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来源:筏尚旅游网
经济/产业 《合作经济与科技》 No.9s 2014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口丈/董志尚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 [提要] 本文分析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提出 域和方向至关重要,将决定河南未来的产业层次和在总体经济 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因此,对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 系统地、全面地分析和评价,并选定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就显 得十分必要。 一河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和机遇,根据河南省具体情 况,探索新形势下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产业选择;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3O日 、河南省战略 l生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新能源领域。河南省是中部地区的传统能源大省,拥 有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平煤神马集团等大型能源企业。在新能 源领域中,太阳能光伏产业已初具规模,截至2011年,河南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概念,涉及众多产 业部门。科学判断和选择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领 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至37家,产值规模上升到 重点阐述空间层面的融合,就是城市空问与产业集聚区空间的融合发 展。 展方向的选择要留足弹性空间,不能对对方的空间拓展造成影响。 (三)点一轴式发展模式。位于主城区远郊且依托乡镇发展的产业 集聚区,主要可借助子城的生活配套及基础设施,集聚区的建设带动 子城的发展,随着集聚区的发展,与子城区的融合可形成主城区远郊 的一个经济增长极,同时借助铁路、高速公路、省道等交通与主城区形 (一)融合提升型模式 这种空间发展模式一般常见于主城区包含 型产业集聚区。环境保护及产业选择已经成为影响产城融合的主导因 素,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解决它的环境及产业选择问题。 1、环境因素主导下的空间发展形式。对于深入主城区内部工业型 产业集聚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产城融合的主导因素。首先要严 格控制现状规模,严禁污染企业入驻,同时加强环境治理,督促污染大 成联系,最终形成点一轴式空间发展模式。此类空间类型的产业集聚 区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_了城区服务能力的有限,如何加强 自身服务设施的建设;二是如何处理好与主城区、子城区的空问联系。 1、与主城区的空间联系——道路系统引导下的轴线的形成。与主 城区的空间联系主要靠道路交通的建设。依托现有公路、铁路、高速公 户的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对于升级改造有难度的集聚区,应强化集 聚区周边防护绿地的隔离,划定生态保护带。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此 类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发展往往会形成“产业区一隔离带一生活区”的空 间发展模式,在预留足够的生态防护空间的前提下,加强产业区的环 境治理,并对其道路交通、设施配套等各方面的建设统一进行考虑,最 终达到产城空间互不影响、协同发展的目的。 路等基础设施,辅助公交系统,可以在产业集聚区内设施公交枢纽,形 成通达的产城交通轴线。 2、与子城区的空间联系——空间一体发展下的点状形态。由于区 位条件的影响,产业集聚区服务设施的建设可同时依托子城区,借助 2、产业转型引导下的空间发展形式。对于产业类型逐渐衰落的产 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的重新确定、实现产业转型是实现产城融合的根 本出路。应积极引导衰落工业区的普遍退出,多种类型的第三产业和 新型工业企业入驻。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向第三产业转 化,最终实现产业集聚区产业转型。其空间发展将会呈现出原有产业 空间逐渐消逝,新的城市职能空间的嵌入,或者原有产业空间转移的 子城区现有的生活服务设施进行自身功能的完善。各项用地布局、设 施建设与子城区统筹考虑,形成一个整体,相互促进。 (四)卫星城组团式拓展模式。独立发展型产业集聚区在空间上发 展余地较大,不受母城空间拓展的影响,但由于远离主城区,各项生活 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必须与生产设施进行共建。由于规模庞大,设施 建设要求高,整体效益不宜短时间内显现。但这类产业集聚区一般发 展规模较大,有很强的政策支撑,随着集聚区的建设,较其他空间类型 的产业集聚区功能性更强,经过大规模的建设,可以作为分担主城区 模式,最终实现工业型产业集聚区向商业服务型产业集聚区的转变。 (二)网络状空间拓展模式。网络状空间拓展模式主要是针对边缘 生长型产业集聚区这种空间形式来说的。此类空间类型的产城融合主 导因素主要为空间结构的衔接、道路交通的组织、用地布局的优化等。 最终目的是通过产业集聚区与城市空间各个互动因素的衔接,达到网 络状空间协同发展的目的。此类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发展往往呈现出与 主城区空间共同向四周呈网络状蔓延的趋势,或呈扇形、或组团状。影 响产城空问融合发展的措施关键在于两种空间内部各功能分区的对 部分职能的卫星城的角色。 主要参考文献: [1】何熊浪,李国平,杨继瑞.我国产业集聚原因的探讨——基于区域 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的新视角【J].天津:南开经济研究,2007.6. [2]葛立成.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地域模式[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 2 004.1. 接、道路网系统的对接、各项用地布局的对接等方面。两者未来空间拓 一42 120亿元。新生物能源发展迅速,截至201 1年,河南省从事新 生物能源技术的规模以上企业达32家。河南省燃料乙醇产量 占据全国1/3以上的市场份额;新型风电设备制造业刚开始起 步,河南省风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洛阳LYC轴承有 限公司、725所双瑞橡塑有限公司、洛阳双瑞风电叶片有限公 司,发展迅速,在近3年时间内累计实现销售收入l5亿元;煤 层气化利用已全面展开,河南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与 中石油、中石化、延长石油以及中联煤层气等国内油气产业巨 头同台竞争,取得了贵州等省份的探矿权,勘探开发非常规天 然气领域。 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郑州是京广与陇海铁路的相交之 点,是欧亚大陆桥的物流中心。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许多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都延伸 经过河南,同时西部大开发也为中原地区发展开拓了新的广阔 空间。 2、综合资源优势。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石油、天然气、金属矿、非金属矿、发电量、煤产量在中部都处在 第一位。同时,又可以较便利地利用西部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国 家搞西部大开发,河南省在中部六省中可以借机受益,因为西 部大开发正好与河南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相吻合。