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措破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四难
近年来,七星关区坚持“康复一个人、挽救一个家、影响三代人、造福全社会”的理念,采取四种帮教举措推进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有效破解了特殊人群托管漏管难、身心康复难、就业安置难、融入社会难的问题。
一、立体式帮教破解托管漏管难。一是统筹管理。成立特殊人群服务管理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听取和研究解决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每季度开展一次明查暗访或实地督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解决。成立由区常委会正县级改非干部为组长、1名正式民警、2名协警、3名禁毒专干为成员的阳光关爱小组,增设区级阳光工程管理办公室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落实23名工作人员,增设乡级禁毒办,落实1至3名工作人员,配备禁毒社工122名、“一村一警备助理”508名、学校警务室保安1000余人,负责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二是集中管理。由区财政出资1.2亿元,集中打造教育矫治、技能培训、治疗、预防教育和就业安置“五位一体”园区,用于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协调省禁毒基金会提供25万元经费购置特殊人群学习生活、戒毒医疗、身体康复设备设施,
建立健身房、美沙酮维持治疗室、心理咨询室、图书阅览室和娱乐室。园区的建立,有效破解了特殊人群游离于法律之外,大案不作、小案不断这一顽疾,从根本上解决特殊人群违法犯罪人员无场所管理、难以收押、难以管理的难题。三是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动态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台账化管理,从动、跟、查、帮等环节入手,推进特殊人群管理工作由登记、造册、入档等静态被动模式向跟踪、监督、服务等动态主动模式转变。建立工作责任清单,层层分解任务到责任领导、责任处室、具体责任人。
二、巩固式帮教破解身心康复难。一是“普惠化”教育。由区财政投资1500万元,着力打造集青少年毒品预防宣传教育、法制教育、防邪反邪以及安全教育和消防安全教育于一体的预防宣传教育基地,通过图文并茂、漫画、实物陈列、多媒体互动、AR增强现实互动区、VR虚拟现实体验区等多种形式,让参观者在了解毒品知识的同时又带来视觉、听觉、触觉上的享受,让毒品知识在“阅”中掌握,在“听”中领会,在“触”中顿悟。目前,预防宣传教育基地面积已达4000平米,其中毒品预防教育展厅1300平米,已有2000余人次到基地参观学习。二是“一体化”医治。引进民营企业贵州众恒建设有限公司投资2300万元按一级综合医院的标准,新建面积6000平米集医疗、戒毒、预防、康复、保健、体检、心理咨询等功能为一体的关爱医院,对特殊人群进行集
中医疗矫治。关爱医院内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戒毒科等13个科室、床位99张,有员工51人,区分局派4名民警,10协警入驻,可容纳特殊人群150人,累计收治特殊人群363人,已出院282人。三是“特色化”矫正。由区财政投资3000万元新建毕节第十六中学,专门招收有严重不良行为和轻微违法行为的12至17周岁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矫治,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652”教育矫治模式,即养成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兴趣教育、励志教育六类特色教学,入学审查管理、学生安全管理、食品安全管理、“五心”教育管理、评估管理五项制度保障,乡镇综治办+学校+监护人和乡镇和街道综治办+基层党组织+监护人两种帮扶模式。目前,学校占地面积70亩,现有教职工40名,能容纳400余名学生,从开建至今累计招生413人,矫治出校287人,已成功晋升为全省一流特殊人群矫正教育学校。
三、贴心式帮教破解就业安置难。一是“对口培训”提升技能。从区财政划拨1000万元资金建立“回归体验中心”,定期邀请门、职业技术学校、各行业协会集中对特殊人群开展为期3至12个月的职业技能培训,符合回归社会条件的,体验中心将分批对口推送进入企业就业或直接融入社会。同时,划拨专项经费,为阳光企业新入职安置人员按每人1500元的标准提供培训补助。“中心”自投入使用以
来,已招收学员624人,主要进行缝纫、花卉、养殖、厨师等职业工种培训,并考核发证,经评估已回归社会460人,为特殊群体提供培训补助30万元。二是“政企合作”集中安置。通过“零租金”、划拨专项经费补助、用水用电优惠、税收优惠等方式,从广东中山引进琦星照明电器厂入驻园区,打造全市规模最大、安置人数最多的阳光就业安置基地。同时,通过政企合作模式,由区财政出资250万元与毕节市佳盛包装有限公司共同创建面积为4000平米的集中就业安置基地,专门解决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就业。目前,两个集中安置点累计提供就业333人,在厂就业的特殊群体人均工资均能达到1400元以上,工作效率高的能拿到2000元以上。三是“四金扶持”鼓励创业。出台《七星关区关于将因毒致贫人员纳入全区精准扶贫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鼓励特殊群体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对自主发展种植养殖业的特殊人群,给予贷款贴息资金、产业发展资金、风险兜底资金、贷款担保资金“四金”进行扶持。目前,全区33名因毒致贫人员已全部纳入精准扶贫范畴,已发放精准扶贫产业发展风险兜底基金4000元、精准扶贫贷款担保基金24000元、精准扶贫小额贷款贴息基金202000元。
四、兜底式帮教破解回归养老难。一是定向帮扶。按照“区委常委包片、领导划线、政协领导切片”的原则,将全区42个乡镇划分为13个片区,针对已回归社会且
家庭极端贫困的特殊人群家庭,建立领导定期、机关单位定点和干部职工定户的定向帮扶制度,认真制定特殊群体帮扶目标计划,全方位帮助解决最低生活保障、廉租房、子女入学难等问题。截至目前,已帮助7人成功申请廉租房,29人办理了低保,帮助9人解决子女入学难问题。二是民政救助。针对回归社会患重大疾病需住院治疗但又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特殊人群,纳入民政救助范围,视情况给予1000至3000元的医疗资金救助;针对无家庭无子女且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人群,纳入民政兜底范围,按照常人同等标准发放救助金用于生活维持。三是结对包保。针对流浪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闲散青少年、服刑在戒人员未成年子女等重点青少年群体,实行“七长关爱、双线负责、九个平台管理”的帮扶工作模式,并协调志愿者、爱心人士、社会工作者三种群体对其进行“一对一”帮扶,切实做到“不抛弃、不放弃、无差别”。目前,全区317名重点青少年群体已全部纳入帮扶,有力确保了学业有教、监护有人、安全有保、亲情有护、活动有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