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改革现状
基于研究生创新力培养不足的现状,我国于2006年开始实行研究生培养机机制改革,经过7年的探索,改革试点院校已经由第一批3所院校扩大到所有中央部(委)属高等学校,改革已经初具规模。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内涵丰富,范围广阔。它包括研究生教育活动中从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遴选指导导师,到选拔优秀生源、制定奖学金和助学金政策、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制定科研经费使用办法等方方面面,涉及从研究生入学到授予学位的各个环节。
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实践过程来看,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措施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1)收费制度改革,实施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2)资助范围和力度,统筹各个方面的教育经费或资源,加大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3)完善导师责任制,在培养和管理中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使研究生培养围绕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
自改革以来,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科研成果数量迅速增长,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存在问题
在深入推进和推广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趋势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凸显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生众师寡的现象导致研究生接受针对性知识的获取量下降、参与讨论机会减少等,进而使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升反降;同时,专业导师无暇对不同级别的研究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术指导和思想动态关注,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应用型学位和学术型学位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式上不具有针对性。
2、省属院校如何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从已实施研究生培养
机制改革试点院校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是部(委)属的211和985院校,其国家财政拨款较多、科研项目较多。若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推广到所有省属院校,则会面临科研项目少、培养经费少、经费来源有限、报考生源严重不足等一系列困难。因此,如何着实提高省属院校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积极性,是国家和省级研究生教育
管理部门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3、从改革全局来看,研究生投入机制改革方面成果显著,而其他方面改革则步履缓慢、实效甚微。2月6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成为研究生投入机制改革的里程碑。其内容包括完善财政拨款制度、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和建立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相比之下,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导师制度的完善上改革并未有效进行。
三、解决对策
面对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应重点从招生制度、研究生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导师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加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1、把握基本点,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招生是研究生教育的进口,严把进口关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深化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一是进一步修订推免工作管理办法,扩大推荐免试生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中的比例,把真正具有培养潜力、具备创新基础和特殊专长的优秀生源选拔进研究生队伍;二是打破学科界限,允许考生跨学科学习,构建跨学科选拔培养机制,在多学科的融合互动和多向交流中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研究生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如何科学评价研究生教育的过程和质量,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现行学科门类及其二级学科较多, 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加上研究生教育改革诸环节中涉及的因素较多,这就使周期性的研究生综合评价考核变得非常复杂, 难以进行科学、有效的操作。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要求各高校结合学校和学科门类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有
效的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研究生综合评价考核体系,以保证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得到公平、公正、合理的实施,真正发挥对研究生的激励作用。如何针对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和普遍性制定有效的研究生综合评价考核体系是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3、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纳入改革范围。通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来实现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加大应用型、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在研究生教育大国的基础上, 实现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转变。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理应和其他全日制研究生一样,
逐步强化科研导向和社会实践导向, 将改革的原则贯彻到研究生招生、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对象,不仅应包括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 而且应包括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招生单位在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过程中,不应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其收费标准低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周期短于全日制非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由, 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放在改革的范围之外。
4、抓住关键点,建设创新型导师队伍。一是要加强导师自身素质建设,导师的科研水平、学术造诣创新等对研究生思想道德和科学创新的影响颇大,导师应合理确定指导的学生数增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加大对学生科研项目的指导帮助,以更好地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二是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考核评价,建立相对动态的导师队伍构建机制,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科学构建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机制,从学术水平、教书育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绩效等方面对导师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实行暂缓招生或停止招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