优势资源 (二)节能环保领域。“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政府在环保领 域的投资总额保持在800亿元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略高 于西部地区。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环保产业年均增长在8% 左右,而河南环保产业刚刚起步,因此,河南省节能环保产业发 展面临巨大的机遇。 (三)电动汽车领域。河南省涉足电动汽车的企业达50多 家,分布在郑州、洛阳、南阳、新乡、鹤壁等地。河南省电动汽车 发展路线主要为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河南省电动汽车 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郑州宇通、郑州日产、中航集团 郑飞电动汽车公司等在国内比较知名的企业,拥有了一定的人 才和技术优势,具有动力蓄电池原料资源和蓄电池产业优势。 (四)新材料领域。在新材料领域,河南省目前发展较好的 是超硬材料,其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首位,在人才、技术、科研 等方面实力雄厚。从1963年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诞生于河 南以来,历经50年的发展,河南省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 超硬材料产业群。最近几年,河南省在高强轻型合金材料、高性 能钢铁材料、功能膜材料、新型动力电池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 等方面也开始逐步探索与发展。 (五)新医药领域。近年来,河南省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医药 方面的骨干企业,天方药业、辅仁制药、金丹乳酸、天冠集团、华 兰生物、中棉种业、安图生物、焦作健康元等在市场上都有较高 的占有率。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河南省生物产业产值已经超 过1,000亿元,其中生物医药实现工业产值700亿元,同比增 长33%,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52亿元,同 比增长27%,是全国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抗生素原料药、血液 制品、片剂、中药贴剂、中药丸剂生产规模均居全国前列。 (六)生物育种领域。在生物育种方面,河南省率先开展蔬 菜航天育种、离子束辐射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游离小孢子、 茎尖脱毒生物技术育种等高科技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价值 与经济效益,为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信息产业领域。在信息产业领域,河南省的下一代信 息网络、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业 等已经被确定为重点发展领域。目前,河南省在物联网技术及 应用、数据中心及云计算、集成电路设计、新型显示、应用软件 等关联产业的竞争能力不强。河南省计划力争今年电子信息产 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经过1~2年的努力,在电予 信息产业领域实现大突破。 二、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一)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河南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全国承东启西、连 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相 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将带动河南大发展,促进中原崛起。 3、城市群发展及市场优势。在中原大地,一个以郑州为中 心的“中原城市群”正在悄然崛起。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继“长三 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塘为中心的城市群之后的一 个很有希望的经济带。中原城市群集中了郑州、洛阳、开封、新 乡、焦作、许昌、平顶LLI、漯河、济源9个城市。这一区域土地面 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35.1%和40.4%,创造了全省55.2%的 生产总值和55%的财政收入,城镇化水平为35.5%,是河南经 济发展的核心区。中原城市群居于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的接 合部,区位优势突 ,资源、产业等基础条件较好。无论从战略 布局、发展需要,还是从经济优势现有基础看,中原城市群有条 件发展成为继沿海三大经济区之后的又一大经济区,成为新欧 亚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中心枢纽,进而促进经济崛起。 (二)发展机遇 1、顺应了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浪潮。国家历 来高度重视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国际金融危 机发生以来,中央多次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 新兴产业的制高点,相关部门正在抓紧落实,制定发展措施。未 来20年将是全球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期,在国 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和河南省已形成的产业基础上,充分运用 当今科技成就,促使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抢占新 一代经济制高点,这将是促使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产业 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2、构建中原经济区带来的机遇。在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 作为全国第六大经济区,“中原经济区”被写入“十二五规划纲 要”,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使河南省有更多机会融入区域经 济合作,有机会融入国内外资本和产业的分工调整,也有机会 借助更多的外部资源来发展产业。在此战略背景下,中央政府 必然会加大对中部省份的政策优惠和政策倾斜,河南是中部的 重点发展区域,可利用这一大好的时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发展。 