概念产生时它们 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它们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 周兰桂先生认为.几千年的中国文学无外乎两种状 态:~种是“自律的文学”,一种是“他律的文学”。所谓“自 律”即文学获得了自身的本体自由与审美权力,有一种没 有外在强权压制的审美自觉和以抒写个性、性灵为旨趣, 以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创造自由。同时,文学又自觉履行 自身对人生、对社会、对个体的终极关怀。所谓“他律”,即 文学部分地失去了本体自由与审美权力,必须服从于某 种外力与外在目的的强制与负载。文学被迫为政治、为权 力、为帝王、为某种意识形态服务,从而作家部分地失去 了他的主体性。文学也部分地失去了它的主体性。回首百 年,我们可以看到.现当代中国文学正是在“自律”与“他 律”中反复徘徊,疏离又回归。百年中国文学史可谓走过 了一条迂回前进的曲线。其间,有不少现象是相映成趣而 又发人深思的,将相关的文学现象联系起来相对照,更能 让我们看清其本质.看清其在文学发展中的位置。比如问 题小说与反思文学、乡土小说与寻根文学、解放区文学与 改革开放前的当代文学等。我们看到历史发展的暗合与 关联.也看到因时代背景不同造成的文学发展的不同态 势。正如郜元宝先生指出的:“如果放在整个现代文学背 景中考察就会发现所有这些(当代文学)不过是未曾中断 的历史的延续。” 因此,“当代文学”并未与“现代文学”有质的差别,只 是文学在发展的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表现而已。黄修 又教费:孝辛2010 ̄3B号下旬刊 己先生说过:“我们以前写文学史,只讲新的战胜旧的.取 代旧的,这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应该是有的部门新的取 代了旧的;有的部门则创造了新品种,推进了文学的现代 化,与此后继续存在、发展的旧形式并存,谁也不能取代 谁。……新与旧既相颉颃叉相渗透,这才是历史的实相。” 因此。研究者不抓住决定审美面貌差异性这一最基本因 素而去漫论文学的分期和学科差异性显然未见得有多大 意义。可以说,尽管中国“现代文学”异同均有,但基本显 现形式还是同大于异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现在所 进行的理论建构,已不再只是为新的文学的存在进行合 法性辩护,而主要是对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进 行合乎理性的描述、阐释和判断。时至今日,新世纪以来 的文学依然在迂回发展,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分期依然尚 未出现,唯一可资期待的是,中国文学依然“在路上”,中 国文学的任务依然是寻找文学。 概而言之,“没有‘当代文学’,何来‘现代文学’?”这 个命题对于中国文学研究的意义可能比我们目前所理解 的要复杂得多。近年来学术界围绕这种问题及其相关的 领域在不同的层面上展开了讨论,而本文在此对这一命 题的解读主要目的在于将文学自身作为问题来反思,在 于“考掘”出我们自身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南帆.文学史与经典.文艺理论研究,1998,5. [2]李扬.文学分期中的知识谱系学问题.文学评论, 20o3.6. [3]周兰桂,彭国庆.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演变及 其反思——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分期问题。武汉理工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3. [4]郜元宝.尚未完成的“现代”——也谈中国现当代 文学的分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5]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J、说・叙事.三联书店。1998:1 0. [6 3唐瞍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绪论.人民文学出版 社。1979:8. [7]林国红.疏离与回归——也谈现代文学与当代文 学的学科性差异.文艺理论,2009,1:65. [8]黄修己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8,8.1. [9]张志平.建构“‘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的理论范 式.文艺理论研究,2005。5. [10]刘为钦.现当代文学分界问题之我见.探索与争 鸣理论月刊,2007,4. [11]陈学超.关于突破近百年文学史“三段式”分期 的思考.河北学刊,1987,1. f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O8级硕士研究生)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