三、河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措施 (一)进一步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为了继续保持产业竞 争优势,促进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河南省应进一步提升生物 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在 相关领域继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发挥重大科技专项的科技引 领作用;二是积极鼓励生物、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龙 头企业或领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中心,开发出更多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技术;三是鼓励企业、高校、科 研院所以及其他组织机构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市 场经济规则,积极构建探索多种、长效、稳定的产学研产业技术 43 经济/产业 《合作经济与科技》 No.9s 2014 老龄 化背景下 新农村建设问题探究 口丈/聂艳玲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 [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然而,在农村老龄化的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薄 弱、缺乏青年型专业人才等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因此,应通 过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引导有志青年建设家乡等措施,进一步推进新 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老龄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工业化速度的加快,有思想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几乎都离开家乡出 去打工,城市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 村劳动力严重缺乏。老年人由于身体状况的限制,干农活已经力不从 心,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对土地精心照料与培育,但是他们难以割舍 那份对土地的感情,不忍让土地被荒弃,仍然靠自己的能力来养活自 己,靠自己的力量有所收入。 (二)安全防范意识薄弱,防范措施不完善。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 力的减退、健康状况的变化,大部分老年人已经失去了学习新知识、接 受新事物的能力,难以认清违法犯罪分子的骗术,对家庭安全隐患不 收录日期:2014年6月18日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151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 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 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 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国家老龄委、民政 部资料,2011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的 13.7%,其中农村老年人口为1.o9亿,农村老龄化将在2015~2025年快 速增长、2026~2035年飞速发展、2036~2060年持续高速增长,呈现出 数量庞大、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可以说,目前我国农村已 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而且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老龄化问题将日益 严峻。 一留心、不了解,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在一些老年受害者的诈骗案 件中,犯罪分子利用“血光之灾”等噱头欺骗老年人。这种手法可以说 是相当拙劣,稍加留心就能看破,但是不法分子却屡试不爽。这直接反 映出一些老人长期处在空虚、缺乏交流的“精神空巢”境地,自我防护 意识非常薄弱。新农村的安定、和谐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息息相关,农 村诸多安全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接受新知识能力弱,思想观念落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 的外出务工,造成参加农业生产的老年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田地间出 现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许多农民和基层干部早已产生“1O年后谁来 种田”的担忧。要想将农业发展得更好,就需要投入优良的种子、现代 化的农业机械,更需要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而在老年人大量聚集的 、农村老龄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不利影响 (一)劳动力严重缺乏。由于经济发展状况和结构的不同,城市化、 农村,很多农民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小农狭 创新联盟;四是搭建技术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创新服 务平台等,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二)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发展战略 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和关键。项目建设力度决定产业发展速度, 项目建设水平决定产业发展质量。因此,河南省应从全局的高 度,将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三大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 目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坚持不懈加以推进。探索建立战略性新 链核心环节、价值链高端环节积聚,促进三大产业向高端化、高 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人才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 新兴产业的根本保证,当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明确后,人才 准备和智力保障就成为关键环节。当前,河南省生物产业、新材 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规模快速扩张的关键时期,如 果没有足够的人才投入,其发展目标就会落空,更不可能实现 重点突破。河南省应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与引进工 作,使人才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坚力量。 兴产业重大项目库,加强定向招商与国际合作,针对三大重点 产业领域,积极谋划、储备一批高端项目,争取国家有关重大项 目在河南布局和落地。 (三)延伸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条。战略性新兴产业在 一主要参考文献: [1】段世德,徐璇.科技金融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 011.7. 定空问范围内实现上下游衔接、积聚发展,有助于知识和技 术的转移扩散,尽快形成整体竞争力,并增强对经济的带动作 用。河南省的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三大重点产业只有实现 在上卜游产业链与价值链上充分合理延伸,在空间上集聚发 展,才能建立起更加稳定的产业竞争优势,在国内甚至国际市 场上站稳脚跟。因此,河南省应集中力量,促进优势资源向产业 44一 [2]刘洪昌,葛绍勇.连云港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宏 观经济管理,201 0.12. [3]钟清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角色【J].现代 商业,2O1 0.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